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个核心环节,引导整个财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趋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将“绩效”引入其中,并实践两者的统一,从而形成新的预算管理模式,这是目前各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当前新财务管理模式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产生的变化进行探讨,以此构建新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方向及策略。
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2020年将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伴随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围绕着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三大任务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体制作为其第一要务,更需不断改革,逐步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高校形成独立的经济主体,经费来源随之多元化,但一些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逐渐难以适应需求,并且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预算管理没有绩效性、考评体系及奖励制度比较缺乏等。对于高校而言,为应对面临的发展机遇,预算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反映学校当下发展情况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让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一、当前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状况
(一)高校预算中缺乏绩效管理概念
由于受传统预算观念的原因,高校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还不多,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绩效管理停留在认识阶段。特别是管理层和业务层认为实施预算仅仅是财务在分钱,或者绩效预算管理有加强,却没有太多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导致预算难以按进度完成。就实施绩效评价的高校而言,它们只对某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发挥重要作用,使预算仅仅是一种装饰。目前,高校对绩效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太低,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没有绩效评价。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上的预算管理,并且预算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
(二)高校预算缺乏经营理念及成本效益意识
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重视学校办学各项成本,用好的绩效去服务于社会,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成本意识,缺乏管理理念,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意识较差,主要体现在严重的“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而高校预算管理中因为“非营利”性质存在,它只关注社会利益而忽略其经济利益。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通常出现“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现象,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部门的设备处于闲置和浪费资源的状态,而一些部门,却存在严重的教学资源紧缺,使得专业发展有限,绩效预算指导功能遭到严重的削弱,存在较为严重缺陷。
(三)高校预算管理缺乏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践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与激励机制,没有对资本投资作全面考虑,高校的管理层更注重资金分配,而忽略所带来结果方面的评价,特别是对绩效评价的重视还不够。各业务部门经常存在支出计划不合理,因而造成严重浪费,这不利于合理分配资金策略的实施,并且行政问责制存在缺陷,使得资金绩效缺乏较强跟踪检查和监督,使得资金利用效率低。另外,因为预算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仅使用简单是否超预算作为评价标准,也无法评价预算执行结果,无法达到绩效预算的目的,出现资金利用率低的困境,对大学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
二、新时期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变方向
高校当下被国家纳入公益二类型事业单位,其准经营性质提高了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绩效预算的体系不完善、基础条件不成熟,缺乏与学校管理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难以完全支持高校实施现代财务管理的需求。因而学校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加强项目绩效跟踪问效,科学应用评价结果,实现学校资金运行效益最大化。
(一)确立更精确的绩效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式,高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应符合财政要求及高校的战略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预算目标不能偏离学校预算总目标,要结合业务工作将各个方面都集成到编制中,确保高校的预算编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更精准的预算编制目标,并配合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预算编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预算的约束力
通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支出与计划存在不符,频繁调整预算,此类问题通常都是高校在运营过程中预算缺乏刚性导致,造成原因主要是:首先,预算编制部门难以控制盲区的预算资金;其次,粗略的预算编制和未公开的预算管理导致私人追求增加;另外,各级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管理松懈。因此,在新的预算法中,对于预算有着需要围绕职能和经济性质规划支出的规定,例如单位的预算及调整,最终执行的情况要做到没有隐瞒,做到完全披露,并且要强调责任,这些规定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达到高校的绩效目标,使高校更加有力地限制预算,严格控制预算执行,使得执行预算具备更高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三)绩效评价要完整
一直以来,高校一直将资金分配作为重点,一般情况下预算分配是根据业务部门的申请,适当平衡给予安排,没有紧迫感,也没有考虑到预算不足带来的后果,更没有有效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责任管理。因而在改革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中,需要考虑实施完整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形成全面地预算评价结果,以便对后期的预算分配进行指导。因而高校在建立预算体系的时候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完整,有效突出指标体系中的重点,还要兼顾效率和有效性。
(四)重视绩效反馈效果
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高校的一些部门轻视基础部分的收益,让传统的“基础+增减”预算编制模式继续使用。由于绩效评价没有有效实施,预算编制部门进行本期预算编制也没有借鉴上期的业绩,使得“绩效考核”的环節直接被删除。学校各级预算必须以上一年预算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相关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基础,在明晰预算与绩效之间存在的差异后,通过科学分析,提高部门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目标,在达到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部门自我约束能力及管理能力,高校应提高全民绩效预算的意识,确保绩效评价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并通过这些反馈信息作为下一期的绩效目标调整的依据,有效调整目标实现方式与执行方式。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一)树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预算有着综合性强、体系复杂的特点,所涉及到的面非常广,它是高校实施预算改革中的尝试,成败会直接影响到绩效预算的实施效果,因而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都紧密的配合,并将以效益优先作为原则,直接贯穿到所有的预算编制中,以便打破“基数+增长”这种传统预算模式,并把工作绩效作为分配预算的重要依据。这也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拥有牢固的绩效理念,并且更好地将绩效意识提高,最终实现“重绩效、讲绩效”的新校园文化。
绩效预算管理运行的基础条件就是绩效目标的确定。因而在进行编制绩效预算过程中,就要将学校的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对目标进行分解,以便将各项具体目标最终落实到各部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同时还需要签订绩效责任书,用来明确责任,通过用可量化的指标确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让发展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以便推动高校绩效预算模式的形成。
(二)构建顺畅的绩效信息沟通机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度,高效、科学的信息沟通机制也在不断的应用,这有利于促进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形成,并且通过这些现代化信息沟通机制,让高校在进行绩效预算编制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快捷的获取到各项基础绩效信息。另外因为高校对于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校内绩效信息没有形成相应的系统,因而可以考虑建设绩效信息数据库,将以往的绩效信息都整合起乱来,为全面实施绩效预算做准备。随着高校的扩大,还需要让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实现联合,一起制定科学绩效预算工作的管理流程,这样才能让信息传递更加有序和高效,各个部门之间沟通更加顺畅,能够及时的进行数据收集,让绩效标准信息数据库变得更加完善,随着绩效数据库中的绩效数据越来越多,在进行评价标准值计算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准确和合理,通过绩效预算的持续改进,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完善公开绩效信息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预算公开机制的建立,以便提高监督力度,确保目标具备更强的合理性,并且在进行支出时具备较高的规范性,随着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相应的绩效信息公开制度也要不断的健全。实现方式还可以利用创建财务信息平台的形式,实现完善绩效报告的制度完善。财务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将预算、财务和会计等各类信息包含在其中,并且这些信息能够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实现公开,从而实现信息能够共享,以便其他各部门能够方便的查询或下载。高校对于预算、效益及成本等各类报表应当进行统一,并定期进行整理,这样在推进绩效报告制度的时候更容易完善。另外,也需要定期邀请与高校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共同检查,一起执行监督。
(四)提高绩效考核约束力
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其约束力,这样才能让工作人员的提升绩效意识,比如采用末尾淘汰制,在执行时需要注意到评判标准,避免一刀切,应当将部门不同点考虑进去进行综合评判。获得排名最后的部门,可以采用约谈制度等方式,辅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出改进方向。另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当存在预算执行问题的反馈时,能够及时地找到预算行为偏差调整的人员,用这些方式来实现预算约束力的提高。
四、结语
预算管理对于高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在公共财政的改革过程中,如果要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绩效预算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实现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的水平,并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2020年将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伴随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围绕着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三大任务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体制作为其第一要务,更需不断改革,逐步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高校形成独立的经济主体,经费来源随之多元化,但一些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逐渐难以适应需求,并且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预算管理没有绩效性、考评体系及奖励制度比较缺乏等。对于高校而言,为应对面临的发展机遇,预算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反映学校当下发展情况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让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一、当前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状况
(一)高校预算中缺乏绩效管理概念
由于受传统预算观念的原因,高校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还不多,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绩效管理停留在认识阶段。特别是管理层和业务层认为实施预算仅仅是财务在分钱,或者绩效预算管理有加强,却没有太多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导致预算难以按进度完成。就实施绩效评价的高校而言,它们只对某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发挥重要作用,使预算仅仅是一种装饰。目前,高校对绩效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太低,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没有绩效评价。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上的预算管理,并且预算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
(二)高校预算缺乏经营理念及成本效益意识
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重视学校办学各项成本,用好的绩效去服务于社会,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成本意识,缺乏管理理念,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意识较差,主要体现在严重的“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而高校预算管理中因为“非营利”性质存在,它只关注社会利益而忽略其经济利益。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通常出现“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现象,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部门的设备处于闲置和浪费资源的状态,而一些部门,却存在严重的教学资源紧缺,使得专业发展有限,绩效预算指导功能遭到严重的削弱,存在较为严重缺陷。
(三)高校预算管理缺乏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实践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与激励机制,没有对资本投资作全面考虑,高校的管理层更注重资金分配,而忽略所带来结果方面的评价,特别是对绩效评价的重视还不够。各业务部门经常存在支出计划不合理,因而造成严重浪费,这不利于合理分配资金策略的实施,并且行政问责制存在缺陷,使得资金绩效缺乏较强跟踪检查和监督,使得资金利用效率低。另外,因为预算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仅使用简单是否超预算作为评价标准,也无法评价预算执行结果,无法达到绩效预算的目的,出现资金利用率低的困境,对大学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
二、新时期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改变方向
高校当下被国家纳入公益二类型事业单位,其准经营性质提高了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绩效预算的体系不完善、基础条件不成熟,缺乏与学校管理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难以完全支持高校实施现代财务管理的需求。因而学校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加强项目绩效跟踪问效,科学应用评价结果,实现学校资金运行效益最大化。
(一)确立更精确的绩效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式,高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应符合财政要求及高校的战略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预算目标不能偏离学校预算总目标,要结合业务工作将各个方面都集成到编制中,确保高校的预算编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更精准的预算编制目标,并配合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预算编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预算的约束力
通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支出与计划存在不符,频繁调整预算,此类问题通常都是高校在运营过程中预算缺乏刚性导致,造成原因主要是:首先,预算编制部门难以控制盲区的预算资金;其次,粗略的预算编制和未公开的预算管理导致私人追求增加;另外,各级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管理松懈。因此,在新的预算法中,对于预算有着需要围绕职能和经济性质规划支出的规定,例如单位的预算及调整,最终执行的情况要做到没有隐瞒,做到完全披露,并且要强调责任,这些规定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达到高校的绩效目标,使高校更加有力地限制预算,严格控制预算执行,使得执行预算具备更高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三)绩效评价要完整
一直以来,高校一直将资金分配作为重点,一般情况下预算分配是根据业务部门的申请,适当平衡给予安排,没有紧迫感,也没有考虑到预算不足带来的后果,更没有有效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责任管理。因而在改革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中,需要考虑实施完整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形成全面地预算评价结果,以便对后期的预算分配进行指导。因而高校在建立预算体系的时候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完整,有效突出指标体系中的重点,还要兼顾效率和有效性。
(四)重视绩效反馈效果
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高校的一些部门轻视基础部分的收益,让传统的“基础+增减”预算编制模式继续使用。由于绩效评价没有有效实施,预算编制部门进行本期预算编制也没有借鉴上期的业绩,使得“绩效考核”的环節直接被删除。学校各级预算必须以上一年预算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相关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基础,在明晰预算与绩效之间存在的差异后,通过科学分析,提高部门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目标,在达到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部门自我约束能力及管理能力,高校应提高全民绩效预算的意识,确保绩效评价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并通过这些反馈信息作为下一期的绩效目标调整的依据,有效调整目标实现方式与执行方式。 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一)树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预算有着综合性强、体系复杂的特点,所涉及到的面非常广,它是高校实施预算改革中的尝试,成败会直接影响到绩效预算的实施效果,因而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都紧密的配合,并将以效益优先作为原则,直接贯穿到所有的预算编制中,以便打破“基数+增长”这种传统预算模式,并把工作绩效作为分配预算的重要依据。这也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拥有牢固的绩效理念,并且更好地将绩效意识提高,最终实现“重绩效、讲绩效”的新校园文化。
绩效预算管理运行的基础条件就是绩效目标的确定。因而在进行编制绩效预算过程中,就要将学校的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对目标进行分解,以便将各项具体目标最终落实到各部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同时还需要签订绩效责任书,用来明确责任,通过用可量化的指标确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让发展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以便推动高校绩效预算模式的形成。
(二)构建顺畅的绩效信息沟通机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度,高效、科学的信息沟通机制也在不断的应用,这有利于促进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形成,并且通过这些现代化信息沟通机制,让高校在进行绩效预算编制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快捷的获取到各项基础绩效信息。另外因为高校对于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校内绩效信息没有形成相应的系统,因而可以考虑建设绩效信息数据库,将以往的绩效信息都整合起乱来,为全面实施绩效预算做准备。随着高校的扩大,还需要让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实现联合,一起制定科学绩效预算工作的管理流程,这样才能让信息传递更加有序和高效,各个部门之间沟通更加顺畅,能够及时的进行数据收集,让绩效标准信息数据库变得更加完善,随着绩效数据库中的绩效数据越来越多,在进行评价标准值计算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准确和合理,通过绩效预算的持续改进,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完善公开绩效信息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预算公开机制的建立,以便提高监督力度,确保目标具备更强的合理性,并且在进行支出时具备较高的规范性,随着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相应的绩效信息公开制度也要不断的健全。实现方式还可以利用创建财务信息平台的形式,实现完善绩效报告的制度完善。财务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将预算、财务和会计等各类信息包含在其中,并且这些信息能够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实现公开,从而实现信息能够共享,以便其他各部门能够方便的查询或下载。高校对于预算、效益及成本等各类报表应当进行统一,并定期进行整理,这样在推进绩效报告制度的时候更容易完善。另外,也需要定期邀请与高校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共同检查,一起执行监督。
(四)提高绩效考核约束力
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其约束力,这样才能让工作人员的提升绩效意识,比如采用末尾淘汰制,在执行时需要注意到评判标准,避免一刀切,应当将部门不同点考虑进去进行综合评判。获得排名最后的部门,可以采用约谈制度等方式,辅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出改进方向。另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当存在预算执行问题的反馈时,能够及时地找到预算行为偏差调整的人员,用这些方式来实现预算约束力的提高。
四、结语
预算管理对于高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在公共财政的改革过程中,如果要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绩效预算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实现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的水平,并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