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隋唐之际,士族门阀已呈现衰败的迹象。但它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作用仍然十分巨大,甚至于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武则天所创立的大周王朝,这一特定时期给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士族门阀以沉重的打击。此后不久,士族门阀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而彻底衰亡。
【关键词】武周时期;武则天;士族门阀;衰亡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81-1.5
魏晋时期,伴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士族门阀得以充分发展,以至其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然而,武则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但她的行为必然受到世俗的阻挠,其中就包括以关陇集团为首的士族门阀,且该集团的反对呼声最为激烈。因此,当武氏大权在握时,实施了一系列打击政敌的措施。也就是在这之后,士族门阀几近被庶族门阀取代而变得奄奄一息了。
由此,笔者认为:士族门阀是在武周这个特殊时期开始明显衰落下去的。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以诛杀为主要手段的直接打击
从武则天重新踏入皇宫开始,她就受到了各方的不满和抵制。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李敬业起兵叛乱,军师魏思温说:“山东境内的豪杰对武氏的专治十分不满,人人心怀不平,力主讨伐武氏……”面对窘境,武则天针对士族门阀等反武势力的反击可谓立竿见影。
(一)剪除异己的实施
虽然此时武则天尚未消除她的心头大患——关陇士族集团,但坐拥皇后宝座的她已拥有极大的权利,剪除异己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故后王氏被以“断手足”和“捉酒瓮”的残忍手段除去。可以想象武氏拥有怎样的计谋和残忍的手段。首要障碍的铲除,为其目标的进一步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禇遂良潜谋不轨。不久,褚遂良等关陇贵族的骨干全都身死他乡。此时,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已经被武氏铲除了,但是对首要人物长孙无忌还是不能不有所顾忌。之后,武则天确定首先是打击长孙无忌族中之人。相继把长孙无忌的表弟高履行贬为益州刺史,其堂兄长孙祥被贬为荆州刺史。显庆四年四月(公元659年),武氏利用太子洗马韦季芳和监察御史李巢密结党派之事,在高宗面前诬陷长孙无忌。终于,长孙无忌被罢去太尉的官职及赵国公的爵位,贬为扬州都督。
至此,以长孙无忌、禇遂良为首的反武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了,以关陇士族为代表的旧门阀阶层的势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恐怖的诛杀
李敬业的叛乱,更为武则天实施诛杀政策找到了恰当的借口。她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等酷吏,对抱有反抗意图的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大臣数百家。武氏诛杀的主要对象是反对自己的元老贵族。但是,由于她过度纵容酷吏,有许多并非反对她的人,也因酷吏的罗织陷害而冤死,而人民在这种告密的情况下,冤死者则更无法统计。
(三)诛杀的结果
诛杀政策是武则天为打击政敌,攫取权力,维护统治而采取的一种严酷且恐怖的手段,客观上达到了“乱上而未乱下”的效果。诛杀是剪除异己的最直接方法,武则天也确实做到了基本上消除异己。但由于她过分纵容酷吏乱捕滥杀,造成社会上的恐怖,这反而不利于其专政的实现。因此,大规模诛杀之后,武氏转而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和提高庶族阶层的社会地位,进而从本质上打击了士族阶层。
二、通过修《姓氏录》和发展科举制的间接打击
以笔者来看,武则天在这方面的作为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客观上也进一步削弱了已遭重创的士族阶层。其分析如下:
(一)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姓氏录》的颁行,是武则天立为皇后、连续打击关陇贵族集团的必然结果。显庆四年,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姓氏录》颁行以后,士族、士大夫都耻于与这些庶族寒门一并录进,虽称此书为“勋格”。汪钱先生指出,唐太宗修订《氏族志》的目的是要树立新门阀,加强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地位。而武则天修《姓氏录》旨在打破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的做法和前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笔者还认为,武氏不仅需要依此来抬高武氏家族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来贬低世家大族的固有地位。
但是,武则天明白,世家大族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如何使庶族地真正地崛起,参与朝政,为己服务,那就必须在本质上下功夫。
(二)发展科举制,招揽人才
隋朝确立并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庶族地主开始崛起的产物。武则天顺应历史的潮流,她大力发展科举制,招揽人才。同时,她首创殿试、“自举”、“武举”、“试官”等许多有益于科举制度发展的措施。至于她大办科举的真实目的,那必定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否专为解决士族大家垄断地位而行,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既然目的在于稳固统治,那就要铲除阻碍统治的一切障碍,而士族把持入仕道路必是重要障碍之一。可见,解决士族大家垄断地位至少属于武则天大办科举的间接目的。
“网罗人才,为我所用”的宗旨贯穿了武则天的一生。《古文尚书·周官》云:“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可以说,武氏在用人方面堪比古今圣君明主。武氏用人的高明充分表现在她能够将各种类型的“人才”笼络在自身周围。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武则天任用的“人才”中的一类是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这样的酷吏。他们原本是地痞无赖,卑鄙小人,但武则天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狡猾和严酷,狠狠地打击自己的政敌,这也算物尽其用。而其它人则确实具备了治国安邦的才能。如成为王朝宰相的张九龄、姚崇,前朝老臣如大理丞狄仁杰和后来光复李唐王朝的张柬之等人。陆贽在他的《翰苑集》中有一篇《清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其中对武则天用人之道给予很高评价。武则天从她执政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
武氏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使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科举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它使新兴的南方地区的平民阶层可以通过科举而跻身政治圈。这正是通过牺牲北方贵族的利益而达到的。武氏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通过科举制,政权不复把持在地方的门阀士族的手中,而是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官职,这样也就更加团结了地主阶级的内部,特别到开元天宝的时候,科举制团结地主阶级的作用,表现得更大。唐人沈既济说:“家给人足,户无苦窳,四夷来同……”可以想象,武则天作为封建中央的统治核心,她的周围聚集着怎样一批经过科举取仕进入政途的寒门庶子。同时,这种现象也预示着士族门阀垄断入仕的时代已彻底结束。
三、结论
士族门阀终在唐玄宗时期走到了尽头。这为当今多数学者所公认。张国刚先生也认为,门阀制度衰亡的确切时间是在唐玄宗时期。笔者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士族门阀自南北朝趋向衰败以来,又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冲击,再加上均田制的破坏从深层次摧毁了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武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士族门阀的重重打击,最终加速了士族门阀的衰亡。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199.北京:中華书局,1956.
[2]赵建坤.对武则天诛杀政策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6).
[3]田俊江.武则天攻心治人黑白全书[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4]曾志华,杜文玉.唐史解读[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5]汪笺.汉唐史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周时奋.重读中国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7]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8]张国刚.中国中古史论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姚鹏飞: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
【关键词】武周时期;武则天;士族门阀;衰亡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81-1.5
魏晋时期,伴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士族门阀得以充分发展,以至其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然而,武则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但她的行为必然受到世俗的阻挠,其中就包括以关陇集团为首的士族门阀,且该集团的反对呼声最为激烈。因此,当武氏大权在握时,实施了一系列打击政敌的措施。也就是在这之后,士族门阀几近被庶族门阀取代而变得奄奄一息了。
由此,笔者认为:士族门阀是在武周这个特殊时期开始明显衰落下去的。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以诛杀为主要手段的直接打击
从武则天重新踏入皇宫开始,她就受到了各方的不满和抵制。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李敬业起兵叛乱,军师魏思温说:“山东境内的豪杰对武氏的专治十分不满,人人心怀不平,力主讨伐武氏……”面对窘境,武则天针对士族门阀等反武势力的反击可谓立竿见影。
(一)剪除异己的实施
虽然此时武则天尚未消除她的心头大患——关陇士族集团,但坐拥皇后宝座的她已拥有极大的权利,剪除异己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故后王氏被以“断手足”和“捉酒瓮”的残忍手段除去。可以想象武氏拥有怎样的计谋和残忍的手段。首要障碍的铲除,为其目标的进一步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禇遂良潜谋不轨。不久,褚遂良等关陇贵族的骨干全都身死他乡。此时,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已经被武氏铲除了,但是对首要人物长孙无忌还是不能不有所顾忌。之后,武则天确定首先是打击长孙无忌族中之人。相继把长孙无忌的表弟高履行贬为益州刺史,其堂兄长孙祥被贬为荆州刺史。显庆四年四月(公元659年),武氏利用太子洗马韦季芳和监察御史李巢密结党派之事,在高宗面前诬陷长孙无忌。终于,长孙无忌被罢去太尉的官职及赵国公的爵位,贬为扬州都督。
至此,以长孙无忌、禇遂良为首的反武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了,以关陇士族为代表的旧门阀阶层的势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恐怖的诛杀
李敬业的叛乱,更为武则天实施诛杀政策找到了恰当的借口。她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等酷吏,对抱有反抗意图的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大臣数百家。武氏诛杀的主要对象是反对自己的元老贵族。但是,由于她过度纵容酷吏,有许多并非反对她的人,也因酷吏的罗织陷害而冤死,而人民在这种告密的情况下,冤死者则更无法统计。
(三)诛杀的结果
诛杀政策是武则天为打击政敌,攫取权力,维护统治而采取的一种严酷且恐怖的手段,客观上达到了“乱上而未乱下”的效果。诛杀是剪除异己的最直接方法,武则天也确实做到了基本上消除异己。但由于她过分纵容酷吏乱捕滥杀,造成社会上的恐怖,这反而不利于其专政的实现。因此,大规模诛杀之后,武氏转而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和提高庶族阶层的社会地位,进而从本质上打击了士族阶层。
二、通过修《姓氏录》和发展科举制的间接打击
以笔者来看,武则天在这方面的作为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客观上也进一步削弱了已遭重创的士族阶层。其分析如下:
(一)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姓氏录》的颁行,是武则天立为皇后、连续打击关陇贵族集团的必然结果。显庆四年,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姓氏录》颁行以后,士族、士大夫都耻于与这些庶族寒门一并录进,虽称此书为“勋格”。汪钱先生指出,唐太宗修订《氏族志》的目的是要树立新门阀,加强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地位。而武则天修《姓氏录》旨在打破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的做法和前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笔者还认为,武氏不仅需要依此来抬高武氏家族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来贬低世家大族的固有地位。
但是,武则天明白,世家大族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如何使庶族地真正地崛起,参与朝政,为己服务,那就必须在本质上下功夫。
(二)发展科举制,招揽人才
隋朝确立并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庶族地主开始崛起的产物。武则天顺应历史的潮流,她大力发展科举制,招揽人才。同时,她首创殿试、“自举”、“武举”、“试官”等许多有益于科举制度发展的措施。至于她大办科举的真实目的,那必定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否专为解决士族大家垄断地位而行,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既然目的在于稳固统治,那就要铲除阻碍统治的一切障碍,而士族把持入仕道路必是重要障碍之一。可见,解决士族大家垄断地位至少属于武则天大办科举的间接目的。
“网罗人才,为我所用”的宗旨贯穿了武则天的一生。《古文尚书·周官》云:“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可以说,武氏在用人方面堪比古今圣君明主。武氏用人的高明充分表现在她能够将各种类型的“人才”笼络在自身周围。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武则天任用的“人才”中的一类是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这样的酷吏。他们原本是地痞无赖,卑鄙小人,但武则天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狡猾和严酷,狠狠地打击自己的政敌,这也算物尽其用。而其它人则确实具备了治国安邦的才能。如成为王朝宰相的张九龄、姚崇,前朝老臣如大理丞狄仁杰和后来光复李唐王朝的张柬之等人。陆贽在他的《翰苑集》中有一篇《清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其中对武则天用人之道给予很高评价。武则天从她执政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
武氏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使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科举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它使新兴的南方地区的平民阶层可以通过科举而跻身政治圈。这正是通过牺牲北方贵族的利益而达到的。武氏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通过科举制,政权不复把持在地方的门阀士族的手中,而是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官职,这样也就更加团结了地主阶级的内部,特别到开元天宝的时候,科举制团结地主阶级的作用,表现得更大。唐人沈既济说:“家给人足,户无苦窳,四夷来同……”可以想象,武则天作为封建中央的统治核心,她的周围聚集着怎样一批经过科举取仕进入政途的寒门庶子。同时,这种现象也预示着士族门阀垄断入仕的时代已彻底结束。
三、结论
士族门阀终在唐玄宗时期走到了尽头。这为当今多数学者所公认。张国刚先生也认为,门阀制度衰亡的确切时间是在唐玄宗时期。笔者是赞同这一观点的。士族门阀自南北朝趋向衰败以来,又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冲击,再加上均田制的破坏从深层次摧毁了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武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士族门阀的重重打击,最终加速了士族门阀的衰亡。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199.北京:中華书局,1956.
[2]赵建坤.对武则天诛杀政策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6).
[3]田俊江.武则天攻心治人黑白全书[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4]曾志华,杜文玉.唐史解读[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5]汪笺.汉唐史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周时奋.重读中国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7]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8]张国刚.中国中古史论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姚鹏飞: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