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有个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淡化文体,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这几年的高考题目颇适合写记叙文,比如描写自己“战胜脆弱”的心理过程,演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的一个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更贴近题意,更易于表达,更易获得高分。但又并不是说只要写记叙文就能得高分,如果叙事平铺直叙,写成“直头布袋”,容易使人一览而尽,缺少兴味;而记人一叙到底,没有内心波折的文章也会缺少感染人的力量,难以打动人。总之,单调而缺少变化的文章都将丧失美的魅力,很难在发展等级上得到较高的分数。
同学们作文缺乏波澜意识,究其原因,第一是不注意体验生活,没有认真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第二是不注意探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描写不细腻。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际遇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好事多磨;而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人们即使能做到不形于色,内心深处也很可能泛起层层涟漪甚至掀起万丈波澜。因此叙事记人的文章,须讲究记叙技巧,要学会“在尺水中兴波”,也就是说要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有限篇幅里把事情说得跌宕起伏,把人物的内心波折描写得细腻真实,曲折有致,这样才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说,在作文时要注意开头设悬,主体讲求起伏,或者再加一个意外的结尾,做到水穷行到处,波起别有天。
一、开头——巧设悬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要在开头就先声夺人,巧设悬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在看电影、读小说、听故事时,往往十分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优秀作家就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设置悬念,有意藏底,不急于把真相告诉读者,在读者久久等待、苦苦猜想后,再揭开谜底,从而完成读者的审美期待。
长篇小说中可以在不同位置设置悬念。比如《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是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为贾宝玉的出场层层铺垫,“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个问题悬而不解,勾起林黛玉强烈的好奇,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我们写的记叙文是800字左右的短文章,比较适合在文章的开头布下疑阵,造成读者对事件发展和人物遭遇的极大关注,激发读者急切地阅读兴趣。在叙述的时候,或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埋下伏线,然后加以照应。总之,巧设悬念使故事情节一开始就呈现波澜,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母爱父爱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选择的素材陈旧,或者结构安排的平淡,再伟大的爱也难以使人感动。《父亲》的开头写细心的女儿出于对父亲的关心,在发现父亲清晨的异常的行为——清晨一点多钟悄悄地出门,五点多钟又悄悄地回来后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女儿产生的几个疑问就是巧妙的设置悬念。第一个悬念:父亲上哪去了? 第二个悬念:父亲会不会去做坏事? 跟踪至偏僻的地方后出现的第三个悬念:难道父亲去行劫?这三个悬念扣人心弦,疑惑越多,后来发现真相后的自责也就越多,父亲的爱也就越感人。请看下文:
她慢慢地摸索着进去,突然她的心一下子凝滞了。父亲,父亲!那就是父亲!父亲穿着他的那件破旧大褂,缩着身子蹲在垃圾堆边,显得那样瘦小不堪。旁边,放着一个大筐。这么久以来,父亲清晨起床,一直在捡垃圾贴补家用,来准备让她念大学的钱。“我”,她深深地自责,“我不仅误会了父亲,我还玷污了父亲。”她转身走出了垃圾场,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泪水洒落了一街,她在心里说:“父亲,你放心,我全都明白了。我决不让你失望。”她并没有忘记只念过小学的父亲专注地看她做作业的神情和目光。她要赶快回家好好养养神,准备天亮后精神饱满地去上课。哦,她还要为父亲先准备一碗热腾腾的他最喜欢的麻辣面,她要用自己的爱去温暖父亲的心。
像这样,在记叙文的开头设计几个问题,然后在后面解答这个疑问。前面悬念越多,引发人的关切越强烈,情节曲折向前发展,心里的波澜也掀得越高。
二、主体——起伏曲折
1.事件写出波折
“变化产生美”,“变化规律”是“文学成功的重要原则”之一,文学家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小小的有限的篇幅里其结构也要有曲折别致的变化美。
王任叔的微型小说《河豚子》在情节结构上匠心独运,尺水中,波澜起伏。主人公在一家老小无法一起挨日子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死路——服毒。当他弄来一篮河豚,悲痛欲绝地回家,迎来的却是饥饿着的孩子们的欢笑。这是情节上的第一折;他不忍心看到妻儿惨死,暂时避开,一直到了黄昏时分,才鼓足勇气回家准备接受一家尸体枕籍的惨状时,迎来的却是孩子期待、欢迎的目光和欢呼声“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起吃呢!”此又一折;他只好忍着悲痛和不知情的妻儿“争争抢抢”同吃河豚,然而河豚因烧煮过久,毒性已除,全家居然活下来了,“还要安安稳稳地挨饿”。真是一波三折,在单纯明快的情节中出现变幻莫测的曲折,很有点儿“欧·亨利”手法的味道。
2.情感充满波澜
短文中以情感的起伏变化贯穿其中,就会使文章充满情感的波澜。《一次意外的遭遇》比较成功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波澜。主人公偶遇一个失明的小乞丐,由于想到最近社会上关于假乞丐的传闻,再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就想一走了之;但是小乞丐失神的眼睛和寒风中颤抖的身子使她不忍走开,毅然拿出一百元;但是走出不远,发现小乞丐原来不是盲人,正雀跃着往一条巷子跑去,觉得自己受了骗,十分愤怒,决定跟踪教训教训她;最后发现小姑娘是为了给抚养她长大的老奶奶治病才出此下策,此时此刻,自责,理解,喜爱,钦佩,百感交集,内心掀起更大的波澜。这里的波澜大致如下:
3.巧妙运用插叙
大部分记叙性的文章都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但这样很容易平铺直叙,显得枯燥呆板。如果在顺叙的基础上运用插叙,插入与文章中心有关的片段,可以巧妙地转换时空,使文章行文跌宕多变,读起来兴味大不相同。但要注意,插入的起讫部分一定要衔接紧密,过渡得自然,主线清晰,使它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老爸,与你同行》就成功地运用了三处插叙,使行文有张有弛,若断实续,从而达到跌宕多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先看本文思路:
如上图示意,《老爸,与你同行》的叙述主线很清晰:写了父女乐呵呵于茫茫人海中同行的画面。但本文的成功却在于它于父女同行过程中自然地穿插回忆了几件读来颇有意味的小事,深情地刻画了“被那个特殊时代耽误了的特殊一代,被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淘汰了的百万大军中的一个”平凡的父亲形象。
第一处插叙老爸的坎坷遭遇,第二处插叙老爸的博学多才,第三处插叙老爸对女儿的慈爱与期望。这样,作者笔下的“没有男子汉的伟岸”个子,惨遭下岗充当“家庭主男”的老爸的博学敬业,淡泊坚强,温厚慈爱,逐渐展示出作为父亲的气质与力量。随着老爸的形象的逐渐丰满,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与欣赏也自然而含蓄地溢于言表,见于言外。因此在顺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加入插叙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大作品的容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重要的是使行文松紧合度,虚实相生,增加了一波三折的态势。
这篇文章如果通篇采用顺叙的方式,当然同样侧重凸现老爸的形象,但是行文上会单调许多。 同学们比较插叙示意图与顺叙示意图便会发现这一点。
顺叙示意图:
老爸小学至今 我出生至今 我高考前夕 今天
坎坷的遭遇 广博的学识 慈爱的关怀 同行
三、结尾——出乎情、合乎理的意外
日本文学评论家进藤纯孝指出:“新颖的想象、完整的结构和意外的结尾是短而又短的超短篇小说的三要素。”此话不错。但是,这里的“意外的结局”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意外的结局”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
第二,“意外的结局”一定与读者和主人公的期待完全不同。
《生日蛋糕》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我们先来读前面的情节,然后猜测结局如何。
又是个星期天。母亲却已早早醒来了。看钟表,才五点半。天是亮了,后面儿子房间里仍是一片寂静。
哦,今天是星期天啊。在床上躺会儿吧。想什么呢?以往五点半时准备早餐,七点钟要买菜。然后或者上街,或者干别的什么。眨眼又做饭,再吃饭。下午怎么过的?又是做饭,吃饭。晚上看看电视,打些毛衣。回头给孩子准备点心。仔细算一算,一天竟是如此简单。眼看儿女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迟。那儿子一天也见不着几面。只是知道这家伙学习忙。真是快啊!想那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对,77年生的嘛,又在十月。
母亲躺着胡思乱想,居然想到了今天就是自己的生日。这是她不在意的,连儿子也是不大在意的。又过了许久,躺也躺累了。母亲索性起床下楼去了,走到堂屋,发现桌上有一个蛋糕,上面用奶油浇着 “生日快乐”四个字。母亲凑上去仔细察看,想知道这是给谁的。可惜旁边没有纸条。这蛋糕昨晚还没有的,怎么一下子出现了?是孩子买的吧?怪不得昨天吃晚饭时,他那神情让人奇怪。是他买的吧?一定是。前几天不也向我要钱吗?这孩子,长大了,居然想起我的生日来。今天还装着不起床,让蛋糕等着我呢。他是大了,是懂事了。这样想着,她轻轻带上门出去买菜,让儿子再休息会儿。
五月的天气是最好的,阳光洒在墙角、瓦缝、地面,各处都让人感到生机无限。今天母亲买菜也特别慷慨,一会儿便是满满一大篮。她怕早些回去,儿子还没起床,不能马上听到儿子的祝福,于是和几个邻居攀谈了一会儿。谈久了,又怕儿子出了门。等到心里感到差不多了,母亲挎着篮子回到家。儿子已经起来。今天他气色很好,穿得十分干净。见到母亲,他赶紧迎上去,笑容满面。母亲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故意逗他说:“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呀?有什么事瞒着我吧?”
故事的开头出现了一个在母亲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个生日蛋糕是给谁的?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儿子给自己的一个惊喜,她感到无比幸福。当儿子笑容满面地向自己迎来时,母亲几乎可以肯定儿子就要当面给自己生日的祝福了。那么儿子会说什么?让我们来看两种答案。
A图的答案虽然合乎情,但是出乎理。“合乎情”,意思是说“祝妈妈生日快乐!”不仅是妈妈所渴望听到的话语,也是读者所期待的回答。“出乎理”意思是说前文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插叙的平日母亲和儿女的生活内容,绝对不是虚笔,而是借此暗示了母亲为儿女含辛茹苦,而儿女并不懂得关心母亲。因此A项中儿子的回答不符合故事的逻辑。
B图的答案既合乎理,又出乎情。作者以绝大部分篇幅不动声色地描写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母亲见到生日蛋糕后的欣喜,但是最后一句话却交代了蛋糕原来是儿子买来送给同学的。由于前面的诸多笔墨,多处伏笔,已经为最后的“误会”作了铺垫,反衬儿子对母亲的漠不关心,因此故事情节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这一出人意料的突变,虽似平地惊雷,但还是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这个意外的结局越是突然,就使母亲受到的伤害越发深重,读者失望就越深刻,讽刺意味也越是浓重。整个故事犹如一江春水,先是顺流而下,积蓄了巨大的力量,忽然迎面撞上一块巨石,猛地翻转,使文章一个大波澜陡起,别开生面。
那么,小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个结尾的呢?请看:
“妈,我想向你要点钱,就五十块。今天我同学过生日,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买件礼物给他。瞧,我还准备了个蛋糕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注意文章首身尾的安排,完成的一定是引人步入佳境的好文章。另外,建议同学们在动笔作文前先把记叙文的情节波澜用图示法描画出来,这样一来将会事半功倍。
反馈练习
1.以“我是一个出色的侦探”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开头巧设悬念。
2.以“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3.以“爱的磨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几个波折,把文章主体部分写得起伏曲折。
4.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插叙转换时空。
5.以“真相”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有一个合乎理又出乎情的意外结局。
点拨提示
1.“我”既然是出色的侦探,定是发现了生活中不少常人难以察觉或解决的疑团,最后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乱麻。可以学习侦探小说的写法,在开头设置几个悬念,造成扣人心弦的效果。
2.生活中有无数个瞬间,在老师报出你的名字的瞬间,在掌声响起的瞬间,在生日蜡烛吹灭的瞬间,你的内心一定有难以言传的感受吧!好好地去感受体验,用具体细腻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变化。
3.磨难,意味着不顺利。好题材,写出波折并不难。
4.构思时,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按时间顺序用图表列出来,然后打乱时空,运用插叙,重新画一个示意图,做一个比较,相信你和我有同感,运用插叙会为你的人生故事增加波澜。
5.真相是在掀开生活的伪装后发现的,而那层伪装一定是很迷惑人,把真相掩藏得很久很严实的,因此结局会出乎人们的想象;但是,伪装毕竟是伪装,前面一定会有令人不易察觉的破绽,这伏笔,不能不交代,这样处理情节后,意外的结尾又合乎故事的逻辑。
同学们作文缺乏波澜意识,究其原因,第一是不注意体验生活,没有认真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第二是不注意探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描写不细腻。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际遇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好事多磨;而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人们即使能做到不形于色,内心深处也很可能泛起层层涟漪甚至掀起万丈波澜。因此叙事记人的文章,须讲究记叙技巧,要学会“在尺水中兴波”,也就是说要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有限篇幅里把事情说得跌宕起伏,把人物的内心波折描写得细腻真实,曲折有致,这样才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说,在作文时要注意开头设悬,主体讲求起伏,或者再加一个意外的结尾,做到水穷行到处,波起别有天。
一、开头——巧设悬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要在开头就先声夺人,巧设悬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在看电影、读小说、听故事时,往往十分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优秀作家就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设置悬念,有意藏底,不急于把真相告诉读者,在读者久久等待、苦苦猜想后,再揭开谜底,从而完成读者的审美期待。
长篇小说中可以在不同位置设置悬念。比如《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是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为贾宝玉的出场层层铺垫,“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个问题悬而不解,勾起林黛玉强烈的好奇,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我们写的记叙文是800字左右的短文章,比较适合在文章的开头布下疑阵,造成读者对事件发展和人物遭遇的极大关注,激发读者急切地阅读兴趣。在叙述的时候,或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埋下伏线,然后加以照应。总之,巧设悬念使故事情节一开始就呈现波澜,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母爱父爱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选择的素材陈旧,或者结构安排的平淡,再伟大的爱也难以使人感动。《父亲》的开头写细心的女儿出于对父亲的关心,在发现父亲清晨的异常的行为——清晨一点多钟悄悄地出门,五点多钟又悄悄地回来后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女儿产生的几个疑问就是巧妙的设置悬念。第一个悬念:父亲上哪去了? 第二个悬念:父亲会不会去做坏事? 跟踪至偏僻的地方后出现的第三个悬念:难道父亲去行劫?这三个悬念扣人心弦,疑惑越多,后来发现真相后的自责也就越多,父亲的爱也就越感人。请看下文:
她慢慢地摸索着进去,突然她的心一下子凝滞了。父亲,父亲!那就是父亲!父亲穿着他的那件破旧大褂,缩着身子蹲在垃圾堆边,显得那样瘦小不堪。旁边,放着一个大筐。这么久以来,父亲清晨起床,一直在捡垃圾贴补家用,来准备让她念大学的钱。“我”,她深深地自责,“我不仅误会了父亲,我还玷污了父亲。”她转身走出了垃圾场,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泪水洒落了一街,她在心里说:“父亲,你放心,我全都明白了。我决不让你失望。”她并没有忘记只念过小学的父亲专注地看她做作业的神情和目光。她要赶快回家好好养养神,准备天亮后精神饱满地去上课。哦,她还要为父亲先准备一碗热腾腾的他最喜欢的麻辣面,她要用自己的爱去温暖父亲的心。
像这样,在记叙文的开头设计几个问题,然后在后面解答这个疑问。前面悬念越多,引发人的关切越强烈,情节曲折向前发展,心里的波澜也掀得越高。
二、主体——起伏曲折
1.事件写出波折
“变化产生美”,“变化规律”是“文学成功的重要原则”之一,文学家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小小的有限的篇幅里其结构也要有曲折别致的变化美。
王任叔的微型小说《河豚子》在情节结构上匠心独运,尺水中,波澜起伏。主人公在一家老小无法一起挨日子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死路——服毒。当他弄来一篮河豚,悲痛欲绝地回家,迎来的却是饥饿着的孩子们的欢笑。这是情节上的第一折;他不忍心看到妻儿惨死,暂时避开,一直到了黄昏时分,才鼓足勇气回家准备接受一家尸体枕籍的惨状时,迎来的却是孩子期待、欢迎的目光和欢呼声“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起吃呢!”此又一折;他只好忍着悲痛和不知情的妻儿“争争抢抢”同吃河豚,然而河豚因烧煮过久,毒性已除,全家居然活下来了,“还要安安稳稳地挨饿”。真是一波三折,在单纯明快的情节中出现变幻莫测的曲折,很有点儿“欧·亨利”手法的味道。
2.情感充满波澜
短文中以情感的起伏变化贯穿其中,就会使文章充满情感的波澜。《一次意外的遭遇》比较成功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波澜。主人公偶遇一个失明的小乞丐,由于想到最近社会上关于假乞丐的传闻,再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就想一走了之;但是小乞丐失神的眼睛和寒风中颤抖的身子使她不忍走开,毅然拿出一百元;但是走出不远,发现小乞丐原来不是盲人,正雀跃着往一条巷子跑去,觉得自己受了骗,十分愤怒,决定跟踪教训教训她;最后发现小姑娘是为了给抚养她长大的老奶奶治病才出此下策,此时此刻,自责,理解,喜爱,钦佩,百感交集,内心掀起更大的波澜。这里的波澜大致如下:
3.巧妙运用插叙
大部分记叙性的文章都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但这样很容易平铺直叙,显得枯燥呆板。如果在顺叙的基础上运用插叙,插入与文章中心有关的片段,可以巧妙地转换时空,使文章行文跌宕多变,读起来兴味大不相同。但要注意,插入的起讫部分一定要衔接紧密,过渡得自然,主线清晰,使它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老爸,与你同行》就成功地运用了三处插叙,使行文有张有弛,若断实续,从而达到跌宕多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先看本文思路:
如上图示意,《老爸,与你同行》的叙述主线很清晰:写了父女乐呵呵于茫茫人海中同行的画面。但本文的成功却在于它于父女同行过程中自然地穿插回忆了几件读来颇有意味的小事,深情地刻画了“被那个特殊时代耽误了的特殊一代,被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淘汰了的百万大军中的一个”平凡的父亲形象。
第一处插叙老爸的坎坷遭遇,第二处插叙老爸的博学多才,第三处插叙老爸对女儿的慈爱与期望。这样,作者笔下的“没有男子汉的伟岸”个子,惨遭下岗充当“家庭主男”的老爸的博学敬业,淡泊坚强,温厚慈爱,逐渐展示出作为父亲的气质与力量。随着老爸的形象的逐渐丰满,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与欣赏也自然而含蓄地溢于言表,见于言外。因此在顺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加入插叙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大作品的容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重要的是使行文松紧合度,虚实相生,增加了一波三折的态势。
这篇文章如果通篇采用顺叙的方式,当然同样侧重凸现老爸的形象,但是行文上会单调许多。 同学们比较插叙示意图与顺叙示意图便会发现这一点。
顺叙示意图:
老爸小学至今 我出生至今 我高考前夕 今天
坎坷的遭遇 广博的学识 慈爱的关怀 同行
三、结尾——出乎情、合乎理的意外
日本文学评论家进藤纯孝指出:“新颖的想象、完整的结构和意外的结尾是短而又短的超短篇小说的三要素。”此话不错。但是,这里的“意外的结局”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意外的结局”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
第二,“意外的结局”一定与读者和主人公的期待完全不同。
《生日蛋糕》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我们先来读前面的情节,然后猜测结局如何。
又是个星期天。母亲却已早早醒来了。看钟表,才五点半。天是亮了,后面儿子房间里仍是一片寂静。
哦,今天是星期天啊。在床上躺会儿吧。想什么呢?以往五点半时准备早餐,七点钟要买菜。然后或者上街,或者干别的什么。眨眼又做饭,再吃饭。下午怎么过的?又是做饭,吃饭。晚上看看电视,打些毛衣。回头给孩子准备点心。仔细算一算,一天竟是如此简单。眼看儿女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迟。那儿子一天也见不着几面。只是知道这家伙学习忙。真是快啊!想那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对,77年生的嘛,又在十月。
母亲躺着胡思乱想,居然想到了今天就是自己的生日。这是她不在意的,连儿子也是不大在意的。又过了许久,躺也躺累了。母亲索性起床下楼去了,走到堂屋,发现桌上有一个蛋糕,上面用奶油浇着 “生日快乐”四个字。母亲凑上去仔细察看,想知道这是给谁的。可惜旁边没有纸条。这蛋糕昨晚还没有的,怎么一下子出现了?是孩子买的吧?怪不得昨天吃晚饭时,他那神情让人奇怪。是他买的吧?一定是。前几天不也向我要钱吗?这孩子,长大了,居然想起我的生日来。今天还装着不起床,让蛋糕等着我呢。他是大了,是懂事了。这样想着,她轻轻带上门出去买菜,让儿子再休息会儿。
五月的天气是最好的,阳光洒在墙角、瓦缝、地面,各处都让人感到生机无限。今天母亲买菜也特别慷慨,一会儿便是满满一大篮。她怕早些回去,儿子还没起床,不能马上听到儿子的祝福,于是和几个邻居攀谈了一会儿。谈久了,又怕儿子出了门。等到心里感到差不多了,母亲挎着篮子回到家。儿子已经起来。今天他气色很好,穿得十分干净。见到母亲,他赶紧迎上去,笑容满面。母亲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故意逗他说:“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呀?有什么事瞒着我吧?”
故事的开头出现了一个在母亲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个生日蛋糕是给谁的?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儿子给自己的一个惊喜,她感到无比幸福。当儿子笑容满面地向自己迎来时,母亲几乎可以肯定儿子就要当面给自己生日的祝福了。那么儿子会说什么?让我们来看两种答案。
A图的答案虽然合乎情,但是出乎理。“合乎情”,意思是说“祝妈妈生日快乐!”不仅是妈妈所渴望听到的话语,也是读者所期待的回答。“出乎理”意思是说前文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插叙的平日母亲和儿女的生活内容,绝对不是虚笔,而是借此暗示了母亲为儿女含辛茹苦,而儿女并不懂得关心母亲。因此A项中儿子的回答不符合故事的逻辑。
B图的答案既合乎理,又出乎情。作者以绝大部分篇幅不动声色地描写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母亲见到生日蛋糕后的欣喜,但是最后一句话却交代了蛋糕原来是儿子买来送给同学的。由于前面的诸多笔墨,多处伏笔,已经为最后的“误会”作了铺垫,反衬儿子对母亲的漠不关心,因此故事情节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这一出人意料的突变,虽似平地惊雷,但还是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这个意外的结局越是突然,就使母亲受到的伤害越发深重,读者失望就越深刻,讽刺意味也越是浓重。整个故事犹如一江春水,先是顺流而下,积蓄了巨大的力量,忽然迎面撞上一块巨石,猛地翻转,使文章一个大波澜陡起,别开生面。
那么,小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个结尾的呢?请看:
“妈,我想向你要点钱,就五十块。今天我同学过生日,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买件礼物给他。瞧,我还准备了个蛋糕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注意文章首身尾的安排,完成的一定是引人步入佳境的好文章。另外,建议同学们在动笔作文前先把记叙文的情节波澜用图示法描画出来,这样一来将会事半功倍。
反馈练习
1.以“我是一个出色的侦探”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开头巧设悬念。
2.以“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3.以“爱的磨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几个波折,把文章主体部分写得起伏曲折。
4.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插叙转换时空。
5.以“真相”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有一个合乎理又出乎情的意外结局。
点拨提示
1.“我”既然是出色的侦探,定是发现了生活中不少常人难以察觉或解决的疑团,最后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乱麻。可以学习侦探小说的写法,在开头设置几个悬念,造成扣人心弦的效果。
2.生活中有无数个瞬间,在老师报出你的名字的瞬间,在掌声响起的瞬间,在生日蜡烛吹灭的瞬间,你的内心一定有难以言传的感受吧!好好地去感受体验,用具体细腻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变化。
3.磨难,意味着不顺利。好题材,写出波折并不难。
4.构思时,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按时间顺序用图表列出来,然后打乱时空,运用插叙,重新画一个示意图,做一个比较,相信你和我有同感,运用插叙会为你的人生故事增加波澜。
5.真相是在掀开生活的伪装后发现的,而那层伪装一定是很迷惑人,把真相掩藏得很久很严实的,因此结局会出乎人们的想象;但是,伪装毕竟是伪装,前面一定会有令人不易察觉的破绽,这伏笔,不能不交代,这样处理情节后,意外的结尾又合乎故事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