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病害,属世界性水稻病害,在70多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因此,稻瘟病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现将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1.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长,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发病的有利条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的流行。
2.发病症状
2.1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1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
2.1.1白点型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2.1.2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2.1.3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2.1.4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温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防治要点
3.1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甲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苦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3.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3.3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1)40%富士1号(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或3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900—1125克,加水喷雾;(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或75%比艳(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0-450克,加水喷雾;(3)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4)2%春雷霉素水剂,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5)0.4%低聚寡糖水剂,每公顷3000毫升,加水喷雾。
4.注意下事项
4.1对水量要足够,以便喷得均匀周到。尤其飞机喷药,对水量更應加大,每公顷喷药液量不能少于75升。
4.2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间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4.3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也较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1.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长,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发病的有利条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的流行。
2.发病症状
2.1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1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
2.1.1白点型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2.1.2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2.1.3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2.1.4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温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防治要点
3.1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甲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苦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3.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3.3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1)40%富士1号(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或3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900—1125克,加水喷雾;(2)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或75%比艳(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0-450克,加水喷雾;(3)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4)2%春雷霉素水剂,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5)0.4%低聚寡糖水剂,每公顷3000毫升,加水喷雾。
4.注意下事项
4.1对水量要足够,以便喷得均匀周到。尤其飞机喷药,对水量更應加大,每公顷喷药液量不能少于75升。
4.2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间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4.3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也较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