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美学对西方美学范畴“诗意地栖居”的批判、接受及转化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地栖居”对于中国新时期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中西美学之思想交流与对话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美学不断向生活化转向的进路。中国新时期美学诸流派对“诗意地栖居”的态度大体有三种形态:批判、接受、转化。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与朱立元的“存在实践论美学”以批评为主,认为“诗意地栖居”缺乏实践的维度;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与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则以接受为主,以“诗意地栖居”作为理论基础;刘悦笛的“生活美学”则把“诗意地栖居”转化为日常用语,使其被普遍使用;而这种态度之差异,既源于
其他文献
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温度、空速及添加水蒸汽对混合丁烯在SAPO-11分子筛催化剂上骨架异构化的影响。结合催化剂的NH3-TPD表征与Al2O3催化剂的评价结果,对催化剂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酸铜钙(CCHP),考察了CCHP催化剂在环已烷气相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类催化剂只表现出深度脱氢活性,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催化剂活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