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们淹没其中,为各自的工作忙碌。不经意间,往日的人和事总会浮上心头。
人,总是怀念自己把青春投掷出去的地方。我1996年10月加盟杂志社,正是二十几岁的年龄。如今每每想起那段岁月,心里总是充满感恩和怀念。如果有人问我,哪一本书或哪一本杂志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我将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企业文明》。如果说7年的中学老师让我学会了敬业和一定的表达,那么6年的《企业文明》则让我学会了写作,学会了组织,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追求卓越。《企业文明》——我永远的良师益友。
记得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是在来到杂志社4个月后——1997年第2期的《请给产品一个美丽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位置和排版。感谢美编谭文目老师把它装扮得那么漂亮。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在杂志上变成铅字,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从此以后,在编辑部罗志荣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逐步养成了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在杂志社期间共采写文章30余篇。由此我爱上了写作,也掌握了写作的初步技巧。
第一次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是组织1997年8月在内蒙包头举办的研讨会。那也是我工作后除了回安徽老家之外的第一次远行。包头宽阔的街道、夜晚神秘的草原、连绵起伏的沙漠以及香味浓郁的奶茶给我印象至深。从此我爱上了旅行,也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人生的意义。在《企业文明》工作期间,我先后到内蒙、江苏、湖北、北京、江西等省市,或召开研讨会,或独立采访,培养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杂志社,我还有幸遇到了对我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3个人:李总编、胡总编和罗老师。罗老师的思辩和勤奋少有人及,胡总编的大事清醒、小事精细及善解人意成为我做女性的楷模,李总编的博识及对重大事件的准确把握和独到见解,让人敬佩。他们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永远坐标。
正是《企业文明》给我的优秀示范和良好积累,2002年,通过公开考试,我被市文联下属的市曲艺家协会录取,成为一名专职驻会干部。凭着在杂志社练就的良好的写作和组织能力及敬业精神,两年后,在市文联机关中层干部竞选中,我以较大优势,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公务员并走上领导岗位。如今,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仍没有放弃思考和写作,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科教兴国艺文振邦》一文参加重庆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获优秀奖并入选论文集。现在手头还有多篇论文和游记正在修改整理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现在正在中央党校就读在职研究生。
在《企业文明》的6年,虽只是短短一瞬,却是我人生之路上极为宝贵的积累,是我永远受用不尽的财富。
它像一位睿智的哲人,用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角度,用自己敏锐独特的视角让我领会做人和做事的哲理。
它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朋友,永远坚定地站在你身后,做你强大的精神后盾,给你宽广的舞台,支持你、鼓励你、鞭策你、启迪你。
但它的睿智、它的广博、它的深邃并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像春雨那样慢慢润泽你的心灵,像细流那样无声冲刷你的粗糙,让一块块顽石变成玉。它博而不俗,雅而不寡,文而不玄。
20年来,它从旬刊到月刊,从内部刊物到国内外公开发行,从纸质版到纸质版和电子版共存,从机械兵器会刊到国资委会刊。每一次变化,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飞跃。它的办刊理念在提升,传播速度在加快,文章时效在增强,承载容量在加大,活动舞台在拓展。
感谢杂志社现在仍让我有机会读到杂志。每期收到杂志,我仍能感觉到它传递给我的那份熟悉、温暖与感动。
从相识到相伴,从相伴到相盼。花开花落,情有独钟。杂志每一次的变化,我都在关注;杂志每一期的内容,我都在关心。有《企业文明》相伴,我的日子不寂寞。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我熟悉的面容,有我熟悉的氛围,有我熟悉的精神。我翘首盼望30周年、40周年的刊庆。
(责任编辑:罗志荣)
人,总是怀念自己把青春投掷出去的地方。我1996年10月加盟杂志社,正是二十几岁的年龄。如今每每想起那段岁月,心里总是充满感恩和怀念。如果有人问我,哪一本书或哪一本杂志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我将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企业文明》。如果说7年的中学老师让我学会了敬业和一定的表达,那么6年的《企业文明》则让我学会了写作,学会了组织,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追求卓越。《企业文明》——我永远的良师益友。
记得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是在来到杂志社4个月后——1997年第2期的《请给产品一个美丽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位置和排版。感谢美编谭文目老师把它装扮得那么漂亮。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在杂志上变成铅字,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从此以后,在编辑部罗志荣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逐步养成了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在杂志社期间共采写文章30余篇。由此我爱上了写作,也掌握了写作的初步技巧。
第一次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是组织1997年8月在内蒙包头举办的研讨会。那也是我工作后除了回安徽老家之外的第一次远行。包头宽阔的街道、夜晚神秘的草原、连绵起伏的沙漠以及香味浓郁的奶茶给我印象至深。从此我爱上了旅行,也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人生的意义。在《企业文明》工作期间,我先后到内蒙、江苏、湖北、北京、江西等省市,或召开研讨会,或独立采访,培养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杂志社,我还有幸遇到了对我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3个人:李总编、胡总编和罗老师。罗老师的思辩和勤奋少有人及,胡总编的大事清醒、小事精细及善解人意成为我做女性的楷模,李总编的博识及对重大事件的准确把握和独到见解,让人敬佩。他们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永远坐标。
正是《企业文明》给我的优秀示范和良好积累,2002年,通过公开考试,我被市文联下属的市曲艺家协会录取,成为一名专职驻会干部。凭着在杂志社练就的良好的写作和组织能力及敬业精神,两年后,在市文联机关中层干部竞选中,我以较大优势,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公务员并走上领导岗位。如今,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仍没有放弃思考和写作,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科教兴国艺文振邦》一文参加重庆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获优秀奖并入选论文集。现在手头还有多篇论文和游记正在修改整理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现在正在中央党校就读在职研究生。
在《企业文明》的6年,虽只是短短一瞬,却是我人生之路上极为宝贵的积累,是我永远受用不尽的财富。
它像一位睿智的哲人,用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角度,用自己敏锐独特的视角让我领会做人和做事的哲理。
它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朋友,永远坚定地站在你身后,做你强大的精神后盾,给你宽广的舞台,支持你、鼓励你、鞭策你、启迪你。
但它的睿智、它的广博、它的深邃并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像春雨那样慢慢润泽你的心灵,像细流那样无声冲刷你的粗糙,让一块块顽石变成玉。它博而不俗,雅而不寡,文而不玄。
20年来,它从旬刊到月刊,从内部刊物到国内外公开发行,从纸质版到纸质版和电子版共存,从机械兵器会刊到国资委会刊。每一次变化,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飞跃。它的办刊理念在提升,传播速度在加快,文章时效在增强,承载容量在加大,活动舞台在拓展。
感谢杂志社现在仍让我有机会读到杂志。每期收到杂志,我仍能感觉到它传递给我的那份熟悉、温暖与感动。
从相识到相伴,从相伴到相盼。花开花落,情有独钟。杂志每一次的变化,我都在关注;杂志每一期的内容,我都在关心。有《企业文明》相伴,我的日子不寂寞。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我熟悉的面容,有我熟悉的氛围,有我熟悉的精神。我翘首盼望30周年、40周年的刊庆。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