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开展的。我们在开展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始终把充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申报了“十一五”国家级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以下是我在教改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过去的教学通常以每一门学科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学生发展目标,如德、智、体、美、劳,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学生各门学科都优秀,便是得到了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如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研究证明: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陶冶,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首先,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知识面拓展。例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威尼斯小艇》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了解威尼斯,在获得一些信息后,让他们作为导游或船夫,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如同亲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数学老师让学生在网上探寻“公历的来历”,使学生的知识在掌握的同时得到拓展提高。科学老师在上《月球探秘》时,让学生通过访问美国宇航局等网站,模拟登月,使学生身临其境,犹如真正经历了一次探秘活动,所见所得都是学生自行探究得到的。社会课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首都北京》,所见所得的知识比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多……这些知识的获得,远远超出了书本以及教师所能提供的信息。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资源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眼界与思路。
其次,在各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这些都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方式和效率。我们通过在各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形成自己风格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得到培养提高,使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得到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陶冶。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新课程与学生发展》一书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探究是基于过程的学习的方式。所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首创精神,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从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发现和探索,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最终达到学生知识意义构建和创新的目的。完全遵循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原则,所以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例如,一位科学老师在上《鱼》这一课时,只给了学生一个研究“鱼”这一主题,提供给学生各种条件(有传统的包括活鱼在内的观察实验材料,有现代的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给他们时间、空间……由学生完全自由、自主地找合作伙伴(教师也可以是合作伙伴),自选观察的内容和方式,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当时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数学课上运用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和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从而学到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好的评价、成功的激励,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也能起到了关注不同学生发展的作用。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由被动的传播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求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向导,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开展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获得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能力,掌握现代的学习方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过去的教学通常以每一门学科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学生发展目标,如德、智、体、美、劳,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学生各门学科都优秀,便是得到了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如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研究证明: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陶冶,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首先,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知识面拓展。例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威尼斯小艇》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了解威尼斯,在获得一些信息后,让他们作为导游或船夫,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使得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如同亲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数学老师让学生在网上探寻“公历的来历”,使学生的知识在掌握的同时得到拓展提高。科学老师在上《月球探秘》时,让学生通过访问美国宇航局等网站,模拟登月,使学生身临其境,犹如真正经历了一次探秘活动,所见所得都是学生自行探究得到的。社会课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首都北京》,所见所得的知识比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多……这些知识的获得,远远超出了书本以及教师所能提供的信息。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资源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眼界与思路。
其次,在各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这些都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方式和效率。我们通过在各学科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形成自己风格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得到培养提高,使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得到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陶冶。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新课程与学生发展》一书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探究是基于过程的学习的方式。所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首创精神,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从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发现和探索,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最终达到学生知识意义构建和创新的目的。完全遵循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原则,所以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例如,一位科学老师在上《鱼》这一课时,只给了学生一个研究“鱼”这一主题,提供给学生各种条件(有传统的包括活鱼在内的观察实验材料,有现代的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给他们时间、空间……由学生完全自由、自主地找合作伙伴(教师也可以是合作伙伴),自选观察的内容和方式,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当时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在各学科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数学课上运用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和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从而学到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好的评价、成功的激励,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也能起到了关注不同学生发展的作用。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即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由被动的传播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求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向导,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开展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获得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能力,掌握现代的学习方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