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政策密切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公共政策的发展与提升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 公共政策 政策发展与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再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然而在较快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公共政策的时效性与匹配度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公共政策作为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一、公共政策在实施中亟待提升的部分
改善民生是当前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是评价一项公共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而能否使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一要看公共政策能否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有“幸福感”的生活,三要看公共政策是否为人民群众长久谋利。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各级、社会各方的政策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具体开展需要由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协助。严密的制度支持和机制保障是公共政策实现良好效果的必由条件,需要政府清晰划分工作职责、明确规范职权,以此履行公共职责,减少和杜绝因职责不明引发的缺位问题,更要加大力度避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现象。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在各方面充分结合理论,联系社会现状,打破各部门的条框及壁垒,真正形成联动机制。
公共政策需要融入更多民众意愿。一项公共政策,从提案拟定到试点运行,各环节都应获得民众的广泛参与。让公共政策同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确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在现实中,少数地方政府仅从官方角度推行政策,对公众参与存在恐惧心理。反观民众心理,缺乏参政议政,难以表达社情民意,进而导致积极性缺失。甚至极少数地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存在方案不透明、征求意见时效短走过场等问题,疏远了人民群众和政府的距离,剥夺了民众的知情和表达权。
公共政策需要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出台用于弥补市場经济的客观调节工具,需要积极主观能动性,当市场经济引起较大收入落差、贫富差距显著时,公共政策应优先考虑民生,合理应用公共资源并促进其发展,因地制宜地改善民生。否则公共政策的长期缺位必然影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公共政策需要兼顾公平效率与法制
公平高效的公共政策是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所指。以科学发展观高效制定并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利基础。公共政策的高效开展也是政府科学管理社会事业的集中体现,能将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并促进社会秩序健康发展。其次,公共政策需要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导向,以公平公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将高效的政策成果进行公平配给,以此保障和维护社会民生。
政府提出公共政策并进行规范和约束,期间需要法制的参与。法制能有效杜绝政府和群众行为的随意性,有效监督公共权力的使用,使公共政策处于法律监管之下。公共政策在实施开展中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保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更加认真严谨,让公共政策真正发挥社会作用。
三、公共政策需要加强民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加强民众的参与。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群众享有知情及监督权,完善、健全的监督体制让人民在行使权利时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此外,在发扬民主权利的同时仍应明确群众参政议政的身份,提高民主的可靠性和积极性。在广泛听取民情民意的要求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议政程序,使民众参与度和政策制定效率达到科学的有机平衡。完善反馈和公示制度,使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使公民具备民主意识和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
公共政策旨在为广大群众的公共生活提供服务,制定和颁布人民满意的政策需要广泛的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首先,要对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优化完善,严格制定信息公开项目,规范信息公开的常态化、专业化,拓宽民众知情权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使政府决策者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使公共政策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结合时代发展,将民主沟通渠道拓宽至互联网及新媒体,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决策信息交流的效率。
四、结语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来制定和调整政策,才能真正彰显公共政策的善治效力,让社会大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文明之光。
参考文献:
[1]杨 明,赵 凌,杨飞华,杨波.论公共性民生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公共政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
[2]王昭璇.民生政策制定中政府、公众、新媒体互动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作者简介:林子健(1998—)男,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王鹏程(1996—)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 公共政策 政策发展与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再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然而在较快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公共政策的时效性与匹配度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公共政策作为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一、公共政策在实施中亟待提升的部分
改善民生是当前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是评价一项公共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而能否使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一要看公共政策能否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有“幸福感”的生活,三要看公共政策是否为人民群众长久谋利。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各级、社会各方的政策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具体开展需要由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协助。严密的制度支持和机制保障是公共政策实现良好效果的必由条件,需要政府清晰划分工作职责、明确规范职权,以此履行公共职责,减少和杜绝因职责不明引发的缺位问题,更要加大力度避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现象。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在各方面充分结合理论,联系社会现状,打破各部门的条框及壁垒,真正形成联动机制。
公共政策需要融入更多民众意愿。一项公共政策,从提案拟定到试点运行,各环节都应获得民众的广泛参与。让公共政策同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确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在现实中,少数地方政府仅从官方角度推行政策,对公众参与存在恐惧心理。反观民众心理,缺乏参政议政,难以表达社情民意,进而导致积极性缺失。甚至极少数地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存在方案不透明、征求意见时效短走过场等问题,疏远了人民群众和政府的距离,剥夺了民众的知情和表达权。
公共政策需要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出台用于弥补市場经济的客观调节工具,需要积极主观能动性,当市场经济引起较大收入落差、贫富差距显著时,公共政策应优先考虑民生,合理应用公共资源并促进其发展,因地制宜地改善民生。否则公共政策的长期缺位必然影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公共政策需要兼顾公平效率与法制
公平高效的公共政策是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所指。以科学发展观高效制定并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利基础。公共政策的高效开展也是政府科学管理社会事业的集中体现,能将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并促进社会秩序健康发展。其次,公共政策需要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导向,以公平公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将高效的政策成果进行公平配给,以此保障和维护社会民生。
政府提出公共政策并进行规范和约束,期间需要法制的参与。法制能有效杜绝政府和群众行为的随意性,有效监督公共权力的使用,使公共政策处于法律监管之下。公共政策在实施开展中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保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更加认真严谨,让公共政策真正发挥社会作用。
三、公共政策需要加强民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加强民众的参与。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群众享有知情及监督权,完善、健全的监督体制让人民在行使权利时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此外,在发扬民主权利的同时仍应明确群众参政议政的身份,提高民主的可靠性和积极性。在广泛听取民情民意的要求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议政程序,使民众参与度和政策制定效率达到科学的有机平衡。完善反馈和公示制度,使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使公民具备民主意识和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
公共政策旨在为广大群众的公共生活提供服务,制定和颁布人民满意的政策需要广泛的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首先,要对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优化完善,严格制定信息公开项目,规范信息公开的常态化、专业化,拓宽民众知情权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息反馈制度,使政府决策者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使公共政策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结合时代发展,将民主沟通渠道拓宽至互联网及新媒体,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决策信息交流的效率。
四、结语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之心为己心,以他人之心为己心来制定和调整政策,才能真正彰显公共政策的善治效力,让社会大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文明之光。
参考文献:
[1]杨 明,赵 凌,杨飞华,杨波.论公共性民生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公共政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
[2]王昭璇.民生政策制定中政府、公众、新媒体互动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作者简介:林子健(1998—)男,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王鹏程(1996—)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