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铜梁龙舞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数十年坚持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弘扬,成就了国家级文化品牌的辉煌。本文从“九进三出”十二条普及路径分析其传承效果,从道具、舞技、音乐和舞艺四个方面的创新措施分析其弘扬发展的成就,为其它传统艺术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文化艺术;铜梁龙舞;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0-0069-01
铜梁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千百年历史孕育出的“铜梁龙舞艺术”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中型蠕龙舞蹈的道具和套路被指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标准道具和套路,铜梁舞龙队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唯一一支“国家舞龙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民间舞龙和竞技舞龙两大领域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中,铜梁龙摘得过所有品牌大赛的桂冠。铜梁龙曾于1984年、1999年和2009年三度晋京参加国庆盛典,荣幸参与了北京奥运会。自改革开放以来,铜梁龙舞屡受官方派遣或民间邀请赴20多个国家参加了中外文化交流,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堪称中华龙舞的杰出代表。
总结“铜梁龙舞”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无疑有两点,一是在普及中传承,二是在创新中弘扬。
一、在普及中传承
“铜梁龙舞”的传承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师传、家传等有限的渠道,在政府主导下采取“九进三出”的做法实现了全民艺术普及,普及率高达95%以上,堪称典范。
(一)开展“九进”
即进机关、进事业、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校园、进军营、进广场、进景区。
铜梁28个镇街均成立了机关干部舞龙队伍,区级部委办局分党群、政府、宣传、政法、农林、财贸、发改、经商“八大口”分别组建舞龙队伍,公、检、法还各自组建了警察舞龙队,全区共组建机关干部队伍共39支;规模较大的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大型企业共组建职工舞龙队25支,文化类企业组建专业性较强的舞龙队伍15支,条件成熟的社区组建居民舞龙队35支,驻铜部队、武警中队组建官兵舞龙队2支。
进校园是铜梁龙舞普及成效最为显著的措施。2006年以来,铜梁组织专家先后编写了《铜梁龙舞艺术》和《铜梁龙灯》校本教材,将“铜梁龙舞艺术”纳入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从2008年开始,铜梁政府又命名了一批铜梁龙舞艺术传承教育基地,由此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舞龙队员。2006年至2016年,铜梁接受龙舞艺术知识普及的中小学生累计达到10万人,基本掌握舞龙技艺的中小学生近5000人,常年保持学生舞龙队50支左右,诞生了5支全国竞技舞龙冠军队伍。
(二)实现“三出”
即出铜梁、出重庆、出中国。铜梁龙舞艺术拥有上百人的优秀教练员队伍,他们常年受邀奔赴赴区外、市外甚至国外教习龙舞,重庆市大部分的区县以及国内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山西、新疆、西藏等省区,都活跃着铜梁龙舞艺术传承人的身影,泰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了铜梁人教习的舞龙队伍。他们在传承弘扬铜梁龙舞艺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地先进的舞龙艺术,促进了铜梁龙舞的创新发展,使其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水平。
自古沃土出英才。重庆铜梁良好的舞龙生态,深厚的群众基础,造就了全球优秀的舞龙和扎龙艺人,塑造了全球经典的龙舞及道具艺术品。
二、在创新中弘扬
铜梁龙舞艺术持续的辉煌还得益于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新生,在创新中得到弘扬。主要表现在:
(一)龙舞道具的不断创新
1.创新性恢復使民俗活动获得新生
1980年元旦,铜梁按照上级“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动起来”的指示要求,组织扎龙艺人扎制了一条大蠕龙在县城玩了起来,结果大受欢迎。自此,铜梁一年一度的龙灯活动在沉寂了近30年之后又得以恢复。
2.创新性改进使铜梁龙舞誉满全国
1984年元旦,重庆市开展龙灯街头行进表演活动,区县龙灯齐聚山城。铜梁组织民间老艺人制作了全市唯一彩绘扎制的龙具,十分引人注目,再加上较为丰富的玩舞套路,顿时誉满山城,并获得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邀请演出。从此,铜梁龙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3.创新性定型使铜梁龙成为典范之作
20世纪80年代,铜梁文艺工作者编写了《铜梁龙灯》,确立了铜梁龙舞道具的造型和制作规范。在造型理念上,博采南北龙具扎制技艺之长,龙头改蛇头、鳄鱼头等为狮头,面容改“哭龙”为“笑龙”,龙身改扁平为圆润的蠕龙,扎美,扎活,扎出了灵气,神态端庄威严又不失其亲和力。在扎制技艺上,采取了真丝裱皮、复色描金、金片点睛、口中含宝、云水合牌等20余项改进措施,有铜梁龙显得色彩鲜艳,生动逼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时至今日,铜梁的艺术家们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在道具的直径、色彩、用材上一直力求更加完美。
(二)龙舞技艺的不断提升
铜梁龙能一举成为中华龙的杰出代表,其最大的奥秘是龙舞技艺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提升。
1.创新一举成名
1988年,铜梁应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决定以具有代表性的龙舞节目《蠕龙戏珠》参赛。文化馆、川剧团的文艺骨干以及民间老艺人组成龙舞编导组,同时聘请重庆艺术馆舞蹈干部为顾问,在过去民间舞龙仅有的几个动作套路中增加了“三环套”、“龙摆尾”、“舞天花”、“双起塔”、“马步回宫”等新套路,同时借用川剧的“手、眼、身、法、步”,尽可能抒发出人与龙所共有的神态与情感。结果力挫群雄,一举夺冠,捧回铜梁舞龙历史上第一座金杯。
2.创新永葆青春
1980年以来,铜梁龙应邀参加各种赛事渐趋频繁,为确立代表性地位,每次舞蹈动作和套路都有新的提升。1991年增加了“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连环套”、“如意穿梭”、“翻江倒海”等套路,先后夺得重庆市广场舞大赛“特等奖”、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民间舞蹈大赛最高奖;1994年至1997年在技巧性的套路上有了明显突破,增加了“侧身翻”、“悬空翻”、“腾身穿尾”等;1999年则创造出了多套令人惊奇的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悬背”、“磨盘转”、“绕身转”、“青龙绞柱”、“飞龙追珠”等高难度动作套路。至此,大龙的50多个动作套路丰富多彩,环环紧扣,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先后夺得中国秧歌节最佳表演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奖。
(三)龙舞音乐的不断丰富
铜梁龙舞传统的音乐伴奏主要采用川剧打击乐,后随舞蹈动作套路的丰富和发展,增加了唢呐吹奏。再后来为适应广场等大型演出需要,在保持传统吹打乐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交响乐成分,制作成电子音乐,使得铜梁龙舞的音乐更加雄浑、细腻和流畅,“土”、“洋”结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四)舞台艺术的不断融合
近年来,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铜梁的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铜梁龙舞民俗元素与舞台元素的融合,使得传统的龙舞节目艺术水平不断提升,《竹海惊龙》、《荷塘醒龙》、《龙凤呈祥》、《丰收稻草龙》等龙舞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优秀节目奖;先后打造了《龙乡放歌》和《中华第一龙舞》两台龙舞主题晚会,赋予了民俗舞蹈的生机与活力,让观众耳目一新。
30多年来,铜梁龙舞正是得益于道具、舞技、音乐和舞艺的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艺术水准,历久而弥新。
综上所述,“铜梁龙舞艺术”坚持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弘扬,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值得其它传统艺术品牌借鉴。
作者简介
宗和云,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馆长,群文副研究员;重庆市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铜梁区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关键词]文化艺术;铜梁龙舞;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0-0069-01
铜梁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千百年历史孕育出的“铜梁龙舞艺术”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中型蠕龙舞蹈的道具和套路被指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标准道具和套路,铜梁舞龙队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唯一一支“国家舞龙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民间舞龙和竞技舞龙两大领域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活动中,铜梁龙摘得过所有品牌大赛的桂冠。铜梁龙曾于1984年、1999年和2009年三度晋京参加国庆盛典,荣幸参与了北京奥运会。自改革开放以来,铜梁龙舞屡受官方派遣或民间邀请赴20多个国家参加了中外文化交流,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堪称中华龙舞的杰出代表。
总结“铜梁龙舞”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无疑有两点,一是在普及中传承,二是在创新中弘扬。
一、在普及中传承
“铜梁龙舞”的传承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师传、家传等有限的渠道,在政府主导下采取“九进三出”的做法实现了全民艺术普及,普及率高达95%以上,堪称典范。
(一)开展“九进”
即进机关、进事业、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校园、进军营、进广场、进景区。
铜梁28个镇街均成立了机关干部舞龙队伍,区级部委办局分党群、政府、宣传、政法、农林、财贸、发改、经商“八大口”分别组建舞龙队伍,公、检、法还各自组建了警察舞龙队,全区共组建机关干部队伍共39支;规模较大的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大型企业共组建职工舞龙队25支,文化类企业组建专业性较强的舞龙队伍15支,条件成熟的社区组建居民舞龙队35支,驻铜部队、武警中队组建官兵舞龙队2支。
进校园是铜梁龙舞普及成效最为显著的措施。2006年以来,铜梁组织专家先后编写了《铜梁龙舞艺术》和《铜梁龙灯》校本教材,将“铜梁龙舞艺术”纳入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从2008年开始,铜梁政府又命名了一批铜梁龙舞艺术传承教育基地,由此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舞龙队员。2006年至2016年,铜梁接受龙舞艺术知识普及的中小学生累计达到10万人,基本掌握舞龙技艺的中小学生近5000人,常年保持学生舞龙队50支左右,诞生了5支全国竞技舞龙冠军队伍。
(二)实现“三出”
即出铜梁、出重庆、出中国。铜梁龙舞艺术拥有上百人的优秀教练员队伍,他们常年受邀奔赴赴区外、市外甚至国外教习龙舞,重庆市大部分的区县以及国内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山西、新疆、西藏等省区,都活跃着铜梁龙舞艺术传承人的身影,泰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了铜梁人教习的舞龙队伍。他们在传承弘扬铜梁龙舞艺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地先进的舞龙艺术,促进了铜梁龙舞的创新发展,使其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水平。
自古沃土出英才。重庆铜梁良好的舞龙生态,深厚的群众基础,造就了全球优秀的舞龙和扎龙艺人,塑造了全球经典的龙舞及道具艺术品。
二、在创新中弘扬
铜梁龙舞艺术持续的辉煌还得益于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新生,在创新中得到弘扬。主要表现在:
(一)龙舞道具的不断创新
1.创新性恢復使民俗活动获得新生
1980年元旦,铜梁按照上级“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动起来”的指示要求,组织扎龙艺人扎制了一条大蠕龙在县城玩了起来,结果大受欢迎。自此,铜梁一年一度的龙灯活动在沉寂了近30年之后又得以恢复。
2.创新性改进使铜梁龙舞誉满全国
1984年元旦,重庆市开展龙灯街头行进表演活动,区县龙灯齐聚山城。铜梁组织民间老艺人制作了全市唯一彩绘扎制的龙具,十分引人注目,再加上较为丰富的玩舞套路,顿时誉满山城,并获得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邀请演出。从此,铜梁龙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3.创新性定型使铜梁龙成为典范之作
20世纪80年代,铜梁文艺工作者编写了《铜梁龙灯》,确立了铜梁龙舞道具的造型和制作规范。在造型理念上,博采南北龙具扎制技艺之长,龙头改蛇头、鳄鱼头等为狮头,面容改“哭龙”为“笑龙”,龙身改扁平为圆润的蠕龙,扎美,扎活,扎出了灵气,神态端庄威严又不失其亲和力。在扎制技艺上,采取了真丝裱皮、复色描金、金片点睛、口中含宝、云水合牌等20余项改进措施,有铜梁龙显得色彩鲜艳,生动逼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时至今日,铜梁的艺术家们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在道具的直径、色彩、用材上一直力求更加完美。
(二)龙舞技艺的不断提升
铜梁龙能一举成为中华龙的杰出代表,其最大的奥秘是龙舞技艺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提升。
1.创新一举成名
1988年,铜梁应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决定以具有代表性的龙舞节目《蠕龙戏珠》参赛。文化馆、川剧团的文艺骨干以及民间老艺人组成龙舞编导组,同时聘请重庆艺术馆舞蹈干部为顾问,在过去民间舞龙仅有的几个动作套路中增加了“三环套”、“龙摆尾”、“舞天花”、“双起塔”、“马步回宫”等新套路,同时借用川剧的“手、眼、身、法、步”,尽可能抒发出人与龙所共有的神态与情感。结果力挫群雄,一举夺冠,捧回铜梁舞龙历史上第一座金杯。
2.创新永葆青春
1980年以来,铜梁龙应邀参加各种赛事渐趋频繁,为确立代表性地位,每次舞蹈动作和套路都有新的提升。1991年增加了“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连环套”、“如意穿梭”、“翻江倒海”等套路,先后夺得重庆市广场舞大赛“特等奖”、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民间舞蹈大赛最高奖;1994年至1997年在技巧性的套路上有了明显突破,增加了“侧身翻”、“悬空翻”、“腾身穿尾”等;1999年则创造出了多套令人惊奇的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悬背”、“磨盘转”、“绕身转”、“青龙绞柱”、“飞龙追珠”等高难度动作套路。至此,大龙的50多个动作套路丰富多彩,环环紧扣,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先后夺得中国秧歌节最佳表演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奖。
(三)龙舞音乐的不断丰富
铜梁龙舞传统的音乐伴奏主要采用川剧打击乐,后随舞蹈动作套路的丰富和发展,增加了唢呐吹奏。再后来为适应广场等大型演出需要,在保持传统吹打乐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交响乐成分,制作成电子音乐,使得铜梁龙舞的音乐更加雄浑、细腻和流畅,“土”、“洋”结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四)舞台艺术的不断融合
近年来,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铜梁的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铜梁龙舞民俗元素与舞台元素的融合,使得传统的龙舞节目艺术水平不断提升,《竹海惊龙》、《荷塘醒龙》、《龙凤呈祥》、《丰收稻草龙》等龙舞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优秀节目奖;先后打造了《龙乡放歌》和《中华第一龙舞》两台龙舞主题晚会,赋予了民俗舞蹈的生机与活力,让观众耳目一新。
30多年来,铜梁龙舞正是得益于道具、舞技、音乐和舞艺的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的艺术水准,历久而弥新。
综上所述,“铜梁龙舞艺术”坚持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弘扬,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值得其它传统艺术品牌借鉴。
作者简介
宗和云,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馆长,群文副研究员;重庆市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铜梁区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