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中村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城中村低收入人群的空间匹配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关规划策略,使其符合产城一体理念下的城市发展建设。
【关键词】 产城一体 城中村 空间匹配 有机整体 统一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规模面积的扩大,传统的功能分区已不能满足现今城市发展需要,产城融合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和应用。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城中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以后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空间不匹配”假说(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SMH)最初由凯恩(Kain,1968)提出,他认为工作岗位的郊区化和美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居住隔离是造成内城工作技能不足的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体)失业率较高、收入相对较低和工作出行时间偏长的主要原因【1】。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低收入者聚集地,存在着“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从空间不匹配的角度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问题,从而符合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
1 城中村居民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分析
1.1 空间不匹配理论综述
“空间不匹配”假说最初由凯恩(Kain,1968)提出,居住和就业空間的不匹配,可能成为美国低收入群体就业时的主要障碍之一,可能诱致贫困和阶层分化,会加剧社会排斥的程度。经过40多年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国外居住就业不匹配理论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社会福利政策、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中国对居住就业不匹配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地理学、社会学和规划专家等纷纷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对国内的居住就业不匹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李纯斌、吴静(2006)对美国学者在“空间不匹配”假设方面的研究及其对住房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提出在国内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城市就业、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更新4个方面应用“空间不匹配假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2 城中村居民的人口结构特征
城中村里边的居民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且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制造业、零售业等非技术性工作,多由一般体力劳动者、科员和服务员构成,该居住人群的主要特征为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年龄偏大,在就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居住的选择性是十分有限的,城中村类型的居住地分布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居住位置,而就业机会的缺少和工作能力的劣势会使其存在较大可能的居住选择障碍。
1.3 城中村居民的通勤情况特征
城中村居民的通勤工作选择,多以公共交通和助力车及摩托为主。而人们一般所能忍受的通勤时间在30min左右。如果城中村在城市的分布位置和他们的就业岗位相距较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通勤成本,就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失业情况。
1.4 可能造成城中村居住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因素
1 城中村所在区域就业机会较少,由于无力支付居住选择成本,缺少工作技能,而高额成本、拥挤不堪、超长路途的通勤就可能会造成空间不匹配现象的产生。
2 公共交通设施的不足或者线路的规划不合理,缺少公交配套设施,出行困难、出行成本高也是造成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因素之一。
3 工作技能的不足和社会网络的固化。在美国,很多城市都对本区域内的贫民窟进行了改造,但贫民窟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居住结构上穷人和富人的绝对隔离,不论房屋如何翻新,如果容纳的还是原来那些人,很多以前的老问题仍然存在【2】。这折射出低收入者聚集区的问题不仅存在物质形态方面,社会网络的固化、就业信息难以获取、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也会造成居住就业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提供适合的就业信息。
如果城中村出现了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就会加剧他们的失业情况。从而影响城中村社会治安,恶化社区精神文化,间接提高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和城市运营成本。
2 产城一体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措施
2.1 产城一体的认识
“产城一体”的城乡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协调问题,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为最终目标,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营造“宜居、宜业、宜创业”的城乡新环境。
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的分布、不同阶层的居住区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因此,对城中村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是构建产城一体理念下的新型城乡建设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2.2 产城一体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措施
2.2.1 依据城中村的空间匹配程度制定不同的具体改造措施
城中村的具体改造规划措施根据城中村的具体空间分布位置和发展阶段不同,大致分为:
1 潜在型
由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着大量城市中心“退二进三”的地产开发和由此带来的人口迁移,对于那些尚不在城市建成区内,但有演变成为城中村趋势的村庄,按照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农田保护区与生态隔离带的原则,且在城乡统筹和产城一体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新村建设规划,严格控制规划用地范围,做到居住就业用地相对平衡,且考虑居住用地及建筑符合周围主要就业人群的使用要求。
2 初始发展型
对于已经受到城市化影响,正在发生改变,但与城市用地及形象没有明显冲突的类型,应严格控制现状,遏制其恶化趋势,对于新建部分统一规划管理,且以城市标准或略低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做好有限衔接.由于其区位一般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与城市规划发展区之间。
3 发展型
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其改造的经济条件较为成熟,且改造难度不大。但与城市用地及形象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冲突,其改造应根据其具体规模,分区进行,以新区带动老区,统一规划管理,防止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4 成熟型
此类城中村问题十分明显,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区,和城市联系紧密,会给城市的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并带来社会治安和社区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对“城中村’现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逐步得到了认可。认为其在城市空间系统的运行、城市住房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由于城中村居民多为城市低收入者,如上文所述,极易出现空间不匹配现象,而城中村是其在居住选择困难条件下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之一。因此在成熟型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根据其居民的人口职业结构,对其有无空間不匹配现象区别对待。
1) 对于区位条件好,商业价值大的区域,应考虑整体重建,根据其所在区域主要商业业态和职位类别是否在其居民可供择业范围之内。如在,则布置一定数量的保障性用房,采取就地安置的措施,保正其已经形成的居住就业平衡。
2) 对于范围较大,整体重建难度较大的区域,应采用先易后难的措施,先部分改造,以新区带动老区,逐步减少日后改造难度。
应考虑在改造过程中,规划容纳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且在城中村居民的工作能力 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其区域居住和就业空间的匹配。
3) 对于仅靠自身用地改造难度太大的“城中村”,采用易地安置,统筹改造的规划策略。但异地安置区域不应太过偏僻,远离城市就业集中区域,且保证其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减少其通勤成本。
3 结语
产城一体的理念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规划中,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支持产业,从而达到产城相融的最终目标。
城中村的问题由来已久,“城中村”及其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及地理背景.是一个不但涉及物质形态.更关乎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而影响的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因此仅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思路不足以应对城中村改造出现的问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低收入者聚集地,通过研究其空间匹配问题,从而提出一系列相关规划措施,不仅保证了城市弱势人群的生存空间,体现了城市规划公共属性的回归,也是在产城一体理念指导下,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支持产业,产城相融的规划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Kain,J.F. Housing Segregation,Negro 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175-197
[2]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丁成日著
[4] “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城一体 城中村 空间匹配 有机整体 统一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规模面积的扩大,传统的功能分区已不能满足现今城市发展需要,产城融合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和应用。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城中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以后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空间不匹配”假说(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SMH)最初由凯恩(Kain,1968)提出,他认为工作岗位的郊区化和美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居住隔离是造成内城工作技能不足的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体)失业率较高、收入相对较低和工作出行时间偏长的主要原因【1】。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低收入者聚集地,存在着“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从空间不匹配的角度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问题,从而符合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
1 城中村居民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分析
1.1 空间不匹配理论综述
“空间不匹配”假说最初由凯恩(Kain,1968)提出,居住和就业空間的不匹配,可能成为美国低收入群体就业时的主要障碍之一,可能诱致贫困和阶层分化,会加剧社会排斥的程度。经过40多年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国外居住就业不匹配理论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社会福利政策、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中国对居住就业不匹配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地理学、社会学和规划专家等纷纷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对国内的居住就业不匹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李纯斌、吴静(2006)对美国学者在“空间不匹配”假设方面的研究及其对住房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提出在国内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城市就业、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更新4个方面应用“空间不匹配假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2 城中村居民的人口结构特征
城中村里边的居民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且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制造业、零售业等非技术性工作,多由一般体力劳动者、科员和服务员构成,该居住人群的主要特征为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年龄偏大,在就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居住的选择性是十分有限的,城中村类型的居住地分布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居住位置,而就业机会的缺少和工作能力的劣势会使其存在较大可能的居住选择障碍。
1.3 城中村居民的通勤情况特征
城中村居民的通勤工作选择,多以公共交通和助力车及摩托为主。而人们一般所能忍受的通勤时间在30min左右。如果城中村在城市的分布位置和他们的就业岗位相距较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通勤成本,就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失业情况。
1.4 可能造成城中村居住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因素
1 城中村所在区域就业机会较少,由于无力支付居住选择成本,缺少工作技能,而高额成本、拥挤不堪、超长路途的通勤就可能会造成空间不匹配现象的产生。
2 公共交通设施的不足或者线路的规划不合理,缺少公交配套设施,出行困难、出行成本高也是造成空间不匹配现象的因素之一。
3 工作技能的不足和社会网络的固化。在美国,很多城市都对本区域内的贫民窟进行了改造,但贫民窟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居住结构上穷人和富人的绝对隔离,不论房屋如何翻新,如果容纳的还是原来那些人,很多以前的老问题仍然存在【2】。这折射出低收入者聚集区的问题不仅存在物质形态方面,社会网络的固化、就业信息难以获取、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也会造成居住就业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提供适合的就业信息。
如果城中村出现了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就会加剧他们的失业情况。从而影响城中村社会治安,恶化社区精神文化,间接提高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和城市运营成本。
2 产城一体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措施
2.1 产城一体的认识
“产城一体”的城乡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协调问题,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为最终目标,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营造“宜居、宜业、宜创业”的城乡新环境。
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的分布、不同阶层的居住区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因此,对城中村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是构建产城一体理念下的新型城乡建设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2.2 产城一体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措施
2.2.1 依据城中村的空间匹配程度制定不同的具体改造措施
城中村的具体改造规划措施根据城中村的具体空间分布位置和发展阶段不同,大致分为:
1 潜在型
由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着大量城市中心“退二进三”的地产开发和由此带来的人口迁移,对于那些尚不在城市建成区内,但有演变成为城中村趋势的村庄,按照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农田保护区与生态隔离带的原则,且在城乡统筹和产城一体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新村建设规划,严格控制规划用地范围,做到居住就业用地相对平衡,且考虑居住用地及建筑符合周围主要就业人群的使用要求。
2 初始发展型
对于已经受到城市化影响,正在发生改变,但与城市用地及形象没有明显冲突的类型,应严格控制现状,遏制其恶化趋势,对于新建部分统一规划管理,且以城市标准或略低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做好有限衔接.由于其区位一般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与城市规划发展区之间。
3 发展型
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其改造的经济条件较为成熟,且改造难度不大。但与城市用地及形象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冲突,其改造应根据其具体规模,分区进行,以新区带动老区,统一规划管理,防止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4 成熟型
此类城中村问题十分明显,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区,和城市联系紧密,会给城市的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并带来社会治安和社区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对“城中村’现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逐步得到了认可。认为其在城市空间系统的运行、城市住房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由于城中村居民多为城市低收入者,如上文所述,极易出现空间不匹配现象,而城中村是其在居住选择困难条件下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之一。因此在成熟型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根据其居民的人口职业结构,对其有无空間不匹配现象区别对待。
1) 对于区位条件好,商业价值大的区域,应考虑整体重建,根据其所在区域主要商业业态和职位类别是否在其居民可供择业范围之内。如在,则布置一定数量的保障性用房,采取就地安置的措施,保正其已经形成的居住就业平衡。
2) 对于范围较大,整体重建难度较大的区域,应采用先易后难的措施,先部分改造,以新区带动老区,逐步减少日后改造难度。
应考虑在改造过程中,规划容纳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且在城中村居民的工作能力 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其区域居住和就业空间的匹配。
3) 对于仅靠自身用地改造难度太大的“城中村”,采用易地安置,统筹改造的规划策略。但异地安置区域不应太过偏僻,远离城市就业集中区域,且保证其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减少其通勤成本。
3 结语
产城一体的理念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规划中,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支持产业,从而达到产城相融的最终目标。
城中村的问题由来已久,“城中村”及其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及地理背景.是一个不但涉及物质形态.更关乎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而影响的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因此仅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思路不足以应对城中村改造出现的问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低收入者聚集地,通过研究其空间匹配问题,从而提出一系列相关规划措施,不仅保证了城市弱势人群的生存空间,体现了城市规划公共属性的回归,也是在产城一体理念指导下,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支持产业,产城相融的规划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Kain,J.F. Housing Segregation,Negro 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175-197
[2]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丁成日著
[4] “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