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倾倒数代文人学士。但是,谁又能够想到,时隔八百多年之后,滹沱河畔出了个王若虚,对中国的历史经典,横挑鼻子竖挑眼,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没有哪个能逃过他的眼睛。忽然有一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映入他的眼帘,好为辩言的王若虚立刻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了《题渊明归去来图》七言绝句五首,向《归去来兮辞》叫板。
陶渊明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迫不及待要回归田园。偶尔有了机会,便挂印辞官,飘然而去。踏上归途的时候,他高兴得“载欣载奔”,扬举着胳膊号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开篇的这几句话,应该是最能体现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了。
陶渊明回归田园了,其高兴的心情不容怀疑。仅只《归去来兮辞》这篇短短的小文中,欣悦的语句就比比皆是。也许就是高兴得过了火,不经意中流露了心迹。陶渊明诗中冒出了这么两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个“忧”字,就隐露了陶渊明当时复杂的心境。王若虚洞见,有诗曰:“抛却微官百自由,应无一事挂心头。消忧更藉琴书力,借问先生有底忧?”
我们知道,王若虚和陶渊明一样,都做过几年县令。所不同的是,陶渊明是不情愿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躬耕田园;王若虚是因朝代的更迭而不仕,教授家乡子弟去了。两个人归隐的原因不同,又引出了王若虚的一番议论。
这几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真的就回来了,再也不和世俗的人们交往了。既然这个世道容不下我,抛弃了我,我对它还有什么希望,还说些好言好语,又有什么用呢?”王若虚可能就是这样理解的,他又抓住了这个“违”字,上升到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去批驳他。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把自己比作出岫的云和倦飞的鸟,说自己出仕,本不是真心,就像出岫的云那样,飘忽出来也是无意的。又像鸿鸟那样,累了就飞回家去,也是非常自然的。接着,陶渊明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 因此,王若虚对诗说:“孤云出岫暮鸿飞,去住悠然两不移”,恰如其分地转述了陶渊明的原意。但王若虚通过一个“违”字,观察到了陶渊明前后矛盾的思想。王若虚以“我自欲归归便了,何须更说世相遗?”问:“白云出岫、倦鸟回飞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你回归田园就回去吧,怎么又说,是这个世道、这个社会把你遗弃了呢?”
王若虚先是抓住了“忧”,这时又抓住了“违”,一层一层逐一解析。到了这里,王若虚觉得应该给他归纳一下了。王若虚觉得,陶渊明说来说去,归根结底,反映的仍然是对仕途的留恋心绪。故而,王若虚这样判断:“得时草木竞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一句“看君于世未忘情”,直白地表达了王若虚对陶渊明的判断。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估计和分析,我以为是对的。生在世上,要想不受社会的影响,根本不可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世人所崇敬,连和他“抬杠”的王若虚也承认这一点,称赞他“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载人” 。但当我们通过诗句与陶渊明的心灵对话时,就不难发现,陶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一面,没能实现“大济苍生”愿望的他,也留有些许遗憾。然而,陶渊明若隐若现地流露心迹,比起那些戴着面具活着的人因多了几分真实而令人赞赏。其实,不独陶渊明,任何人要想做到真正的放下都是不容易的。把人活真了才可贵。
责任编辑:魏晔玲
陶渊明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迫不及待要回归田园。偶尔有了机会,便挂印辞官,飘然而去。踏上归途的时候,他高兴得“载欣载奔”,扬举着胳膊号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开篇的这几句话,应该是最能体现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了。
陶渊明回归田园了,其高兴的心情不容怀疑。仅只《归去来兮辞》这篇短短的小文中,欣悦的语句就比比皆是。也许就是高兴得过了火,不经意中流露了心迹。陶渊明诗中冒出了这么两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个“忧”字,就隐露了陶渊明当时复杂的心境。王若虚洞见,有诗曰:“抛却微官百自由,应无一事挂心头。消忧更藉琴书力,借问先生有底忧?”
我们知道,王若虚和陶渊明一样,都做过几年县令。所不同的是,陶渊明是不情愿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躬耕田园;王若虚是因朝代的更迭而不仕,教授家乡子弟去了。两个人归隐的原因不同,又引出了王若虚的一番议论。
这几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真的就回来了,再也不和世俗的人们交往了。既然这个世道容不下我,抛弃了我,我对它还有什么希望,还说些好言好语,又有什么用呢?”王若虚可能就是这样理解的,他又抓住了这个“违”字,上升到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去批驳他。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把自己比作出岫的云和倦飞的鸟,说自己出仕,本不是真心,就像出岫的云那样,飘忽出来也是无意的。又像鸿鸟那样,累了就飞回家去,也是非常自然的。接着,陶渊明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 因此,王若虚对诗说:“孤云出岫暮鸿飞,去住悠然两不移”,恰如其分地转述了陶渊明的原意。但王若虚通过一个“违”字,观察到了陶渊明前后矛盾的思想。王若虚以“我自欲归归便了,何须更说世相遗?”问:“白云出岫、倦鸟回飞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你回归田园就回去吧,怎么又说,是这个世道、这个社会把你遗弃了呢?”
王若虚先是抓住了“忧”,这时又抓住了“违”,一层一层逐一解析。到了这里,王若虚觉得应该给他归纳一下了。王若虚觉得,陶渊明说来说去,归根结底,反映的仍然是对仕途的留恋心绪。故而,王若虚这样判断:“得时草木竞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一句“看君于世未忘情”,直白地表达了王若虚对陶渊明的判断。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估计和分析,我以为是对的。生在世上,要想不受社会的影响,根本不可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世人所崇敬,连和他“抬杠”的王若虚也承认这一点,称赞他“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载人” 。但当我们通过诗句与陶渊明的心灵对话时,就不难发现,陶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一面,没能实现“大济苍生”愿望的他,也留有些许遗憾。然而,陶渊明若隐若现地流露心迹,比起那些戴着面具活着的人因多了几分真实而令人赞赏。其实,不独陶渊明,任何人要想做到真正的放下都是不容易的。把人活真了才可贵。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