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无疑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已经从纯粹是一群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快速发展到不但有评论人、策展人及收藏者,并且深化影响到群众已经把去画廊看艺术展览纳入日常休闲生活的选项之一。虽然如此,群众也养成了一种依靠作品的呈现(或反讽)来理解创作者所要传达大至民族社会现象、小至个别生命情怀的习惯。这使得一大部分观众将艺术创作的活动理解成为是由"创作者"和"作品"二个阶段组成的单向理解过程。其实,欣赏者的个人心理、知识结构,群体的文化水平、社会历史环境都影响着整个艺术创作历程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欣赏者的参与及诠释的主权。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连结,所带动的多元观点与诠释方式,才算是艺术创作历程的完整达成。李超此次个人首展所展出的作品,创作时间横跨了2007至2010年之间,大多是以三联作的形式呈现。其中,《卧轨》、《剪烟》、《一堵绿墙》、《葬鹤》、《阳光分解式》、《百年大计》等作品来源于他自己摄影作品的实验;《取云》、《庐舍那》、《悟空》、《梅医生的世界观》等画作则是完全舍弃照片的构图依据,改以心象自主发想而成。不过,所有作品的共通之处就在画面所呈现同一时空下的事件或活动,因视角变化所引起的讯息错置,或是不完全、不合逻辑的线索差异,企图引发观者产生困惑且进一步进行视觉与思考求证;也是对于「真相」存在所依赖的观点与辨识条件的一种怀疑主义式调侃或自省,进而导致观者产生截然不同解读的历程。所以,在李超作品的画面中往往重复出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氛围,却又在三联作的形式、绘画语汇以及定与静的画面中,暗示着前一秒与后一刻"动态"状态的可能性,并赋予观者"多重、多向"的观看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