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打工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的方式,对“打工诗歌”审美情致缺失、创作题材单一、创作目的的单一等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为“打工诗歌”的未来发展探讨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打工诗歌;审美;题材
打工诗歌在主题形态与艺术表现特征上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撼动传统诗歌的统治地位,也充分验证了打工诗歌的成功。但是,打工诗歌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裸奔着走向底层”——“打工诗歌”审美情致的缺失
现代学界普遍认可的诗歌审美价值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道:“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在这种“真、善、美”的审美价值标准中,“打工诗歌在”“真”与“善”的表达上较为完善,而在“美”的追求上有所欠缺。
“打工诗歌”的审美缺失主要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在诗歌形式上,“打工诗歌”无疑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的。比如说,“打工诗歌”为了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往往会造成诗歌艺术性低下,相对“打工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显得难以驾驭。就好比我们有一颗珍贵的明珠,而我们却用一个路边随手捡来的纸箱来装载,这会使明珠变得暗淡无光。诗歌语言与情感正是这种关系,好的情感,也需要恰如其分的语言来驾驭它,美好的语言,会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热烈真挚。所以说,“打工诗歌”要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取得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提高诗的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观赏性。
打工诗歌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挖掘也是存在缺陷的。打工诗歌主要以对打工生活的描写为主,缺乏对打工者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打工者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存在着梦想、青春、愛情、友情等美好的情绪,对这些正面情绪,打工诗人涉猎甚少。为了表现打工生活对人的摧残,打工诗人对打工者心中的负面情绪进行了大肆渲染。这种做法使得打工诗歌对“美”的表达出现了缺失。
(二)“单一题材对诗人和诗歌的绑架”——打工诗歌创作题材的单一
“打工诗歌”发展至今,对打工生活的描写已经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平台。诗人们也乐于去描写打工生活的惨状,试图以此唤起社会对打工者的重视。但是,随着我们接触文本的增多,单一的艺术创作题材,无疑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到后期,很多人甚至会用一种猎奇的眼光来看待“打工诗歌”,仿佛“打工诗歌”里描写的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对于打工诗人创作诗歌的初衷来说,无疑是悲剧性的。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打工诗歌的创作题材。现有的打工诗歌文本,在描写艰辛打工生活时,由于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的展现是深刻的。但是,在“打工诗歌”中却缺少对打工诗人个人理想的描写,打工诗人缺少中国传统诗人“诗言志”的气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更多的打工诗人只是在单纯的描写现状,企图通过描写来换取世人的同情。于是,打工诗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为描写而描写”的怪圈。在这个时候,打工诗人需要做的,是从单纯的描写中走出来,把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中,从宏观上来看待打工者生存问题,思考解决现状的道路。这样,才能使打工诗歌的层次得到提升,使打工诗人的境界得到升华。
打工诗歌中的人物大多以符号形式出现。打工诗歌着重于表达整个打工阶层的生存困境,忽视了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打工诗歌中的主人公往往以符号形式出现,他们或是思乡的路人,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工,总之不具备人物自身特色。没有一首打工诗歌是因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而让人熟知的。打工诗歌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单调的,这种描写虽然有助于把一种情感抒发到极致,却也极大地束缚了打工诗歌在内涵上的扩展。
如打工诗人罗占勇的《午夜三点的切割工》。在诗中,诗人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午夜三点的切割工”形象。诗人在诗中,对切割工人辛苦劳动场面的刻画是很深刻的,把打工生活的艰辛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们只能发现一个非常简单的“切割工”形象,这一形象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诗人对他的心理状态也没有描写。我们只能从诗中感受到切割工的辛苦,却读不到切割工在面对艰辛生活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在诗中,我们更加感觉不到,诗人对于如何改变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有何种的想法与建议,仿佛诗人只是要简单的为我们把切割工人的工作场景展现出来一样。这种现象在打工诗歌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打工诗人许强的《打磨工》、李斌平的《打桩的人》、柳冬妩的《端盘子的少女》等。这些“打工诗歌”在对打工场景的刻画以及打工生活艰辛的描写上,都是极其深刻的,所缺少的,就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正是因为这点不足,阻碍着打工诗歌向更高层面上发展。
(三)“绝望而无用的呐喊”——“打工诗歌”创作目的的单一
打工诗人在创作打工诗歌时,通常具有强烈目的性。为了把打工生活真实展现给读者,为了表达千万打工者的内心真实诉求,打工诗人从打工群体中挺身而出,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打工诗歌”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本中一再出现的打工生活已经产生了麻木心理。如果打工诗人在创作目的上没有一个新的突破,那么,打工诗歌很容易就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被人们所遗忘。
“打工诗歌”在发展至今,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有一些打工诗人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对打工生活进行了片面的、夸大化的描写。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需要,打工诗歌慢慢的向低俗化方向发展。这对正处于上升期的“打工诗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打工诗人应坚定信念,除了牢记自己身为打工阶层代言人的身份外,还要看到社会的广阔。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只有这样,才能使打工诗歌的创作目的更加明确,使打工诗歌成为中国当代诗坛理性主义最后的坚守者。
参考文献:
[1] 周宪.从小叙事进入当代文学史[J].东南学术.2001,(01).
[2] http://baike.baidu.com/view/36455.htm[Z].
[3]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4.
[4] 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关键词:打工诗歌;审美;题材
打工诗歌在主题形态与艺术表现特征上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撼动传统诗歌的统治地位,也充分验证了打工诗歌的成功。但是,打工诗歌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裸奔着走向底层”——“打工诗歌”审美情致的缺失
现代学界普遍认可的诗歌审美价值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道:“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在这种“真、善、美”的审美价值标准中,“打工诗歌在”“真”与“善”的表达上较为完善,而在“美”的追求上有所欠缺。
“打工诗歌”的审美缺失主要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在诗歌形式上,“打工诗歌”无疑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的。比如说,“打工诗歌”为了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往往会造成诗歌艺术性低下,相对“打工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显得难以驾驭。就好比我们有一颗珍贵的明珠,而我们却用一个路边随手捡来的纸箱来装载,这会使明珠变得暗淡无光。诗歌语言与情感正是这种关系,好的情感,也需要恰如其分的语言来驾驭它,美好的语言,会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热烈真挚。所以说,“打工诗歌”要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取得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提高诗的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观赏性。
打工诗歌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挖掘也是存在缺陷的。打工诗歌主要以对打工生活的描写为主,缺乏对打工者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打工者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存在着梦想、青春、愛情、友情等美好的情绪,对这些正面情绪,打工诗人涉猎甚少。为了表现打工生活对人的摧残,打工诗人对打工者心中的负面情绪进行了大肆渲染。这种做法使得打工诗歌对“美”的表达出现了缺失。
(二)“单一题材对诗人和诗歌的绑架”——打工诗歌创作题材的单一
“打工诗歌”发展至今,对打工生活的描写已经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平台。诗人们也乐于去描写打工生活的惨状,试图以此唤起社会对打工者的重视。但是,随着我们接触文本的增多,单一的艺术创作题材,无疑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到后期,很多人甚至会用一种猎奇的眼光来看待“打工诗歌”,仿佛“打工诗歌”里描写的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对于打工诗人创作诗歌的初衷来说,无疑是悲剧性的。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打工诗歌的创作题材。现有的打工诗歌文本,在描写艰辛打工生活时,由于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的展现是深刻的。但是,在“打工诗歌”中却缺少对打工诗人个人理想的描写,打工诗人缺少中国传统诗人“诗言志”的气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更多的打工诗人只是在单纯的描写现状,企图通过描写来换取世人的同情。于是,打工诗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为描写而描写”的怪圈。在这个时候,打工诗人需要做的,是从单纯的描写中走出来,把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中,从宏观上来看待打工者生存问题,思考解决现状的道路。这样,才能使打工诗歌的层次得到提升,使打工诗人的境界得到升华。
打工诗歌中的人物大多以符号形式出现。打工诗歌着重于表达整个打工阶层的生存困境,忽视了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打工诗歌中的主人公往往以符号形式出现,他们或是思乡的路人,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工,总之不具备人物自身特色。没有一首打工诗歌是因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而让人熟知的。打工诗歌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单调的,这种描写虽然有助于把一种情感抒发到极致,却也极大地束缚了打工诗歌在内涵上的扩展。
如打工诗人罗占勇的《午夜三点的切割工》。在诗中,诗人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午夜三点的切割工”形象。诗人在诗中,对切割工人辛苦劳动场面的刻画是很深刻的,把打工生活的艰辛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们只能发现一个非常简单的“切割工”形象,这一形象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诗人对他的心理状态也没有描写。我们只能从诗中感受到切割工的辛苦,却读不到切割工在面对艰辛生活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在诗中,我们更加感觉不到,诗人对于如何改变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有何种的想法与建议,仿佛诗人只是要简单的为我们把切割工人的工作场景展现出来一样。这种现象在打工诗歌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打工诗人许强的《打磨工》、李斌平的《打桩的人》、柳冬妩的《端盘子的少女》等。这些“打工诗歌”在对打工场景的刻画以及打工生活艰辛的描写上,都是极其深刻的,所缺少的,就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正是因为这点不足,阻碍着打工诗歌向更高层面上发展。
(三)“绝望而无用的呐喊”——“打工诗歌”创作目的的单一
打工诗人在创作打工诗歌时,通常具有强烈目的性。为了把打工生活真实展现给读者,为了表达千万打工者的内心真实诉求,打工诗人从打工群体中挺身而出,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打工诗歌”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本中一再出现的打工生活已经产生了麻木心理。如果打工诗人在创作目的上没有一个新的突破,那么,打工诗歌很容易就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被人们所遗忘。
“打工诗歌”在发展至今,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有一些打工诗人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对打工生活进行了片面的、夸大化的描写。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需要,打工诗歌慢慢的向低俗化方向发展。这对正处于上升期的“打工诗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打工诗人应坚定信念,除了牢记自己身为打工阶层代言人的身份外,还要看到社会的广阔。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只有这样,才能使打工诗歌的创作目的更加明确,使打工诗歌成为中国当代诗坛理性主义最后的坚守者。
参考文献:
[1] 周宪.从小叙事进入当代文学史[J].东南学术.2001,(01).
[2] http://baike.baidu.com/view/36455.htm[Z].
[3]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4.
[4] 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