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个馆:中国核工业的产业版图和家国情怀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既无法忽略那段奠定了大国地位的辉煌过往,亦无法忽视和平年代一个行业的时代选择与担当,更要清醒地看待当下核科技馆所折射的产业发展图景,还有关于未来的憧憬与想象,以及浸润其中的人、事、精神与情怀。
  一座城,一个馆:存在意义
  在北京西南郊房山,有一座城——原子科学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所在地。这里,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被称为“中国核工业的老母鸡”。它的成立,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确定方向、奠定基础、培养人才;它的发展,为我国“两弹一艇”攻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我国核能和核技术开发利用做出了前瞻性探索;它的未来,将继续肩负“强军首责”和“科技兴核”的光荣使命。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内,原子能院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核工业科技馆(以下简称“核科技馆”)建设的首选之地。
  核科技馆的前身,是1997年原子能院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小平房,大家都亲切地叫它“二道门”。里面陈列的一些照片与文物,铺垫了“二道门”最初的底色,连同原子能院代表中国核科技实力的功勋实验室,在其存在的6年间,每年接待数千人参观团。“每到暑假,招待所都是满的,甚至要打地铺。”分管核科技馆建设的原子能院副院长邵焕会回忆“二道门”所受的追捧,感慨万千。
  虽然原子能院被当时的中核总确定为“爱国主义基地”,但是“二道门”的启用并没有按照专业的博物馆规划,连讲解人员都是临时从技术人员中抽调,这似乎与核工业所处的行业地位以及社会对“核”了解的渴望不相符。
  修建一个专门的综合展示中国核工业成就、普及核科技知识、传承核工业文化的展馆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筹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馆并非易事,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单位都要充分协调,从立项开始,展馆的定位就不仅仅是博物馆,而是行业全貌的“科技馆”,最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并给予专项建设资金支持。
  一份好的大纲是展览设计的基础。核科技馆布展方案多方征求见证历史的院士、领导及专家意见,多次审定与修改。“就是希望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心态,向世人展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前景,”核科技馆工程部总经理金铮说,“试图站在人类核科学事业发展的高度,表达整个历程中人与事所闪耀的家国情怀。”
  2015年1月15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核工业创建六十周年成就展”在核科技馆开幕,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首次有层次有条理地向世人展示。开馆一月内,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军方和政府部門要员即来此参观。两年间,这里成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国内外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如今,为了更完整地展现中国核事业发展脉络和产业图景,核科技馆从一个展厅扩展为七个常设展厅:“中国核工业”、“探索核奥秘”、“核燃料循环”、“开发核能源”、“核在我身边”、“核在国防中”、“核与辐射安全”。
  2017年5月,实现全部设计意图的核科技馆,终于正式对公众开放。
  一座城,一个馆,一段跨越60多年的行业发展史和一个完整的产业版图在这里呈现。今天,我们思索一个国家战略性行业科技馆的存在意义时,我们既无法忽略那段奠定了大国地位的辉煌过往,亦无法忽视和平年代一个行业的时代选择与担当,更要清醒地看待当下核科技馆所折射的产业发展图景,还有关于未来的憧憬与想象,以及浸润其中的人、事、精神与情怀。
  见人:世界和平
  在中国核工业60多年的发展史上,如果我们理解这么一段话,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人民”的含义。“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周光召,作为11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科学家之一,他自谦为创造奇迹的“十万分之一”人民。在核科技馆的“中国核工业”展厅,介绍了被称为“核脊梁”的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科学家,他们是: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按姓氏笔划排列)。他们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领域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他们在乎的是事业,无视功名。“隐姓埋名、以身许国”是后人对他们的褒奖,而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对创造这段辉煌历史的人,核科技馆给出的界定是“功勋卓著的核科学家和核工业建设者”,正如周光召所言,“核工业建设者”包含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大家共享“功勋卓著”的历史荣誉。不管是周光召院士的自谦,还是核科技馆对科学家和建设者的尊崇,都是在客观看待创造历史奇迹的人,既不夸大英模人物的功劳,亦不忽视平凡劳动者的贡献,这是一种辩证的唯物史观,折射了一个行业科技馆,在总结与呈现历史时的态度。
  但是,中国核工业毕竟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风云诡谲的“核威胁与核讹诈”的国际博弈中,事关新生共和国的存亡与前途。因此,领导一个民族突围的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系列部署,是不得不让更多后来者知晓的事情。我们既不能忘怀关键历史时刻作出决断与指引方向的国家领导人,亦不忘实际创造历史的核科学家和许多“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条件,告别亲人,奔赴戈壁、高原”的核工业建设者,是他们共同为中国核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5年1月15日,我恰巧有幸参加了“中国核工业创建六十周年成就展”开幕式,遇到从中关村家里赶来核科技馆的杨家翔老人。70多岁的她,坐在轮椅上,看着父亲杨承宗先生有小居里夫人签字的博士学位证书,以及杨承宗先生捐赠的早期实验配件,久久意难平。作为我国放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杨承宗师承世界著名女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小居里夫人。小居里夫人的丈夫约里奥一居里先生在杨承宗先生临回国时嘱托他:“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这句话对中国领导人决策部署原子弹事业意义重大。   这个故事,核科技馆无法长篇大论地写在展厅,正如展厅的很多细节,我们难以一一描述背后故事及其深意。但是以学位证书和早期实验配件为代表的展品,却时刻启迪我们,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胸襟:挚爱的真理和世界和平。
  我想,这也是核科技馆入选此展品和布展的宗旨:核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世界和平的福音。不管是决策的领导者,还是亲自部署这项事业的张爱萍将军,领导这项事业的宋任穷、刘杰、李觉等部长,亦或是以身许国的科学家,青史难知名的核工业建设者,他们作为核科技馆布展重点突出的“人”,都是在警示我们:他们的决策和穷其一生的追求与奉献,都是为了中国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见事:产业版图
  如果说中国核工业60多年的发展史需要一部皇皇巨著才能匹配其丰功伟绩,那么作为行业科技馆,如何向世人展示中国核工业的历史脉络和未来图景?
  “中国核工业”展厅,核科技馆贝海拾珠的方法是关键词:“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五厂三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核工业体系;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4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核军工体系的创立,从此中国转入了以多种型号核武器研制为主的新阶段,逐渐实现核武器小型化,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道路。
  在实现“两弹一艇”强军梦的第一次创业之后,中国核工业开始了以核电站为中心的核能梦的第二次创业。核科技馆选取“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实验快堆”等关键词,来展现中国核电“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技术路线。
  那么,从一个展厅扩展到七个展厅,核科技馆向世人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核燃料循环”展厅,展示了铀地质矿冶技术的突破、铀浓缩离心机工业化应用,核燃料元件的生产、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置等。尤其不得不提的是,乏燃料后处理和再循环,可以使原本稀缺的铀资源利用率提高35~40%;如果在增殖堆中再循环,则可以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60~70%。这表明,中国已拥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一个逐步掌握了发展主动权的产业正在兴起。
  “开发核能源”展厅,关于世界和中国核电站的发展史是科普性的知识,而关于人类为何要开发核能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则是核科技馆布展的用心所在。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传统能源大约可再使用200年的严峻形势面前,清洁高效的核能源正是弥补未来世界能源缺口的最佳选择。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与当前世界三代主流机型相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对以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反应堆为代表的四代核电技术的开拓,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小堆研发,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供暖、海水淡化等应用领域。伴随技术进步的,是我们对产生核能反应的铀-235和钚-239驾驭能力的提高,中国铀资源利用率从1%提高到60~70%,并实现了核燃料的增值利用,这是能源界的革命性变革。在对未来能源的前瞻性研究中,中国开始与世界同步。早在2006年,中国就加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为人类寻找永久能源——“人造太阳”。如果说“两弹一艇”时代,中国还处于对世界潮流的追赶中,那么核能开发与利用时代,中国开始技术领先并成为前瞻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参与者,这一切体现了中国核工业“创新发展”的含义。
  “核在我身边”展厅,重点讲述了现代核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农业领域,利用较低辐射剂量,可以延长食物保质期、改良品种,增强抗病虫能力;考古领域,已成功用来测定北京猿人年代,揭秘光绪死因等;工业领域,探测航天器、舰艇、大坝、桥梁的损伤,利用辐射提高材料性能;治理雾霾、探测煤气油田矿物质等方面,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核技术还能够对肝病、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可治疗癌症,这些都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福音。我们大多数人对核的第一反应是核武器并“恐核”,而“核在我们身边”则让人大开眼界:在广阔的民用领域,核技术大有可为。这也是中国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选择。
  上述4个展厅展示了中国核工业过去60年的历史脉络和未来30年的产业图景。从强军梦、核能梦到中国梦,揭示了中國核工业“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含义。
  见精神:家国情怀
  “核在国防中”、“探索核奥秘”和“核与辐射安全”三个展厅,是关于核知识的科普展厅。
  “核在国防中”展厅,除了讲述核武器的常识,重点讲述了空间核能源的未来前景。核动力火箭和核动力飞船、核动力探测器,大抵能实现科幻小说《三体》中寻找人类新的栖息地的梦想。这种“既念过去,不惧将来”的想象,则是核科技馆所传达的中国核工业的家国情怀。
  “探索核奥秘”展厅从原子学说的起源、元素周期表一直讲到聚变、裂变及链式反应、加速器的知识。展厅中我最关注的是一张拍于192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29位科学家合影,这些科学家都是当时世界物理学各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其中17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最初都葆有探索科学的初心,却不料事态发展完全超乎了科学家的控制。1939年1月26日第五届国际理论物理研讨会上,哈恩发现核裂变的消息传播开来,犹如一声惊雷炸响在科学家们的心中:他们喜忧参半,既为这一重大发现欢欣鼓舞,又为哈恩德国人的身份担忧不已。后来的事态,就是美德两国的原子能赛跑,但德国最终落后,个中缘由后人众说纷纭。不少证据和猜想都指向了德国铀计划的主导者海森堡,这位有良知的科学家不愿看到原子能成为希特勒的杀人武器,继而和其他同事故意拖延和破坏了德国的原子能计划。
  这是科学家的世界情怀,超越了一国一家一己之利,兼济天下。
  王淦昌说“我愿以身许国”,邓稼先说“就是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钱三强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彭桓武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王承书为国家的需要投身完全陌生的铀同位素分离领域,被誉为“原三刀”的原公浦闪耀着那个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这些故事的背后,何尝不是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因为国家需要,二话不说就回来了。老一辈核科学家和核工业建设者心中的信念是,我要为我的祖国,倾我所有、尽我所能。你说这是不是爱国!”核科技馆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二战期间美国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三次核电站事故,让很多人“谈核色变”。“核与辐射安全”展厅,可以大大刷新你的“核辐射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处不存在辐射,乘飞机、吸烟、胸部透视、土壤空气、宇宙射线等,都比生活在核电站每人每年受到0.01毫希的辐射量要大。“作为一个一次能源匮乏的国家,法国的核电发电量占到全国电量的80%左右,而且绝大部分是内陆核电站,但是法国民众觉得身边存在一个核电站就和存在一个工厂一样,并无特别之处。”核科技馆展教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多媒体展项中的科普知识片,“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核科技馆就是想以客观的姿态,向公众传递发展的声音。”一如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首提“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多次提及安全核能造福人类,体现中国对全球安全治理的大国担当。
  核科技馆为推动核科普所做的努力,能影响多少来访者?这种一点一滴浸蕴到心底的科普成效,还有待时间的见证。但我们相信,日积小善,终成大德。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军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社会团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简称:中国军工文化协会),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当好新时代军工文化的践行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研究军工文化的理论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
为应对自发性群众体育发展,政府治理和群众体育自治走向合作阶段。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揭示了当前自发性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自发性群众体育发展的
全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在新媒介技术的加持下不断“贴近”受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文章以“网红”故宫为例,从创、传、受三个角度探析大众更易接受的深度
近期,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作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核心载荷产品星载原子钟的配套单位,成为本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单位之一。  203所北斗铷原子钟团队用15年的坚守与执著,在科技前沿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个团队为北斗二号卫星交付了13个批次26台自主研制的星载原子钟,创造了所有批次零故障的运行记录,实现了卫星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
在中核建中,曹子昆有着“曹大夫”之称。这是因为他在排除公司设备故障时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费用,也为保证公司生产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核建中党委书记肖林说,中核建中有很多像曹子昆一样的工人师傅,在平凡岗位传承着“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用生命与事业演绎着核工业人“四个一切”的优秀品质。他们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技术、经验,还有“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建中精
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号召下,贵飞公司以打造国内一流的教练机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无人机基地为愿景和战略引领,结合自身的发展实
马志春、刘广金合著的《中国集报学概论》一书于2010年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集报学理论著作,它内容厚重,思路清晰,论述详尽,切中肯綮,对集报学这一新兴学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轩辕黄帝因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而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据说,辅助黄帝一统华夏的是被誉为“圣道之剑”的轩辕剑。1935年10月,跟随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人民军工力量尽管所剩无几,但面对日寇猖狂进攻,他们不惧顿挫,忍弃前功,再整旗鼓,迎来了铸剑陕北的峥嵘岁月。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红歌,将人们的思绪牵向陕甘宁边区。陕甘
中西方近代艺术发现了人类自身,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发现了人类的自尊需要,发现了人类的自我实现需要,发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它成功地沟通了人的"灵"、"情"、"欲"与人的生理条
“中国不缺乏优秀的理论家,但缺乏优秀的实验家。”相同的一句话出现在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留言册上,深深地刻入了林承键的心里。到原子能院后,他满怀豪情与兴趣,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他以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家,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吃住均在工作区,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家属调到原子能院来。  谈及林承键,熟悉他的人都会说:干活非常拼命。他本人曾经回忆:“我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