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学报有其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当前无法彻底改变稿源质量的情况下,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是编辑队伍建设。如何在编辑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真正做到合理有效、有的放矢,是当前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掌握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状况,我们对全国高职学报编辑人员在学历、职称、编龄、年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高职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以共同促进高职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全国高职院校大约有1100多所,已办学报有CN刊号的大约200多种,且多数为季刊综合类,文理合一,一校一刊。为全面了解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状况,2009年6月—12月,本课题组随机抽取全国200种高职学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6份,回收率88%;有效问卷153份,有效率76.5%。有效问卷涉及有CN刊号(120种)和内刊准印证(33种)的高职学报计153种、153个编辑部包括479位编辑人员。
  
  2.方法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通过学报学术年会,辅之以电话访谈、电子邮件等方法,对全国高职学报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学报有无CN刊号,编辑部挂靠单位及人员定岗,学报刊期、编制数及主编、编辑专兼职,编辑人员职称,编辑人员学历及所学专业,编辑人员的年龄及编龄,编辑部参加编辑培训及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等情况。对所收集样本进行有效性筛选后,采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编辑部挂靠单位及人员定岗
  从学报编辑部挂靠单位看,挂靠科研(教务处)的有83家,占54.25%;编辑部单列的有41家,占26.79%;挂靠研究所、图书馆和二级学院的有29家,占18.69%。符合有关文件精神,作为一级学术机构编辑部单列的只占26.79%。从人员定岗看,定位行政管理的有67家,占43.79%;定位行政教辅的有51家,占33.33%;定位学术研究的有27家,占17.65%;定位其他的有8家,占5.23%。各高职院校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很少把学报编辑岗位当做重点岗位来考虑,这说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不太重视学报工作,只是把学报编辑部作为科研等部门的附属部门。
  
  2.学报刊期、人员配备及主编、编辑专兼职
  从学报刊期看,季刊116种,占75.82%;双月刊37种,占24.18%。从学报人员配备看,无论是季刊还是双月刊,占60.79%的学报都不符合期刊所需编制数的人员配备要求,部分学报编辑部甚至是一人办刊;仅39.21%的学报符合期刊所需编制数的人员配备要求。半数以上的学报严重缺编,影响了学报正常工作的开展,甚至阻碍了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学报主编、编辑专兼职看,有专职主编、编辑的123种,占80.39%;无专职主编、编辑的30种,占19.61%。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职学报主编由主办单位领导或分管领导兼任,为挂名主编,常务副主编由科研处长兼任,而实际工作却由编辑来做。同时,专职编辑人员也会随学校岗位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甚至大多数高职学报聘任已经退休的高级职称人员来做专职编辑。
  
  3.编辑人员职称结构
  具有出版系列职称的编辑人员仅为88人,占18.37%;其他职称的编辑人员为391人,占81.63%。其他职称的编辑人员所占比例过高,与高职学报应具有的编辑职称的专业人员队伍极不相称。出版系列职称的编辑人员匮乏,意味着学报未来的发展将可能缺乏后劲,从而影响学报可持续发展。无职称的为15人,占3.13%,所占比例虽小,但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既不利于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办刊质量。
  
  4.编辑人员学历及专业结构
  从编辑人员学历看,本科227人,占47.39%;硕士214人,占44.68%;博士21人,占4.38%;专科17人,占3.55%。这说明现有编辑队伍中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呈现高学历化发展的态势。从编辑人员所学专业看,其他294人,61.38%;汉语言文学142人,占29.65%;外语28人,占5.85%;编辑出版仅15人,占3.13%。这说明绝大部分编辑人员所学专业并不对口。
  
  5.编辑人员年龄及编龄结构
  
  从编辑人员的年龄看,40—49岁的有185人,占38.63%;30—39岁的有136人,占28.39%;50岁以上的有87人,占18.16%;29岁以下的有71人,占14.82%。编辑人员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两头过小,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尤其青年编辑比例过低,呈现后继乏人。与此相反,从编辑人员的编龄看,4年以下的有192人,占40.08%;5—9年的有167人,占34,87%;10—19年的有79人,占16.49%;20—30年的有41人,占8.56%。这表明近80%编辑人员的编龄较短,编辑人员年龄与编龄呈严重反差,从而出现了高年龄、低编龄的不协调现象。编龄过短,无疑会对积累办刊经验、提高学报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6.学报编辑部编辑培训及编辑学科研
  编辑部编辑人员的培训及编辑学科研情况良好,参加过编辑培训的有129个编辑部,占84.31%;进行过编辑学科研活动的有108个,占70.59%。但仍有近1/6的编辑部,既没有参加过编辑培训也没有进行过编辑学科研活动。培训和科研对于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非编辑出版专业的编辑人员来说,参加编辑培训和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至关重要。
  
  三、建议和措施
  
  1.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报编辑部一级机构。给予配备合理的编制数
  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公开发行的学报编辑部应相当于系、处或校属研究所一级的学术机构,学报编辑人员应视为教学科研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学报应由分管校(院)长领导,成为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也对期刊所需编制数有了明确的要求,即月刊不少于7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季刊不少于3人。学报主办单位要领会相关文件精神,严格对照相关文件,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报编辑部,并按照相关规定配给合理的编制数。为学报编辑部落实行政级别、人员、经费、设备等,办好学报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同时,建立或健全学报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学报编辑部是学术出版机构的工作性质,行使编辑出版独立权, 构建责权落实的运作模式。针对目前高职学报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聘用兼职编辑,以缓解编辑人才匮乏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弥补编辑专业人员缺少其他专业知识的不足。
  
  2.建立合理的编辑群体结构
  一支合理的学报编辑队伍,其组成应该有意识地考虑编辑人员的职称、年龄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结构差异。高、中、初级编辑人员比例适当,以达到相互合作、相互补益的目的;老、中、青比例恰当,新老交替,后继有人,以防止人才结构断层;不同专业人员合理搭配,建立合理的编辑群体结构,以适应学报对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积极引进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充实编辑队伍,从而使编辑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化。
  
  3.强化编辑业务培训,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加强学术交流
  由于学报编辑大多不是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编辑学专业知识匮乏,参加短期培训班是当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有专职编辑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同时,承担编辑学科研课题的过程是编辑自身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报编辑只有参与到写论文、出著作的科研活动中,才能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不断发展的出版事业的需要。此外,通过有关编辑学和学报的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加强编辑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通过编辑互动学习,达到资源共享,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4.编辑队伍职称系列纳入规范化轨道
  编辑队伍中,编辑职称系列的人员应占主体地位,与教学科研等职称系列的人员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使编辑队伍的职称系列由无序走向有序,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这样,可以使编辑人员专心致志地进行编辑方面的科研、学习深造。
  
  参考文献:
  [1]畅引婷,关于山西期刊编辑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2003,(6):56-59
  [2]黄仲一,福建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会,2006,(11):53-55
  [3]黄艳林,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现状及发展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9-113
  [4]徐行,王培华,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现状与分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63-64
  [5]徐永生,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09,(11、12合刊):60-63
  [6]彭洁,加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J],出版广角,1999,(4):46-48
其他文献
在道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重的今天,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作为一种普世伦理作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就有了其存在的重要现实意义。但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要能
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冲击下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强化出版流程,增强出版效益,实现和巩固出版有效增长,是当前出版社需要加强的中心工作。因此,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