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一词最早来自西班牙语,为“圣婴”之意。最初被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南美洲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股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性洋流。后来科学家们用该词表示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由于水的热容量要比空气约大4倍,密度约大1 000倍,因而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化所释放的热量就足以使其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剧烈变化,造成气候异常。
2.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知道,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导致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cm。不仅如此,在正常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洋表层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的准平衡态。但科学家发现,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会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20~30cm,温度则升高2~5℃。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呢?科学家们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部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甚至逆转。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认为,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然,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3.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厄尔尼诺出现的时节有早有晚,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暖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偏暖程度有强有弱,那么对于厄尔尼诺的判断有没有标准呢?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是:连续3~6个月以上,东太平洋海域月平均距平值(月平均海温值与多年平均海温值之差为正则称为正距平,反之为负距平)大于(或等于)0.5℃,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4.厄尔尼诺的发生有规律吗?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厄尔尼诺可追溯到1541年,一般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但厄尔尼诺的出现又是很不规则的。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才会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似乎每两三年就来临一次。厄尔尼诺的出现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让科学家感到深深的忧虑。
5.厄尔尼诺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升高。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海洋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则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异常现象与灾难。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所以,厄尔尼诺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得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沉重打击。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地区是热带。本来正常情况下降雨较少的赤道中太平洋一些岛屿,特别是南美洲热带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大雨滂沱、洪涝成灾、河流泛滥、泥石流频发。相反,降水充沛地区,降水却明显减少,发生严重干旱。
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6.厄尔尼诺对我国有影响吗?
作为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据气象学家分析,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台风减少。科学家发现,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数量和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数量均比常年减少,从而对我国的降水状况产生影响。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的势力会比正常年份偏弱,导致雨带偏南,北方的高温和干旱增强。③我国南方易出现低温、洪涝。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我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容易出现洪涝。④我国北方出现暖冬。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最早来自西班牙语,为“圣婴”之意。最初被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南美洲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股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性洋流。后来科学家们用该词表示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由于水的热容量要比空气约大4倍,密度约大1 000倍,因而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化所释放的热量就足以使其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剧烈变化,造成气候异常。
2.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知道,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导致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cm。不仅如此,在正常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洋表层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的准平衡态。但科学家发现,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会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20~30cm,温度则升高2~5℃。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呢?科学家们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部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甚至逆转。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认为,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然,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3.厄尔尼诺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厄尔尼诺出现的时节有早有晚,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暖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偏暖程度有强有弱,那么对于厄尔尼诺的判断有没有标准呢?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是:连续3~6个月以上,东太平洋海域月平均距平值(月平均海温值与多年平均海温值之差为正则称为正距平,反之为负距平)大于(或等于)0.5℃,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4.厄尔尼诺的发生有规律吗?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厄尔尼诺可追溯到1541年,一般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但厄尔尼诺的出现又是很不规则的。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才会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似乎每两三年就来临一次。厄尔尼诺的出现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让科学家感到深深的忧虑。
5.厄尔尼诺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升高。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海洋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则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异常现象与灾难。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所以,厄尔尼诺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得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沉重打击。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地区是热带。本来正常情况下降雨较少的赤道中太平洋一些岛屿,特别是南美洲热带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大雨滂沱、洪涝成灾、河流泛滥、泥石流频发。相反,降水充沛地区,降水却明显减少,发生严重干旱。
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6.厄尔尼诺对我国有影响吗?
作为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据气象学家分析,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台风减少。科学家发现,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数量和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数量均比常年减少,从而对我国的降水状况产生影响。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的势力会比正常年份偏弱,导致雨带偏南,北方的高温和干旱增强。③我国南方易出现低温、洪涝。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我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容易出现洪涝。④我国北方出现暖冬。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