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性绘画发展的进程中,象征性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美学领域中的特殊审美特征,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价值意义和深厚的思想基奠。而油画艺术中的象征则作为一种绘画语言,通过视觉可见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深层精神内涵,那么这样的形式便充斥着象征意味,这样的艺术作品也自然是具有象征性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象征性,论证解释油画艺术的象征性审美特征。
关键词:油画艺术;象征性;审美特征
绘画的象征性最初体现在原始洞窟壁画中,受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原始人将未知自然同神灵联系到一起,以单纯直接的方式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象征性地绘制出所谓心中之神的肖像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图示,以此表达内心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崇拜。欧洲发展到中世纪,进入一个黑暗压抑的阶段,宗教思想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此时的绘画承载着所有《圣经》里的内容,艺术家通过暗喻的方式来象征表达教义,神灵的地位高于一切,也就是说象征性表达在绘画发展演变初期受限于宗教而目的性单一。
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象征性呈现
绘画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画面形象已经从中世纪的呆板僵硬逐渐转变为空间透视,在这个崇尚人文精神、发扬科学理性的全新时期,绘画中的画面象征性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形象、色彩运用。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完美规范化的形象特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标准,造型追求超越客观存在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有序的人物位置安排,都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家们对绘画的最高级要求。艺术批评家阿尔伯特·奥里埃这样概括象征主义美学特征:“艺术品应该是观念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就是表达观念;艺术品同样是象征的,因为它要通过形式来表达这种观念。”人物形象是可见的形式传达内在的精神内涵,因而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更加趋近完美,在受到严谨程式的形象结构的约束下,色彩起到凸显画面效果的作用。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杰出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受形体影响后颜色的微妙变化,使人物更具真实性的同时再一次促使艺术向人性靠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证实当时绘画中象征性元素最具说服力的经典作品,仪态端庄、形体典雅的蒙娜丽莎,透露着艺术家对人体结构的完美掌控,而画中人充满神秘色彩的神情和意味深长的眼神,让观者浮想联翩的同时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由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主观因素融合在具体物象的描绘中,那么作品的象征性特征便隐含其中。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象征性是在写实绘画基础之上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画面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很微妙,绘画象征性在这一时间段的呈现方式是相对独特的。
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绘画象征性的转变
19世纪由法国兴起波及全欧洲的另一次艺术革命开始爆发,这是一个传统与革新相互斗争,而结果是一代代革新者以他们所开创的新风格占据上风的时代。这时绘画的象征性相比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掀起第一波浪潮开始,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正式形成,紧接着印象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形态正在萌发:绘画的现代性。马奈作为开拓者,他首次将绘画用二维平面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平面的表现形式正是表达画面象征意味的有效途径,对马奈之后的艺术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80年代中期,印象主义开始出现内部危机,艺术家们不想过分依赖自然追求视觉景象,而是强调绘画的明确主张和目的。因此,这种转变最终在波德莱尔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新潮:象征主义。象征主义将颜色、线条、圖形,视为具有直接表现性的形式因素,主张利用形式来直接表达内心世界,将感情和理念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在《象征造型哲学》中指出:“象征形式的渠道,使‘自我’和‘世界’、主观和客观达到一致,精神通过象征形式具体表现自身,所以形象获得完全内在的意义,成为精神创造力的纯粹表现。”这一观点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绘画理念,在高更的作品《布道后的幻想》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幅画被称为最具象征性的典型作品,充满原始、暗示的意味,对人物形体没有过分考究,甚至空间透视关系都不符合常理。高更用颜色划分画面区域,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人物轮廓线更加清晰,画面左侧区域的人物视线都集中在右上角,这层设计充满幻想,而右上角的天使搏斗场景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隐喻、暗示的形式安排下,画面的象征意味就更加强烈了。高更作为象征性绘画的典型艺术家,他将人的精神思想当成主题,致力于主观世界的享受,与之前提到的卡西尔象征造型哲学中的“世界”和“自我”相呼应,用精神表达来代替客观世界,形式为精神创作力的纯粹表现。
因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绘画象征性发展的鼎盛时期,就象征主义的正式兴起而言,这时期的作用应当是承前启后。如果说绘画的象征性在此时已经发挥极致,那么发展到现代便是升华。
三、象征性审美特征的
现实意义
纵观西方美术史,不论是原始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印象主义,还是后来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至如今的绘画,象征性始终存在,被艺术家们尝试运用于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语境之下,但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目的:表达作品意义。作品的象征意义维度饱含着深刻的美学品质,从超越性和含蓄性两个角度来说,首先超越性是指对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过渡的超越,是对客观“实在”的把握,同样也是精神思想的具体化。中国学者梁宗岱对象征的超越性给予了很恰当的解释:象征的美学特征即“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使人们只在梦中或出神底瞬间瞥见的遥遥宇宙变成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正如一个蓓蕾蓄着炫熳芳菲的春信,一片落叶预奏那弥天漫地的秋声一样”。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是可见的形式与不可见的情绪、观念、精神等一同作用构成的,这种广义上的概括理解象征,使得超越性成为象征最本质的审美品质。那么超越性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两种不同形态的相互转变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内心就已经存在这种象征性的情感,再次呈现在物质形态的画面上时,情感实则已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充满各种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物质到情感的变化过程存在象征意义的超越性,那意义的“含蓄性”可以是变化过程的修饰。卡莱尔曾把意义的含蓄性视为超越性的体现之一:“在象征中存在着隐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东西,说出的和未说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意义。”“真正的象征——多少是本能地和直接地——体现而且暗示着无限,这种无限是和有限混合在一起的,而且仿佛是可获得的。”所以,象征意义的表达本身就是间接、无限、含蓄的,是在有限物质基础上创造的无限精神,它可以展露个体心灵甚至灵魂的状态,也可以批判拷问社会阶级的现状等等,任何一种表达都是隐含在作品形式之下的内在语言。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控象征表达的内在规律,但可以有效利用,绘画的象征性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趋近精神文化层次,不是再以单纯的形式语言或表现手法存在,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意识。
当今社会,油画艺术中的象征性审美特征越来越多地成为艺术领域的普遍美学,艺术家更希望借助象征手法给予作品更多的意义,于是将画面转向平面形式,用最简单的画面处理方式透露复杂交织的思想情感。同样,象征性作品能够为观者带来无限的主观遐想,表现作品内涵的同时无形中构建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沟通桥梁。因此绘画的象征性不仅是艺术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更是精神世界的映射和美学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佟景韩,余丁,鹿镭.欧洲19世纪美术: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诗与真二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3]柳扬.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关键词:油画艺术;象征性;审美特征
绘画的象征性最初体现在原始洞窟壁画中,受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原始人将未知自然同神灵联系到一起,以单纯直接的方式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象征性地绘制出所谓心中之神的肖像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图示,以此表达内心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崇拜。欧洲发展到中世纪,进入一个黑暗压抑的阶段,宗教思想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此时的绘画承载着所有《圣经》里的内容,艺术家通过暗喻的方式来象征表达教义,神灵的地位高于一切,也就是说象征性表达在绘画发展演变初期受限于宗教而目的性单一。
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象征性呈现
绘画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画面形象已经从中世纪的呆板僵硬逐渐转变为空间透视,在这个崇尚人文精神、发扬科学理性的全新时期,绘画中的画面象征性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形象、色彩运用。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完美规范化的形象特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标准,造型追求超越客观存在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有序的人物位置安排,都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家们对绘画的最高级要求。艺术批评家阿尔伯特·奥里埃这样概括象征主义美学特征:“艺术品应该是观念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就是表达观念;艺术品同样是象征的,因为它要通过形式来表达这种观念。”人物形象是可见的形式传达内在的精神内涵,因而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更加趋近完美,在受到严谨程式的形象结构的约束下,色彩起到凸显画面效果的作用。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杰出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受形体影响后颜色的微妙变化,使人物更具真实性的同时再一次促使艺术向人性靠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证实当时绘画中象征性元素最具说服力的经典作品,仪态端庄、形体典雅的蒙娜丽莎,透露着艺术家对人体结构的完美掌控,而画中人充满神秘色彩的神情和意味深长的眼神,让观者浮想联翩的同时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由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主观因素融合在具体物象的描绘中,那么作品的象征性特征便隐含其中。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象征性是在写实绘画基础之上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画面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很微妙,绘画象征性在这一时间段的呈现方式是相对独特的。
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绘画象征性的转变
19世纪由法国兴起波及全欧洲的另一次艺术革命开始爆发,这是一个传统与革新相互斗争,而结果是一代代革新者以他们所开创的新风格占据上风的时代。这时绘画的象征性相比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掀起第一波浪潮开始,到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正式形成,紧接着印象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形态正在萌发:绘画的现代性。马奈作为开拓者,他首次将绘画用二维平面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平面的表现形式正是表达画面象征意味的有效途径,对马奈之后的艺术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80年代中期,印象主义开始出现内部危机,艺术家们不想过分依赖自然追求视觉景象,而是强调绘画的明确主张和目的。因此,这种转变最终在波德莱尔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新潮:象征主义。象征主义将颜色、线条、圖形,视为具有直接表现性的形式因素,主张利用形式来直接表达内心世界,将感情和理念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在《象征造型哲学》中指出:“象征形式的渠道,使‘自我’和‘世界’、主观和客观达到一致,精神通过象征形式具体表现自身,所以形象获得完全内在的意义,成为精神创造力的纯粹表现。”这一观点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绘画理念,在高更的作品《布道后的幻想》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幅画被称为最具象征性的典型作品,充满原始、暗示的意味,对人物形体没有过分考究,甚至空间透视关系都不符合常理。高更用颜色划分画面区域,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人物轮廓线更加清晰,画面左侧区域的人物视线都集中在右上角,这层设计充满幻想,而右上角的天使搏斗场景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隐喻、暗示的形式安排下,画面的象征意味就更加强烈了。高更作为象征性绘画的典型艺术家,他将人的精神思想当成主题,致力于主观世界的享受,与之前提到的卡西尔象征造型哲学中的“世界”和“自我”相呼应,用精神表达来代替客观世界,形式为精神创作力的纯粹表现。
因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绘画象征性发展的鼎盛时期,就象征主义的正式兴起而言,这时期的作用应当是承前启后。如果说绘画的象征性在此时已经发挥极致,那么发展到现代便是升华。
三、象征性审美特征的
现实意义
纵观西方美术史,不论是原始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印象主义,还是后来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至如今的绘画,象征性始终存在,被艺术家们尝试运用于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语境之下,但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目的:表达作品意义。作品的象征意义维度饱含着深刻的美学品质,从超越性和含蓄性两个角度来说,首先超越性是指对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过渡的超越,是对客观“实在”的把握,同样也是精神思想的具体化。中国学者梁宗岱对象征的超越性给予了很恰当的解释:象征的美学特征即“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使人们只在梦中或出神底瞬间瞥见的遥遥宇宙变成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正如一个蓓蕾蓄着炫熳芳菲的春信,一片落叶预奏那弥天漫地的秋声一样”。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是可见的形式与不可见的情绪、观念、精神等一同作用构成的,这种广义上的概括理解象征,使得超越性成为象征最本质的审美品质。那么超越性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两种不同形态的相互转变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内心就已经存在这种象征性的情感,再次呈现在物质形态的画面上时,情感实则已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充满各种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物质到情感的变化过程存在象征意义的超越性,那意义的“含蓄性”可以是变化过程的修饰。卡莱尔曾把意义的含蓄性视为超越性的体现之一:“在象征中存在着隐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东西,说出的和未说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意义。”“真正的象征——多少是本能地和直接地——体现而且暗示着无限,这种无限是和有限混合在一起的,而且仿佛是可获得的。”所以,象征意义的表达本身就是间接、无限、含蓄的,是在有限物质基础上创造的无限精神,它可以展露个体心灵甚至灵魂的状态,也可以批判拷问社会阶级的现状等等,任何一种表达都是隐含在作品形式之下的内在语言。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控象征表达的内在规律,但可以有效利用,绘画的象征性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趋近精神文化层次,不是再以单纯的形式语言或表现手法存在,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意识。
当今社会,油画艺术中的象征性审美特征越来越多地成为艺术领域的普遍美学,艺术家更希望借助象征手法给予作品更多的意义,于是将画面转向平面形式,用最简单的画面处理方式透露复杂交织的思想情感。同样,象征性作品能够为观者带来无限的主观遐想,表现作品内涵的同时无形中构建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沟通桥梁。因此绘画的象征性不仅是艺术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更是精神世界的映射和美学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佟景韩,余丁,鹿镭.欧洲19世纪美术: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梁宗岱.象征主义:诗与真·诗与真二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3]柳扬.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