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薇拉·凯瑟小说对男性女性二元批评的扬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薇拉·凯瑟边疆三部曲小说(《啊,拓荒者!》、《云雀之歌》和《我的安东妮娅》)中对男性女性二元批评的扬弃,希冀构建起两性之间均衡的平等体系,这在学术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薇拉·凯瑟;二元批评;扬弃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女性作家,其创作时期是美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之时,新兴的工业文明和科技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存境遇。男女二元对立是性别叙事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模式,在传统的男权主导的话语体系中,男性占据着绝对权威、绝对主动的地位,女性只是从属和被动。“男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上、道德上和经济上得到回报,相反,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1]。很多评论者把凯瑟归类于女权主义者,同样,他们希望利用凯瑟来完善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为他们背书。然而,事实上凯瑟不喜欢女性身上的标签,但处在20世纪初妇女运动大潮中的凯瑟确实也深受女权主义思想影响。
  身为女性的凯瑟塑造的那些异于传统的、具有非常强烈自我意识,不懈追求独立,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的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她对女性的热爱和赞扬,对传统男性主导地位的解构和颠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一元父权男性制社会与文化,以期重构女性的角色定位。当凯瑟塑造这些鲜活的女性角色时,这些文本中所折射出来的其实就是在扬弃以前的二元性别叙事话语,构建起两性之间均衡的平等体系。
  1913年发表的《啊,拓荒者!》中的亚历山德拉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做事干练,身材高大、健硕,平日穿着一件父亲留下的长外套。在村头被人调戏时,亚历山德拉会像英雄一样反击;家庭遭遇变故时,亚历山德拉没有哭泣落泪,更没有气馁和退缩。而亚历山德拉的刚毅的外表和稳重的性格与男性角色卡尔形成了强烈差异:亚历山德拉拥有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女孩子所没有的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卡尔身材瘦小,做事没有主见,囿于他生活的小村庄,没有穷则思变的意识,甚至干事做农活都不时弄出点娘娘腔。对于亚历山德拉和卡尔性格上的对比,评论家罗素斯基赞誉道:“在整个拓荒过程中,亚历山德拉所展现的是英雄般的品质:勤奋的努力,踏实的作风,坚定的意志。所有这些都是男性式拓荒者的典型优点。”[2]亚历山德拉身上的“男性气质”,是凯瑟塑造这一女性形象所展示给读者的,也是凯瑟树立这一打破传统女性形象的清晰认知。
  1915年发表的《云雀之歌》中的西娅同样也是一个走出传统父权男权家庭的追梦者。和凯瑟笔下的安东妮娅、亚历山德拉相比较而言,西娅没有大大咧咧的“男汉子”的特质,性格独立但相对懦弱一些,但这不能掩盖其作为一个有一定知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她怀有音乐梦想,渴望成为一个歌唱家,并为之积极努力,寻求突破;她也离开从小生活的乡村,到大城市逐梦,哪怕到处碰壁;离开家庭,独自一人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西娅不想成为一位家庭钢琴教师,她要脱离家庭的任何帮助,独自到芝加哥求学,最后成长为一位歌唱家。可以说在凯瑟看来西娅是实现“女性生态自我”的追寻者,是女性摆脱男权社会控制寻求个性独立的践行者。
  同样,1918年发表的《我的安东妮娅》中的安东妮娅代表着对传统父权男权体制的颠覆。安东妮娅不愿意接受别人或命运对她的安排,她要去读书获取知识,去主宰自己,主宰她生活的土地,“把这块土地变成一个好农场”[3];离开乡村到城市谋生,安东妮娅也从不想让别人主宰她,左右她的生活;面对许多男性角色诸如雇主、所謂的男性朋友或想把她当做附庸,或侵犯她,利用她,拥有独立性格的安东妮娅还是战胜束缚和男性强权,从一个温顺的女孩子转变为一个富于主见、敢作敢为,最终收获美好爱情,拥有一片富裕大农场的成功女性。从红云镇走出来时的凯瑟,她的际遇,无不反映在安东妮娅身上,可以说,安东妮娅的遭遇,就是凯瑟生活的缩影。在安东妮娅身上,凯瑟给予了更多对自身改变命运,走出平庸,渴望成功的关照。
  凯瑟对传统的男女二元性别角色关系的认知,批判把男性视角格式化、固定化,探求女性角色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把男性推向这种关系的对立面。同样不可否认,边疆三部曲中凯瑟的女同性恋本性和她潜意识接受的传统性别矛盾一直困扰着她。学界对凯瑟女同性恋身份的界定,基本上是建立在凯瑟和其它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的。边疆三部曲在叙事上性别角色定位的复杂性,主题选择上紧扣女性和自然,是凯瑟站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并注解男女两性关系的价值体验。透过文本,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凯瑟展现出来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的美丽自然场景、拓荒者的辛勤劳作、女性形象追求自由独立并获得成功,而且要进一步看到凯瑟对传统男性父权制的批判以及如何建构起女性在男女两性关系中正确的地位和价值体系等深层次问题。凯瑟希冀的是在社会发展中消除性别歧视,两性相互尊重、彼此依赖,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注释:
  [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2页。
  [2]Susan J. Rosowski. The Voyage Perilous: Willa Cather’s Romanticism.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6: 50.
  [3][美]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周微林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245页。
  参考文献:
  [1]戴桂玉.生态女性主义:超越后现代主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3]彭丽华.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生态女性主义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4]孙宏.《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J].外国文学评论.2005 (1).
其他文献
摘 要:菲利普·拉金是二战后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反对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潮,主张回归英国本土诗歌传统,在诗歌题材、表现方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进行革新。拉金对于现代派诗歌的“反叛”及其个人化与当代性并具的创作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核心观念“不确定性”有诸多相合之处。本文主要借助美国后现代理论家伊哈布·哈桑的论述,从主题意义和诗学的角度剖析拉金诗歌中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菲利普
摘 要: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后现代理论家们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剖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涉及文化批评和政治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文学批评领域,关于后殖民主义身份构建理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的认识开展:“自我-他者(中心-边缘)”、“身份认同”、“混杂性(杂糅性)”、“殖民话语模拟”。本文将从上述几个角度分析探究后殖民主义身份构建理论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后现代理论家;文学批评;身份构建  
春夜  这样的夜  我习惯为春天打开一扇窗  让春雨淋湿记忆的时光  这样的夜  花香被吹进梦里  槐花的香桃花的红  绽放在我的诗行  这样的夜  窗外的月光无比羡慕我  淘气的娃娃般  挤满我和爱人的床  元旦  有风携手寒冷  奔向发给二〇一九的站台  列车一刻也不曾停留  告别二〇一八的夜里  我端起酒杯  燃烧所有的记忆  清晨醒来  忘却了所有的昨天  从此 我的梦  雪一樣  洁白而
期刊
酒旗飘飞的方向,是卓文君的回眸  让西蜀的光阴一夜白首  司马相如的琴声被一袭长衫撩起  今夜的琴台  一曲衷肠从时光的深处盛开  《白头吟》是一条百花潭边搁浅的鱼  等在风雨过后的阳光里  寻找时机一路私奔  今夜的琴台路  人群散尽的巷尾  是谁淡扫了蛾眉  若明若暗的烛照里  裙袂飘飘的是谁?  当垆的文君沽完最后一滴相思  寒风中把司马相如的归期苦苦追问  等你,只为再把奴家的长发盘起  
期刊
复眼:  小,2~3个,或无
期刊
我出生在长白山的小河边,  从小听惯了《二泉映月》的琴弦。  常听爷爷给我讲,  我家的前面也有两条泉。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以前,  有一个格格和阿哥深深地相恋。  阿哥经常骑马仗剑狩猎,  坐着格格送给他的金马鞍。  阿哥去深山老林打猎,  一去再也未回还。  格格等啊等,盼啊盼!  望眼欲穿,柔肠寸断!  热恋的格格终日双眼泪水涟涟,  爱情的泪水流入小溪,  汇成了东边的“峡谷泉”。  时间
期刊
你从夜里走过  悄悄地  走进了  那幅水墨画卷中  春不老 夜不眠  如痴 如醉  如诗般的妙龄少女  阁楼独赏  撑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  回眸不见故人返  那一抹泪儿  给蒙蒙的烟雨江南  勾勒出几笔淡淡忧愁  心惆怅 人悲伤  枕上独凄凉  夜思百合花  同一片天空  那颗颗繁星  闪动着故人眷恋的心  不愿惊动 花丛中那朵寂静的百合花  洁净的身子 是夜幕中的静  你别怪他惆怅  让黑夜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