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语文教学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作用不断推行,导致语文教学在原有的模式中修补徘徊不前。所以,教学中为了弥补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课程改革作為新的发展契机,遵循语文教学的源头,让语文教学论课程和中学语文教学相互对接,系统性地开展语文教学的改革,就能提高语文新课改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论;高职语文教学;对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06
一、 语文教学的路径依赖分析
(一)教学旧模式的规模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很多知识的传递并不十分明显,有些知识能力的传授需要学生在长期学习中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方能体现出来。虽然知识传递中有较大的操作性,但对于教学经验缺乏或者掌握常规教学规律的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针对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教学旧模式,恰恰能够解决社会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从语文课改的角度考虑问题,全新教学模式的推行必然带来动力不足的因素,因为旧的教学模式这类僵化的教学思想已经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必然会阻碍优秀教学经验的推广。
(二)教学旧模式的学习效应
教师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有较强的感性体验。很多教师也是在传统僵化教学模式下完成的学业,因而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一代一代的延续至今。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到学生的思想中,无形中给学生开设出一门“怎样学语文”“怎样教语文”的隐形课程,学生长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把语文看成是基础性知识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性也因而得到助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无法体现,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朝向知识化以及学术化倾向。
二、如何克服教学旧模式的影响
要想克服教学旧模式的影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是因为学生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自觉性。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克服学生语文学习的依赖心理,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探究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活动,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理念。三是教学论课程的应用要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地开设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短剧等语文相关活动,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大胆尝试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组织,及时修补,认真反思,克服旧模式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对接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改革
(一)注重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有:让学生养成较高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学生也因此养成初步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改革语文教育意识,提升科研基础的稳固,树立语文教学开展的信心和决心。但是,高校语文是学术开展的基本殿堂,课程理论水平虽然能够广泛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多却在这个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注重学术的系统性;淡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型研究;削弱课程的针对性;强化课程的理论性;弱化课程的实用性,等等。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同时,不能鲜明体现出素养教育的思想,缺乏推行语文素养的指导性。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目的的确立必须直面严峻的就业挑战,密切关注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教授语文知识、能写作,不需要读小说、了解语言学知识,所以,在此体现出高水平的语文专业技能,主要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上的“上层建筑”,因而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的首要目标是由语文教学论所决定。当前,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学模式推进的关键,不但需要在课堂内开展,更要贯彻到课堂外的各个环节。
(二)语文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回归
为体现教学的新目标,教学论内容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一门课程”的状况,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新课程体现,必修课作为课程体现的核心,选修课以此为辅助,实践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开展教材建设时要注意教材的多维实践性、优组复合性、研讨专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对理论、实践、能力进行灵活的安排,让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融合,教学实践中融入理论精髓,这样可以打通学生与之相互连接的渠道,以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深化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让两者之间形成顿悟。组合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互融合。营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思考中寻求结论,这样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实现理论到实际的拓展和延伸,理论研究中需采纳各家之优、在实践中保留各个教材的优点,摒弃各个教材的缺点,有所取舍,并有所整合,留给学生整体的语文生存体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不局限在小方面上,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论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推进语文教学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研究,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语文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见习法、调查法。语文教学理论开展的教学方法则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如果这些方法的运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情感的迁移也不能得以实行。因而,教学中不能让传统的讲授法“一统天下”,应少定论,多研讨;少封闭,多开放;少讲授,多活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结语
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任何一门学科实施和发展的实质,因而理论是学科的文字依据,也是通过具体学科总结出的规律性概念,但是规律性概念只有在教学中实现具体的应用才有其自身的价值。语文教学论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研究就是让教学论课程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学的发展反作用于课程论,两者的交相配合,完成教学的整体实现目标,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桂娥.语文教学类课程结构调整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2.
[2] 韦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28-130.
关键词:语文教学论;高职语文教学;对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06
一、 语文教学的路径依赖分析
(一)教学旧模式的规模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很多知识的传递并不十分明显,有些知识能力的传授需要学生在长期学习中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方能体现出来。虽然知识传递中有较大的操作性,但对于教学经验缺乏或者掌握常规教学规律的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针对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教学旧模式,恰恰能够解决社会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从语文课改的角度考虑问题,全新教学模式的推行必然带来动力不足的因素,因为旧的教学模式这类僵化的教学思想已经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必然会阻碍优秀教学经验的推广。
(二)教学旧模式的学习效应
教师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有较强的感性体验。很多教师也是在传统僵化教学模式下完成的学业,因而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一代一代的延续至今。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到学生的思想中,无形中给学生开设出一门“怎样学语文”“怎样教语文”的隐形课程,学生长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把语文看成是基础性知识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性也因而得到助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无法体现,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朝向知识化以及学术化倾向。
二、如何克服教学旧模式的影响
要想克服教学旧模式的影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是因为学生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自觉性。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克服学生语文学习的依赖心理,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探究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活动,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理念。三是教学论课程的应用要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适当地开设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短剧等语文相关活动,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大胆尝试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组织,及时修补,认真反思,克服旧模式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对接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改革
(一)注重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有:让学生养成较高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学生也因此养成初步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改革语文教育意识,提升科研基础的稳固,树立语文教学开展的信心和决心。但是,高校语文是学术开展的基本殿堂,课程理论水平虽然能够广泛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多却在这个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注重学术的系统性;淡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型研究;削弱课程的针对性;强化课程的理论性;弱化课程的实用性,等等。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同时,不能鲜明体现出素养教育的思想,缺乏推行语文素养的指导性。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目的的确立必须直面严峻的就业挑战,密切关注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教授语文知识、能写作,不需要读小说、了解语言学知识,所以,在此体现出高水平的语文专业技能,主要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上的“上层建筑”,因而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的首要目标是由语文教学论所决定。当前,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学模式推进的关键,不但需要在课堂内开展,更要贯彻到课堂外的各个环节。
(二)语文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回归
为体现教学的新目标,教学论内容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一门课程”的状况,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新课程体现,必修课作为课程体现的核心,选修课以此为辅助,实践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开展教材建设时要注意教材的多维实践性、优组复合性、研讨专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对理论、实践、能力进行灵活的安排,让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融合,教学实践中融入理论精髓,这样可以打通学生与之相互连接的渠道,以教学论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深化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让两者之间形成顿悟。组合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互融合。营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思考中寻求结论,这样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实现理论到实际的拓展和延伸,理论研究中需采纳各家之优、在实践中保留各个教材的优点,摒弃各个教材的缺点,有所取舍,并有所整合,留给学生整体的语文生存体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不局限在小方面上,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论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推进语文教学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研究,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语文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观摩法、见习法、调查法。语文教学理论开展的教学方法则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如果这些方法的运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情感的迁移也不能得以实行。因而,教学中不能让传统的讲授法“一统天下”,应少定论,多研讨;少封闭,多开放;少讲授,多活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结语
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任何一门学科实施和发展的实质,因而理论是学科的文字依据,也是通过具体学科总结出的规律性概念,但是规律性概念只有在教学中实现具体的应用才有其自身的价值。语文教学论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研究就是让教学论课程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学的发展反作用于课程论,两者的交相配合,完成教学的整体实现目标,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桂娥.语文教学类课程结构调整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2.
[2] 韦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