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草莽少年,武动天地,问鼎乾坤”。8月29日,《武动乾坤》电视剧官博宣布男主人公林动由杨洋出演,该微博转发量迅速超过十万,可见其话题热度之高。随后,这部热门IP剧的幕后团队逐渐浮出水面,导演是以拍历史剧闻名的张黎。历史大剧《走向共和》的导演要拍玄幻剧?张黎的转变着实让很多人意外,更增加了这部剧的期待值,很多人表示“单凭导演就值得一看”。
想认真塑造一个人物跟直接告诉我拍这部戏的目的是博取更多的粉丝是两回事——就是本心起意,怎么起的这个意,这很重要。不管是男孩女孩,还是鲜肉鲜花,只要有心演戏,就都能演出来,关键是他们的个人准备。我们这些老年人就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一起走呗,多提建议,多提要求。——张黎
“国宝级”导演张黎要拍玄幻剧了,《武动乾坤》,11月中旬开机,另一部同是玄幻题材的《江山不悔》也已进入筹备阶段。
《武动乾坤》是网络作家天蚕土豆自2011年起开始更新的小说,讲的是在大炎王朝天都郡炎城青阳镇,因家族没落而走向落魄的林氏子弟林动,机缘巧合在山洞间捡到一块神秘的石符,从而走上逆袭之路的一段“奇遇记”。小说在发布后的短短数月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3200万的点击量,知乎上的一些评价也不低,玄幻迷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成名作《斗破苍穹》,那么《武动乾坤》绝对是天蚕土豆的创作巅峰。
以拍历史剧见长,作品向来都制作精良、极具思考性的张黎导演接手让原著粉们相信这部剧“至少不会太扯”,不过他们也做好了那些一路打boss的热血戏码将被大刀阔斧改动的心理准备。对于改编,张黎的回应是:“主题立意没有变化,但是比小说更加剧情化了一些。里面的主要人物也都保留了。因为杨洋出演,所以根据杨洋个人的特质做了一些修改。”
杨洋的角色是故事的男主角林动,消息放出后,不少人的反应是杨洋居然“搭上”了张黎。“‘搭’是什么意思?”张黎不解。“就是‘抱大腿’!”在场的人纷纷向他解释,而他只笑笑回答:“应该是我抱他吧。”
杨洋、张天爱、王丽坤、吴尊……从《武动乾坤》目前公布的演员阵容来看,八成以上是年轻面孔,虽然大多都已经比较有经验,但还不能算“老戏骨”。大家很好奇,张黎是如何下决心让他们来驾驭自己的戏的?“其实作为演员来说,没有特别清晰地分为资深或资浅,首先是他适不适合这个角色。导演选择演员主要考虑是他与角色的契合度,只要适合了,这个角色就是他的。一部剧或者一部电影几乎没有可能拍两次,那么最终经过选择后,谁演就是谁的”。问对杨洋的感觉,张黎没有谈及颜值,只评价杨洋很认真也很较劲,真心想演好戏,“他和‘小鲜肉’这个概念还真有些差别”。
张黎对拍自己戏的演员向来比较严苛,“是非常严苛。”他补充道。拍摄《走向共和》时,他要求演员提前45天到剧组准备,准备期间没有酬劳,无论资历深浅名气高低,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背台词,找感觉。九个月的拍摄期,整个剧组的拍摄状态非常好。过去的戏,他合作的演员基本都比较老道、能吃苦或是有些话剧功底的,比如《少帅》中饰演大军阀张作霖的李雪健,“老头就是戏疯子,只要在现场演戏,特别忘我。”而对现今合作的这些年轻人是否会稍微手下留情,张黎摇摇头,“不会心疼,下手会更狠”。
在很多熟悉张黎的人,特别是他的剧迷看来,从历史剧到玄幻IP,从老戏骨到所谓的“小鲜肉”,这样的举动可以算是“走下神坛”,又或是认为他开始走向IP影视化大潮流中。张黎承认,IP这个市场他来晚了,但对于“转型”一说则不太认可,“其实从业内来讲,只是题材不一样,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去传达主题和讲述故事而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小说的认知都可能不同,站在张黎的角度,《武动乾坤》不过是“披上了玄幻的外衣”,最终要表达的还是人物的命运和他的成长方式。吐槽或是褒奖,他都已经做好心理建设,“争取一分是一分吧”。
要说在玄幻题材上张黎是新手,那么在历史圈里他绝对称得上是标杆。《走向共和》是张黎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豆瓣评分高达9.6。与同时期国内大多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张黎讲的不是王侯将相的奋斗史,也没有夹杂才子佳人的罗曼蒂克,而是将视角定位在一个变动中的大时代。当初创作团队从1100人的复杂人物关系资料中筛选合并到300人,再进行精简,到最后出现在剧中的140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物性格、详细生平和观点。《走向共和》描绘了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辛酸沉重的“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刻画了那段历史中的群英像,而风格浓烈的画面感、意味深远的台词表达也成了张黎独具代表性的特色。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清国向来各行其是,他们的国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一伸胳膊,马上就会有七八只胳膊把他摁住。”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死有何难,活着,继承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
这样的台词,如今实在很难再见。
此后,张黎又执导了同为历史题材的《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军人机密》、《四十九日·祭》、《少帅》等,更凭借《人间正道是沧桑》囊获了金鹰奖、上海电视节金奖、飞天奖,张黎本人也摘得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剧导演奖。佳作频出,他也因此有了“国宝级导演”的称号。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黎和他的作品气质很接近,沉着冷静,整个采访过程中表情都没什么变化,给人一种权威感。他语速不快,吐字很轻,但每句话的信息量都很大,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
对历史剧的偏爱,之前的报道无不提及他是受父亲的影响,“其实这个说法我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我父亲就是一个老年理科生,是一个理工男”。按照张黎的说法,他们这一代人,普遍有种对历史的痴迷感。岁数大了,年头长了,积累的东西多了,自然就很懂历史了。
张黎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导演的,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早年他曾为冯小刚、吴宇森、叶大鹰担任过摄影执导,《夜宴》、《大腕》、《天下无贼》都出自他的镜头下,“冯小刚御用摄影师”这个称号也跟了他很多年。“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天下无贼》中,葛优发现钱被调包后对刘德华说了这句话。这句台词是冯小刚的即兴发挥,“黎叔”的真身其实就是张黎,他在片场常常跟工作人员较真的状态,让冯小刚临时起意做了修改。“我干摄影的时候特别霸道。”张黎说,“因为机器在自己手里啊,当特别专心想干一件事的时候,就容不得别人跟你不一样,容不得别人的投入度跟你不一样。”年轻气盛,较真到极点的时候,他还动过手,当然最后双方都互相和解,但也让人不禁感觉到儒雅外表下的张黎内心里其实也藏着一股倔劲。
当年张黎在北电摄影系的同班同学,从摄影师转行当导演的不少,大家仿佛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用张黎的话说是内心有了相似的起念:在那个阶段,他们认为国内“可伺候”的导演越来越少——到今天都觉得“可伺候”的导演不多。“那我就自己上吧!”他说。
如果条件具备,同一部作品中摄影师和导演两个身份选其一,张黎没有给出确定答案,但至少他还没放弃摄影,“如果有特别好的片子让我做摄影是可以的,因为我还是觉得目前没有人干的过我”。对摄影张黎丝毫不掩盖自信,曾经他说过自己已经是“最牛B的摄影”了,“那现在觉得自己是最牛B的导演了吗?”我问。“那还不是。当导演是文,摄影是武,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张黎说,但是“最牛B的摄影”这个位置,他还会坐很长时间,至少在下一个最牛B的人出现之前。
“玄幻就是心想事成”
Q:已经读完《武动乾坤》和《江山不悔》的原著了吗?能感受为什么它们受到那么多年轻人追捧吗?
A:当然,不止一遍地读过。我不是一个人,有整个创作团队,它的策划、编剧等大多都是年轻人,所以说对整个故事的再次演绎还是要结合当下年轻人。有一句话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就是这个主题。
Q:曾经说过“用演员还是希望用比较熟悉的演员”,但这次《武动乾坤》选择了杨洋,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A:当然我认识的“小鲜肉”不多,像杨洋、张艺兴、刘昊然这些孩子我都接触过,也聊过,他们每个人都各具特色也非常努力,但出于投资方、档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最后定了杨洋,当然也有把其他孩子推荐给我觉得合适、比较优秀的项目。杨洋还真是具有一定的素质,从他出道以来塑造的这些角色来看,他是真心想演戏的一个孩子,他和我们说的“小鲜肉”概念还有些许的差别。不管他曾经完成什么角色,他的内心还是很较劲的,作为男孩来说,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Q:会担心年轻演员适应不了你的严苛吗?
A:以前也拍过很多戏,遇到各种各样的演员。它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不是一对一,完全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来做。一定要擅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素质、气质、他们对角色的领悟。我真的觉得这是相互的,不管演员多年轻,导演的岁数有多大,最终还是在一个点上,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Q:毕竟这和你之前的风格差距挺大的,外界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对喜欢你的观众来说你的作品是门“严肃的艺术”,怎么看这些评价?
A:这个故事的主题也是严肃的。虽然我们有比较常见的升级打怪的方式,但是人物的成长还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只是说表现方式相对来说有些荒诞。说是艺术呢,其实我不是特别好意思,我现在仍然不把电视剧或者网剧称为艺术,只能说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我从来没有把电视剧作为艺术来看待,包括电影。电视剧不要只去谈艺术,这样太远了。我的剧可能有一些艺术气质,但是离艺术还差得很远。艺术它是探讨人心的,艺术的背后是哲学,是人学,而我们当下的作品如果放在这个尺度去衡量的话及格的不多。
Q:怎么定义玄幻?
A:玄幻就是心想事成,就是想到了就会有愿望的达成。首先,它不在于你达成什么,而在于你想什么,它取决于我们的动念,当你的动念是正念,那它的结果一定是非常璀璨的,它呈现出的画面、场景也是很绚丽的。玄幻是高雅的,很实在的。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样,但是我仍然坚持一个看法就是:只要是有玄幻这个说法,就一定有伪玄幻;就像有电影,就有伪电影;有名牌,就有山寨一样。我尽量给它做得像真的。
Q:对现在热播的一些玄幻剧有了解吗?
A:我都看了,不过没有看完,但是作为主创团队肯定要学习。如今国内在这方面走到哪了?什么团队?哪些人做的?手法和价值观是什么?演员呈现和画面呈现什么样?我都得学习。
Q:所以想给别人树立一个玄幻剧的参考标准吗?
A:这个有点野心大,就是呈现另外一种形式吧。除了那样的,是不是应该还有这样的。
Q:目前在《武动乾坤》的筹划、制作中,已经有考虑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营造更强的视觉表现力?
A:大量的。书里只是文字描述,我们给它具象化了。包括里面一些族徽,用的都是一种接近象形的,接近钟鼎和甲骨文之间的象形文字的一些图腾和符号。里面有只虎化为人形,它手臂的设计是我们请日本的叫江川月的团队做的,也就是《入殓师》的团队。包括里面的一些兵器,都是比青铜器再早一点的,有点像石刀石斧。现在很多电视剧用的都是汉代的,战国春秋的,我们这个可能比他们更早一点。我们希望做得阳刚一点,现在的玄幻片都特别阴柔。 Q:怎么看国内影视剧市场上大量被观众吐槽的“五毛特效”?
A:我们争取六毛。我认为“五毛特效”有两个原因,整个成本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是太着急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很多投资方也是被逼无奈,没有考虑时间成本。视觉特效这一块除了要有足够的资本以外,时间也很重要,《幻城》就是一个例子,它不是没钱,也不是做的不好,而是没有时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会做得好很多。我们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争取一分是一分吧,但被吐槽是必然的。
Q:那如果《武动乾坤》出来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话会怎样?
A:那就接着再拍。
Q:算是加入了IP的大阵营中,你认为今后IP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喜忧参半,看今后两年作品的成色。这个成色有两种,一个是制作人的良心,第二是跟越来越年轻化的观众的契合度,能不能去讲他们心中的故事。“IP”不会消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种类型题材,今后能不能存活,能不能良性的发展,取决于今明两年能不能真的获得市场的认可。毕竟投资巨大,市场有限,平台有限,观众都是喜新厌旧的,它终究是鱼龙混杂。
“正剧就该年轻化”
Q:你的作品大多是很有厚重感、历史感的,需要观众慢慢去品的,拍戏的节奏和状态也是如此吗?还是说正好相反?
A:我是两头长,前面的筹备长,拍完的后期制作长。拍摄时间跟别人一样,不比别人慢。
Q:拍《武动乾坤》的时候会带入历史视角吗?
A:它也是历史,是史前史。现在的人类一定不是地球上的第一波,因此我们写的是前一波的事,前面结束的时候,现在的人类就开始了。
Q:从历史剧到玄幻题材,算是在尝试转型吗?
A:类型还是历史。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你比昨天大了一天,昨天就是你的历史。有句话说“阳光下面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以前都发生过无数多次了,只是我们不长记性而已。所以我们说点过去的事,我们很难说未来的事,谁也不信,我们说当下的事,又有诸种禁忌。历史都不是客观的,都是主观的,所以不算是转型。
Q:你说过历史的真实是不可能在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那么在拍历史剧时,怎么既保证对观众负责、符合影视的标准,又尊重史实?
A:没有史实,最终它表述的还是每个人物的人生故事,只是放在不同的背景下而已。
Q:观众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你把电影的拍摄手法用在电视剧中,但这样的手法在你的作品中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A:其实我一直在不断地否定这种说法,我拍的首先都是电视剧,没有人会用拍电影的手法去拍电视剧,只是可能从影像来说,从影像的质感来说,比原来的电视剧显得相对稍微讲究一点,但它就是电视剧,电视剧就是这样拍的,电影不这样拍。
Q:拍电影的时候会考虑到为什么样的人而拍吗?
A:为爱看的人拍。去揣摩其实很难,众口难调,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算是真诚,就会有人看的。前段时间有个事特别逗,《师父》 的导演徐浩峰,他一个电影老师,特别厉害,讲课基本座无虚席,要提前占座。他拍了《师父》后发行方跟他谈,谈片尾片花,说徐导演这个应该这么改,提了很多建议。后来徐老师说你们说得特别好,但是有谁能告诉我,我按你的要求改了之后就能多卖5千万?如果没人能保证,那就这样吧。实际上他以开玩笑的口吻点破了市场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没上映之前,谁也不知道。别说中国人不知道,美国人也不知道,那就凭着我们自己的本性去做吧。
Q:怎么看现在这种正剧走向年轻、偶像化的现象?包括现在很多谍战剧像《麻雀》、《胭脂》都是用的新面孔。
A:我觉得是应该的。稍微翻下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其实民国题材、国共题材、抗战题材中活跃的这些志士仁人也好,当兵的也好,都是年轻人。林彪18岁当师长,肖华13岁当少共兴国师长,现在13岁的孩子干嘛呢?张学良31岁是国民革命军的副总司令,现在31岁的人不是暖男就是宅男。所以其实是应该年轻化的,当时真正在整个国共台上表演的还是年轻人。
Q:拍了那么多戏,精良的作品有很多,那么至今为止其中有没有遗憾?
A:每部戏都有遗憾。每个导演对他曾经的作品都会有遗憾。制作不够精良,钱不够多,有的戏觉得拍得挺好的,但是播出平台不给力,它的传播度不够广,等等。
“没有文学争论就没有专业撕B”
Q:怎么看现在国内的电影批评?
A: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发达的电影国家,首先得有一个特别完备的电影批评,没有电影批评,没有文学争论,就没有专业撕B。当然骂得没水平、不专业,我就不接受。
Q:平时会跟女儿谈一些电影上的事情吗?
A:她对我很崇拜。因为她在国外,有时差,所以时不时的,比如半夜三点钟,可能就聊会。但她是学心理学的,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关于人性的。
Q:把女儿送到国外,作为父亲不会特别舍不得吗?
A: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冷静,要理智。咱们国内教育环境不是很好,不是专业环境,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把孩子弄的不干净了。相对来说,孩子出去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我也不指望她在专业方面有多大的成就。
Q:电影里,有女儿的痕迹吗?
A:没有,虽然她一直想我拍她感兴趣的。但她会去现场看我,她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你是在房子里面搭房子,哈哈。
Q:这部杨洋主演的剧她会喜欢吗?
A:她目前已经过了追星的劲儿,但有间接表达说几个朋友特别喜欢他,她自己不一定会直说。
Q:最近在看什么剧?
A:我最近看《毒枭》,它的编剧结构非常清晰,三大势力相互交织一起,一个是哥伦比亚政府是一条线,美国缉毒局是一条线,哥伦比亚对外的毒枭,像三角结构一样,最节约,最稳固,最有戏。
Q:当年你做摄影的时候会跟导演讨论怎么成像吗?
A: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也算是一个习惯:给导演提十个建议,导演都不接受,接着提第十一个。他可以不接受,但总不能说我提三个你都不接受吧。那接下来我不提了吗?不是这样的,提十个不接受,那就接着提第十一个。
Q:如果他能提出好建议,会接受吗?
A:肯定接受,但不是全盘接受。别人提建议我会去想,比如会不会派生出另外的东西来。在创作上不是说一就是一,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可能是有人说黑,有人说白,但事实上灰最好。但是大家一起积极讨论的这个氛围很重要,而不是一部戏导演怎么说就怎么干,这样就有点悲催了。
Q:作为专业摄影师,怎么看用手机拍照?
A:就摄影这个职业来讲,用手机拍照肯定不行,但是手机拍照是个多好玩儿的事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机器崇拜”。六七十年代,司机最牛B,现在北京出租车还是很牛B,因为他掌握了机器。机器崇拜存在也就产生对操纵机器者的崇拜。去医院看中医你不觉得有事,但让西医做CT磁共振就会紧张,因为人们都觉得操纵机器可牛B了。但其实他就是操纵机器而已,明知道这么个道理,但你还是会崇拜。本质上来说还是跟整个民族的进展有关系,因为与西方不同,我们原来没有机器。
Q:如果有一天“最牛B摄影”的地位被超越了怎么办?
A:我40多岁那些年头有几年特别恐慌,老怕冒出几个年轻人说,哎呦,这孩子比我好。结果等啊等,等了十几年,发现这人一直没出现。现在整个大的局变了,摄影师在一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当我们不为票房论,不为所谓收视率论的时候,一部影片的艺术分量越来越重,这时可能会出现好的摄影师,摄影师能有用武之地。现在都是机器的匠人,熟练操控,导演让怎么拍就怎么拍,技术上只要不出问题,每天完成多少镜头数,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任务就行,不像以前摄影师还有那么多创作空间。
Q: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这个自我的评价呢?
A:自封嘛。人嘛,谁还没点狂妄是不是:真正的圈内人一般很少夸对方,夸对方会觉得特别假,我们的套路都是当面黑。
想认真塑造一个人物跟直接告诉我拍这部戏的目的是博取更多的粉丝是两回事——就是本心起意,怎么起的这个意,这很重要。不管是男孩女孩,还是鲜肉鲜花,只要有心演戏,就都能演出来,关键是他们的个人准备。我们这些老年人就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一起走呗,多提建议,多提要求。——张黎
“国宝级”导演张黎要拍玄幻剧了,《武动乾坤》,11月中旬开机,另一部同是玄幻题材的《江山不悔》也已进入筹备阶段。
《武动乾坤》是网络作家天蚕土豆自2011年起开始更新的小说,讲的是在大炎王朝天都郡炎城青阳镇,因家族没落而走向落魄的林氏子弟林动,机缘巧合在山洞间捡到一块神秘的石符,从而走上逆袭之路的一段“奇遇记”。小说在发布后的短短数月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3200万的点击量,知乎上的一些评价也不低,玄幻迷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成名作《斗破苍穹》,那么《武动乾坤》绝对是天蚕土豆的创作巅峰。
以拍历史剧见长,作品向来都制作精良、极具思考性的张黎导演接手让原著粉们相信这部剧“至少不会太扯”,不过他们也做好了那些一路打boss的热血戏码将被大刀阔斧改动的心理准备。对于改编,张黎的回应是:“主题立意没有变化,但是比小说更加剧情化了一些。里面的主要人物也都保留了。因为杨洋出演,所以根据杨洋个人的特质做了一些修改。”
杨洋的角色是故事的男主角林动,消息放出后,不少人的反应是杨洋居然“搭上”了张黎。“‘搭’是什么意思?”张黎不解。“就是‘抱大腿’!”在场的人纷纷向他解释,而他只笑笑回答:“应该是我抱他吧。”
杨洋、张天爱、王丽坤、吴尊……从《武动乾坤》目前公布的演员阵容来看,八成以上是年轻面孔,虽然大多都已经比较有经验,但还不能算“老戏骨”。大家很好奇,张黎是如何下决心让他们来驾驭自己的戏的?“其实作为演员来说,没有特别清晰地分为资深或资浅,首先是他适不适合这个角色。导演选择演员主要考虑是他与角色的契合度,只要适合了,这个角色就是他的。一部剧或者一部电影几乎没有可能拍两次,那么最终经过选择后,谁演就是谁的”。问对杨洋的感觉,张黎没有谈及颜值,只评价杨洋很认真也很较劲,真心想演好戏,“他和‘小鲜肉’这个概念还真有些差别”。
张黎对拍自己戏的演员向来比较严苛,“是非常严苛。”他补充道。拍摄《走向共和》时,他要求演员提前45天到剧组准备,准备期间没有酬劳,无论资历深浅名气高低,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背台词,找感觉。九个月的拍摄期,整个剧组的拍摄状态非常好。过去的戏,他合作的演员基本都比较老道、能吃苦或是有些话剧功底的,比如《少帅》中饰演大军阀张作霖的李雪健,“老头就是戏疯子,只要在现场演戏,特别忘我。”而对现今合作的这些年轻人是否会稍微手下留情,张黎摇摇头,“不会心疼,下手会更狠”。
在很多熟悉张黎的人,特别是他的剧迷看来,从历史剧到玄幻IP,从老戏骨到所谓的“小鲜肉”,这样的举动可以算是“走下神坛”,又或是认为他开始走向IP影视化大潮流中。张黎承认,IP这个市场他来晚了,但对于“转型”一说则不太认可,“其实从业内来讲,只是题材不一样,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去传达主题和讲述故事而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小说的认知都可能不同,站在张黎的角度,《武动乾坤》不过是“披上了玄幻的外衣”,最终要表达的还是人物的命运和他的成长方式。吐槽或是褒奖,他都已经做好心理建设,“争取一分是一分吧”。
要说在玄幻题材上张黎是新手,那么在历史圈里他绝对称得上是标杆。《走向共和》是张黎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豆瓣评分高达9.6。与同时期国内大多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张黎讲的不是王侯将相的奋斗史,也没有夹杂才子佳人的罗曼蒂克,而是将视角定位在一个变动中的大时代。当初创作团队从1100人的复杂人物关系资料中筛选合并到300人,再进行精简,到最后出现在剧中的140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物性格、详细生平和观点。《走向共和》描绘了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辛酸沉重的“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刻画了那段历史中的群英像,而风格浓烈的画面感、意味深远的台词表达也成了张黎独具代表性的特色。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清国向来各行其是,他们的国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一伸胳膊,马上就会有七八只胳膊把他摁住。”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死有何难,活着,继承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
这样的台词,如今实在很难再见。
此后,张黎又执导了同为历史题材的《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军人机密》、《四十九日·祭》、《少帅》等,更凭借《人间正道是沧桑》囊获了金鹰奖、上海电视节金奖、飞天奖,张黎本人也摘得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剧导演奖。佳作频出,他也因此有了“国宝级导演”的称号。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黎和他的作品气质很接近,沉着冷静,整个采访过程中表情都没什么变化,给人一种权威感。他语速不快,吐字很轻,但每句话的信息量都很大,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
对历史剧的偏爱,之前的报道无不提及他是受父亲的影响,“其实这个说法我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我父亲就是一个老年理科生,是一个理工男”。按照张黎的说法,他们这一代人,普遍有种对历史的痴迷感。岁数大了,年头长了,积累的东西多了,自然就很懂历史了。
张黎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导演的,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早年他曾为冯小刚、吴宇森、叶大鹰担任过摄影执导,《夜宴》、《大腕》、《天下无贼》都出自他的镜头下,“冯小刚御用摄影师”这个称号也跟了他很多年。“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天下无贼》中,葛优发现钱被调包后对刘德华说了这句话。这句台词是冯小刚的即兴发挥,“黎叔”的真身其实就是张黎,他在片场常常跟工作人员较真的状态,让冯小刚临时起意做了修改。“我干摄影的时候特别霸道。”张黎说,“因为机器在自己手里啊,当特别专心想干一件事的时候,就容不得别人跟你不一样,容不得别人的投入度跟你不一样。”年轻气盛,较真到极点的时候,他还动过手,当然最后双方都互相和解,但也让人不禁感觉到儒雅外表下的张黎内心里其实也藏着一股倔劲。
当年张黎在北电摄影系的同班同学,从摄影师转行当导演的不少,大家仿佛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用张黎的话说是内心有了相似的起念:在那个阶段,他们认为国内“可伺候”的导演越来越少——到今天都觉得“可伺候”的导演不多。“那我就自己上吧!”他说。
如果条件具备,同一部作品中摄影师和导演两个身份选其一,张黎没有给出确定答案,但至少他还没放弃摄影,“如果有特别好的片子让我做摄影是可以的,因为我还是觉得目前没有人干的过我”。对摄影张黎丝毫不掩盖自信,曾经他说过自己已经是“最牛B的摄影”了,“那现在觉得自己是最牛B的导演了吗?”我问。“那还不是。当导演是文,摄影是武,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张黎说,但是“最牛B的摄影”这个位置,他还会坐很长时间,至少在下一个最牛B的人出现之前。
“玄幻就是心想事成”
Q:已经读完《武动乾坤》和《江山不悔》的原著了吗?能感受为什么它们受到那么多年轻人追捧吗?
A:当然,不止一遍地读过。我不是一个人,有整个创作团队,它的策划、编剧等大多都是年轻人,所以说对整个故事的再次演绎还是要结合当下年轻人。有一句话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就是这个主题。
Q:曾经说过“用演员还是希望用比较熟悉的演员”,但这次《武动乾坤》选择了杨洋,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A:当然我认识的“小鲜肉”不多,像杨洋、张艺兴、刘昊然这些孩子我都接触过,也聊过,他们每个人都各具特色也非常努力,但出于投资方、档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最后定了杨洋,当然也有把其他孩子推荐给我觉得合适、比较优秀的项目。杨洋还真是具有一定的素质,从他出道以来塑造的这些角色来看,他是真心想演戏的一个孩子,他和我们说的“小鲜肉”概念还有些许的差别。不管他曾经完成什么角色,他的内心还是很较劲的,作为男孩来说,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Q:会担心年轻演员适应不了你的严苛吗?
A:以前也拍过很多戏,遇到各种各样的演员。它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不是一对一,完全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来做。一定要擅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素质、气质、他们对角色的领悟。我真的觉得这是相互的,不管演员多年轻,导演的岁数有多大,最终还是在一个点上,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Q:毕竟这和你之前的风格差距挺大的,外界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对喜欢你的观众来说你的作品是门“严肃的艺术”,怎么看这些评价?
A:这个故事的主题也是严肃的。虽然我们有比较常见的升级打怪的方式,但是人物的成长还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只是说表现方式相对来说有些荒诞。说是艺术呢,其实我不是特别好意思,我现在仍然不把电视剧或者网剧称为艺术,只能说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我从来没有把电视剧作为艺术来看待,包括电影。电视剧不要只去谈艺术,这样太远了。我的剧可能有一些艺术气质,但是离艺术还差得很远。艺术它是探讨人心的,艺术的背后是哲学,是人学,而我们当下的作品如果放在这个尺度去衡量的话及格的不多。
Q:怎么定义玄幻?
A:玄幻就是心想事成,就是想到了就会有愿望的达成。首先,它不在于你达成什么,而在于你想什么,它取决于我们的动念,当你的动念是正念,那它的结果一定是非常璀璨的,它呈现出的画面、场景也是很绚丽的。玄幻是高雅的,很实在的。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做的是什么样,但是我仍然坚持一个看法就是:只要是有玄幻这个说法,就一定有伪玄幻;就像有电影,就有伪电影;有名牌,就有山寨一样。我尽量给它做得像真的。
Q:对现在热播的一些玄幻剧有了解吗?
A:我都看了,不过没有看完,但是作为主创团队肯定要学习。如今国内在这方面走到哪了?什么团队?哪些人做的?手法和价值观是什么?演员呈现和画面呈现什么样?我都得学习。
Q:所以想给别人树立一个玄幻剧的参考标准吗?
A:这个有点野心大,就是呈现另外一种形式吧。除了那样的,是不是应该还有这样的。
Q:目前在《武动乾坤》的筹划、制作中,已经有考虑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营造更强的视觉表现力?
A:大量的。书里只是文字描述,我们给它具象化了。包括里面一些族徽,用的都是一种接近象形的,接近钟鼎和甲骨文之间的象形文字的一些图腾和符号。里面有只虎化为人形,它手臂的设计是我们请日本的叫江川月的团队做的,也就是《入殓师》的团队。包括里面的一些兵器,都是比青铜器再早一点的,有点像石刀石斧。现在很多电视剧用的都是汉代的,战国春秋的,我们这个可能比他们更早一点。我们希望做得阳刚一点,现在的玄幻片都特别阴柔。 Q:怎么看国内影视剧市场上大量被观众吐槽的“五毛特效”?
A:我们争取六毛。我认为“五毛特效”有两个原因,整个成本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是太着急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很多投资方也是被逼无奈,没有考虑时间成本。视觉特效这一块除了要有足够的资本以外,时间也很重要,《幻城》就是一个例子,它不是没钱,也不是做的不好,而是没有时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会做得好很多。我们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争取一分是一分吧,但被吐槽是必然的。
Q:那如果《武动乾坤》出来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话会怎样?
A:那就接着再拍。
Q:算是加入了IP的大阵营中,你认为今后IP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喜忧参半,看今后两年作品的成色。这个成色有两种,一个是制作人的良心,第二是跟越来越年轻化的观众的契合度,能不能去讲他们心中的故事。“IP”不会消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种类型题材,今后能不能存活,能不能良性的发展,取决于今明两年能不能真的获得市场的认可。毕竟投资巨大,市场有限,平台有限,观众都是喜新厌旧的,它终究是鱼龙混杂。
“正剧就该年轻化”
Q:你的作品大多是很有厚重感、历史感的,需要观众慢慢去品的,拍戏的节奏和状态也是如此吗?还是说正好相反?
A:我是两头长,前面的筹备长,拍完的后期制作长。拍摄时间跟别人一样,不比别人慢。
Q:拍《武动乾坤》的时候会带入历史视角吗?
A:它也是历史,是史前史。现在的人类一定不是地球上的第一波,因此我们写的是前一波的事,前面结束的时候,现在的人类就开始了。
Q:从历史剧到玄幻题材,算是在尝试转型吗?
A:类型还是历史。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你比昨天大了一天,昨天就是你的历史。有句话说“阳光下面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以前都发生过无数多次了,只是我们不长记性而已。所以我们说点过去的事,我们很难说未来的事,谁也不信,我们说当下的事,又有诸种禁忌。历史都不是客观的,都是主观的,所以不算是转型。
Q:你说过历史的真实是不可能在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那么在拍历史剧时,怎么既保证对观众负责、符合影视的标准,又尊重史实?
A:没有史实,最终它表述的还是每个人物的人生故事,只是放在不同的背景下而已。
Q:观众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你把电影的拍摄手法用在电视剧中,但这样的手法在你的作品中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A:其实我一直在不断地否定这种说法,我拍的首先都是电视剧,没有人会用拍电影的手法去拍电视剧,只是可能从影像来说,从影像的质感来说,比原来的电视剧显得相对稍微讲究一点,但它就是电视剧,电视剧就是这样拍的,电影不这样拍。
Q:拍电影的时候会考虑到为什么样的人而拍吗?
A:为爱看的人拍。去揣摩其实很难,众口难调,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算是真诚,就会有人看的。前段时间有个事特别逗,《师父》 的导演徐浩峰,他一个电影老师,特别厉害,讲课基本座无虚席,要提前占座。他拍了《师父》后发行方跟他谈,谈片尾片花,说徐导演这个应该这么改,提了很多建议。后来徐老师说你们说得特别好,但是有谁能告诉我,我按你的要求改了之后就能多卖5千万?如果没人能保证,那就这样吧。实际上他以开玩笑的口吻点破了市场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没上映之前,谁也不知道。别说中国人不知道,美国人也不知道,那就凭着我们自己的本性去做吧。
Q:怎么看现在这种正剧走向年轻、偶像化的现象?包括现在很多谍战剧像《麻雀》、《胭脂》都是用的新面孔。
A:我觉得是应该的。稍微翻下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其实民国题材、国共题材、抗战题材中活跃的这些志士仁人也好,当兵的也好,都是年轻人。林彪18岁当师长,肖华13岁当少共兴国师长,现在13岁的孩子干嘛呢?张学良31岁是国民革命军的副总司令,现在31岁的人不是暖男就是宅男。所以其实是应该年轻化的,当时真正在整个国共台上表演的还是年轻人。
Q:拍了那么多戏,精良的作品有很多,那么至今为止其中有没有遗憾?
A:每部戏都有遗憾。每个导演对他曾经的作品都会有遗憾。制作不够精良,钱不够多,有的戏觉得拍得挺好的,但是播出平台不给力,它的传播度不够广,等等。
“没有文学争论就没有专业撕B”
Q:怎么看现在国内的电影批评?
A: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发达的电影国家,首先得有一个特别完备的电影批评,没有电影批评,没有文学争论,就没有专业撕B。当然骂得没水平、不专业,我就不接受。
Q:平时会跟女儿谈一些电影上的事情吗?
A:她对我很崇拜。因为她在国外,有时差,所以时不时的,比如半夜三点钟,可能就聊会。但她是学心理学的,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关于人性的。
Q:把女儿送到国外,作为父亲不会特别舍不得吗?
A: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冷静,要理智。咱们国内教育环境不是很好,不是专业环境,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把孩子弄的不干净了。相对来说,孩子出去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我也不指望她在专业方面有多大的成就。
Q:电影里,有女儿的痕迹吗?
A:没有,虽然她一直想我拍她感兴趣的。但她会去现场看我,她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你是在房子里面搭房子,哈哈。
Q:这部杨洋主演的剧她会喜欢吗?
A:她目前已经过了追星的劲儿,但有间接表达说几个朋友特别喜欢他,她自己不一定会直说。
Q:最近在看什么剧?
A:我最近看《毒枭》,它的编剧结构非常清晰,三大势力相互交织一起,一个是哥伦比亚政府是一条线,美国缉毒局是一条线,哥伦比亚对外的毒枭,像三角结构一样,最节约,最稳固,最有戏。
Q:当年你做摄影的时候会跟导演讨论怎么成像吗?
A: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也算是一个习惯:给导演提十个建议,导演都不接受,接着提第十一个。他可以不接受,但总不能说我提三个你都不接受吧。那接下来我不提了吗?不是这样的,提十个不接受,那就接着提第十一个。
Q:如果他能提出好建议,会接受吗?
A:肯定接受,但不是全盘接受。别人提建议我会去想,比如会不会派生出另外的东西来。在创作上不是说一就是一,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可能是有人说黑,有人说白,但事实上灰最好。但是大家一起积极讨论的这个氛围很重要,而不是一部戏导演怎么说就怎么干,这样就有点悲催了。
Q:作为专业摄影师,怎么看用手机拍照?
A:就摄影这个职业来讲,用手机拍照肯定不行,但是手机拍照是个多好玩儿的事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机器崇拜”。六七十年代,司机最牛B,现在北京出租车还是很牛B,因为他掌握了机器。机器崇拜存在也就产生对操纵机器者的崇拜。去医院看中医你不觉得有事,但让西医做CT磁共振就会紧张,因为人们都觉得操纵机器可牛B了。但其实他就是操纵机器而已,明知道这么个道理,但你还是会崇拜。本质上来说还是跟整个民族的进展有关系,因为与西方不同,我们原来没有机器。
Q:如果有一天“最牛B摄影”的地位被超越了怎么办?
A:我40多岁那些年头有几年特别恐慌,老怕冒出几个年轻人说,哎呦,这孩子比我好。结果等啊等,等了十几年,发现这人一直没出现。现在整个大的局变了,摄影师在一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当我们不为票房论,不为所谓收视率论的时候,一部影片的艺术分量越来越重,这时可能会出现好的摄影师,摄影师能有用武之地。现在都是机器的匠人,熟练操控,导演让怎么拍就怎么拍,技术上只要不出问题,每天完成多少镜头数,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任务就行,不像以前摄影师还有那么多创作空间。
Q: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这个自我的评价呢?
A:自封嘛。人嘛,谁还没点狂妄是不是:真正的圈内人一般很少夸对方,夸对方会觉得特别假,我们的套路都是当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