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应重视批判性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与中国同行共同见证了欧美技术哲学进入中国的过程.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在观察由此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的西方技术哲学时,实际上对此持有某种难以名状的"怀疑的"态度——当然,将这一态度判释为"怀疑的"可能又未必确切.因为在想到"怀疑的"之前,我曾尝试用过"不满意的"或"不自在的",但总觉得这些词语都未必完全准确.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亦可说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反美"的情绪.总之,我找不到"确定的"正确表达,也许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癌、肺部感染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谱、类风湿因子(RF)的表现特点。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对照分析90例肺癌患者(均经
三代礼法秩序以尊王为核心确立了王者的双重代表身份,这种代表身份赋予了天子"通天"的特权.三代礼法秩序通过强化通天权而达到尊王的目的.一切个人与天相通都必须经过礼法秩序的中介,因而也必须与尊王关联起来.上述"治出于一"的秩序图景在春秋战国被"治出于二"的结构性变化所取代.仁的思想之出现为人体小宇宙直接与天相通,而不必经过礼法秩序的中介提供了可能性.圣人形象作为人伦的最高体现,构成了教统领域的最高代表,而且被视为世俗权力无法予夺的"天爵",从而开启了教统独立于治统的意义.与此相应,治统的王者不再是治教合一的主
“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在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背景下提出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倡议。其植根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国价值观,具有
中国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对现代科技的正面评价,似乎多于西方学者尤其是欧洲学者,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最近的新冠疫情应对中可获得某种直观感受.比如,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运用其"例外状态理论"对政府隔离措施展开批评,这在中国学界几乎无人赞同.再如此次疫情期间,美国民间反智主义的一面暴露无遗,相比而言,中国社会则给予专家更高的评价和信任.当代中国技术哲学亲近技术,与从业者学习美国的关系并不大,其原因应该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找.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如郭颖颐(D. W. Kwok)认为,2
期刊
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是《哲学的贫困》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马克思揭示出从生产力到生产、交换和消费形式,再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社会历史结构。在此基础上,他批判了蒲鲁东所构建的“与观念顺序相一致的历史”,再次明确了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剧作者”和“剧中人”的双重地位及作用,初步阐释了一切关系在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社会有机体思想。虽然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前提而存在,但在历史演进中的社会主体却是个人所隶属的阶级。为此,马克思详尽考察了阶级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作用,辨明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