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大学校园正涌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浪潮。针对创新活动中暴露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缺失,作为创新型指导教师,如何针对问题,认真指导、积极参与并和学生有效互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指导教师 有效参与 大学生 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09-01
引语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本质是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把教师和大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一种基于课题和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与创新性实验,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师生的互动作用影响着整个创新项目的进展甚至结果。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处于不完备阶段,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1]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现状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形势喜人,成果相当可观。但也暴露出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失。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
在动员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时,发现多数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没有热情,表现出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动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下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2]
(三)创新活动不能持之以恒
大部分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使创新活动不能持续下去。
(四)对创新活动较少验证
大部分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创新结果后,很少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整理、完善和论证,只是简单地以完成任务的形式结束工作。
二、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环节。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要鼓励大学生主动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积极利用校内各种硬软件资源,如图书馆等,这些资源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的关键是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景,如果出现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进行探索的情景,对学生就具有强劲的吸引力,他们的探索热情就能够被激发。
(二)要善于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
要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尽可能得到表现和发挥,指导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保持他们应有的好奇心;要帮助他们在创新活动中注意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人在发散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理解创新活动中的多解、多变性。
(三)要积极与学生互动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戴维斯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在方式方法上互动,以便他们获得新信息,锻炼新的能力,重新组织并扩充已有知识”[3]。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推行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指导,做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向导。
(四)做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者和呵护者
做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者和呵护者,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是有效创新活动的前提,也是创新活动追求的结果。其次,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再次,必须能够进行创造性设计。
学生创新的潜能,往往会受到创新成果的不理想而被磨灭。在学生创新活动中,如果暂时还不能出成果,指导教师要及时给予辅导,发现他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优点和创意,及时给予鼓励。
三、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应按照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指导方案,在与学生的各种互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和合作精神,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在学生创新活动大潮以及创新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信息社会里,认真指导、积极参与,并和学生有效互动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2]房欲飞,周洪林.杨振宁教育思想浅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77-80.
[3]巴巴拉.G.戴维斯,严慧仙.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XI.
[关键词]指导教师 有效参与 大学生 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09-01
引语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本质是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把教师和大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一种基于课题和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与创新性实验,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师生的互动作用影响着整个创新项目的进展甚至结果。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处于不完备阶段,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1]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现状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形势喜人,成果相当可观。但也暴露出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失。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
在动员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时,发现多数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没有热情,表现出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动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下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2]
(三)创新活动不能持之以恒
大部分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使创新活动不能持续下去。
(四)对创新活动较少验证
大部分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创新结果后,很少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整理、完善和论证,只是简单地以完成任务的形式结束工作。
二、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环节。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要鼓励大学生主动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积极利用校内各种硬软件资源,如图书馆等,这些资源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的关键是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景,如果出现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进行探索的情景,对学生就具有强劲的吸引力,他们的探索热情就能够被激发。
(二)要善于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
要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尽可能得到表现和发挥,指导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保持他们应有的好奇心;要帮助他们在创新活动中注意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人在发散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理解创新活动中的多解、多变性。
(三)要积极与学生互动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戴维斯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在方式方法上互动,以便他们获得新信息,锻炼新的能力,重新组织并扩充已有知识”[3]。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推行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指导,做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向导。
(四)做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者和呵护者
做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者和呵护者,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是有效创新活动的前提,也是创新活动追求的结果。其次,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再次,必须能够进行创造性设计。
学生创新的潜能,往往会受到创新成果的不理想而被磨灭。在学生创新活动中,如果暂时还不能出成果,指导教师要及时给予辅导,发现他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优点和创意,及时给予鼓励。
三、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应按照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指导方案,在与学生的各种互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和合作精神,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在学生创新活动大潮以及创新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信息社会里,认真指导、积极参与,并和学生有效互动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2]房欲飞,周洪林.杨振宁教育思想浅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77-80.
[3]巴巴拉.G.戴维斯,严慧仙.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