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陪考
小学毕业,我跟父亲说我想考军校,父亲也没有反对。他问我想考什么,我说我想考空军。
还记得父亲带我去体检的时候,衣服脱掉,我就是一根竹竿。别人家的小男孩,个个都很强壮。没有想到视力检查查出我有近视,学校就不要了,我于是错失了进军校的机会。
台湾地区当时的教育真是竞争激烈,小学毕业之后,并不可以直接上中学,是要联考的。小学毕业后要考初中,初中毕业后要考高中,高中毕业后要考大学,全部都要由各级学校联合招生考试。我每级的联考父亲都有陪考。因为是炎夏,我们也叫陪考作“陪烤”。我出生年份的那一届,正好赶上台湾教育想要大力改革。小学考初中的那一年竟然还要加考体育。可是加考的体育又不算分,只是要试验一下,看看是否能够德智体群并重。我记得我们那时候课间去厕所,不能直接去。每个人从操场跑过去,看到单杠要上去拉两下,看到爬竿要去爬一下,然后再去上厕所。联考考体育的时候,要加考三样东西,爬竹竿、单杠还有跳绳。跳绳在第三下和第七下还要交叉。反正就是这样无聊,最后又不算分。
当年是我父亲陪我去考联考的,考场在松山中学。父亲陪我在操场上,大太阳下看我考这些东西。那个热,那个湿,那个汗水,让我无尽地感恩。我那一届还有一个不公平的地方,台北市“教育局”把台北市的初中分区,一分为二。一个叫忠区,一个叫礼区。你要报考其一就不能报考其二。原先四所学校的选择变成了一区两校。那一次的联招就刚好做了这么一堆实验,叫人应接不暇。更悲催的是,我下一届就变成国中了。所谓国民中学制度,就是免试上初中,而我就是台湾地区最后要考试上初中的那一届。虽然悲催,现在想起来也蛮好玩的。
初中开始,父亲每月都会发零用钱。我们家的小孩一直有存钱的习惯,打小起就用存钱筒。那是一种竹筒,在竹节上面割开一个口,就可以丢铜板进去。到年底的时候把它破开来,好过瘾,可以去买鞭炮。我上学途中会经过一个信用合作社,叫“十信”。当时十信信用合作社有这么一个活动,叫“一天存一块,一年给你四百块”,不坏的利息。我记得我每天都会过去存一块。这样存了两年,拿了两次四百块钱。父亲给我的观念是在用钱方面,自己打理自己的财务。我非常感谢他有这样开明的想法。
父亲在我小时候有教我包书,因为他最爱书了。我们小时候爱惜书本,怕翻坏了,所以每本都要包起来读,什么书一拿到手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包书。我们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月历,月历来了好高兴,赶快拿来包书。没有钱去买那么好的纸张,拿月历来包书是最好不过的。父亲还教过我缝书,我还缝过线装书。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要有点逻辑观念,你用线缝,怎么样可以不重复,从哪边下手,尽量少重复,很有趣的。
父亲爱书,爱看书,爱收藏书。不过父亲说“书不读的时候,只是世界上最贵的装饰,装饰墙壁而已”。而且书是很重的东西。自初中开始,每一次搬家我都有参与。背着一箱一箱的书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实在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现在很多人买了所谓的大部头的书,其实只是用来装饰了墙壁,没有在读。我每次看到买精装书的人就想,这种人一定不读书,谁会拿精装本的书来读啊,又不好拿,又不好折页,多不方便。所以你看到那些家里一大堆精装书的人,你就知道这应该是不读书的人。
有两副对联是挂在家中客厅多年的,一幅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另一幅是:“海纳百川,龙奋风云开宇宙;天容万物,鹏飞苍茫启东西”。自小就觉得这是父亲的志向,也熏陶了我的心胸,尤其其中还有自己的名字,更是倍感亲切。在父亲成立东西精华协会以后,这两副对联就拿去挂在协会的大厅了。这些家里的私人文物,目前竟然为人所占,尚待追索。惭愧,惭愧。
高中念的是夜间部,白天就在父亲的书架上找书,看书。这曾经数年单独的时刻,是心理上的历练,也是知性上的盛宴,就如同父亲的峨眉经验,我一个人单独而不孤独地过完三年的高中时期。
视天下人如子女
我念高三的时候来了一个学生叫古国治,辅仁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就是老古出版社名字的起源。古国治很年轻,可是大家都叫他老古。他念辅大的时候,很多女孩子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因为他留着一脸络腮胡,穿着一身中山装,一副民国才子的模样。女孩子就是喜欢这样气息的才子,老古炙手可热。后来老古到我家来,父亲就叫他整理藏书。这是父亲的图书整理得最精细的一次。他把书全部做了目录,每一本书后面还像图书馆一样贴了分类的标签。由于老古做这个工作,我们常见面,逐渐就比较熟了。我俩的关系也很好,像兄弟一般。我考大学时,父亲陪考,老古就为我父亲撑伞遮阳。
大学时期,父亲身边又有几位优秀的台大大学生来听课。不过当时自己每天上学出门得早,和他们很少有机会交谈。直到当兵时,因为是在南台湾的高雄地区,靠近台大的李慈雄家,曾经还去打扰过一次。慈雄后来也赴美,在加州斯丹佛大学念完博士学位,非常优秀。因为我父亲远赴美东,他也就改向美国东部发展。长期在父亲身边执弟子礼,是一位真正尊师如父的年轻人。后来慈雄成为我最敬重的萧伯伯的女婿,我们才有机会再见过几次面。
慈雄在1989下半年,听我父亲对中国的前途看法,在当时全世界撤离中国时,毅然举家自美返回中国发展。这一个魄力和远见是令我非常佩服的。那时中国的生活环境与其他地区差异甚大,慈雄不但夫妻回国,还将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女儿一起带回国,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定,不是一般唯利是图的举动,而是少有的报国尽瘁的行为。所以我一直视其为君子。后来他将所学报效中国的发展,也把自己的企业开拓成跨领域的集团公司,成就非凡。如今在上海浦东建立“恒南书院”,努力推广父亲的教化,实在是很了不起。
在我的观念里,因为父亲视天下人如子女,我真的也把父亲的学生们当做兄弟姐妹来看待,至少在台湾地区都是如此。别人有没有把我们这些子女,当成兄弟姐妹来看待,则是别人个人修养的问题。反正父亲说过,能依教奉行的,本来就不多。自小到大,父亲身边的学生们都换了好几代,以往在台湾地区的学生都跟我们这些子女相处得好,大概是传承的中华文化氛围较浓吧,对老师的家人也懂尊重。 当然父亲周围也有几位以师友相称的友人,既不是学生,又称父亲为南师的朋友。往往是因为做过几件事,又因为年长,受父亲尊重,也就倚老卖老起来。可是在做人做事上,礼不符合儒家所教,理也不明佛家所说,心里藏着私念,嘴里带着口业,实在不好相处。很多人听过父亲说他没有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说。明明是有众多的跟随者和更多的读者群,怎么会说是没有学生呢?我觉得父亲此说,其实是有三层意义的:
第一,父亲已经视天下人如子女,只有子女,哪有学生?一切以慈悲法喜,平等对待。在南师身边跟随过的,大家可以推敲一下,父亲对待大家,关心生活起居,身体健康,视同家人否?既然南师视天下人如子女,何来学生?
第二,父亲是大乘修行人,《金刚经》有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学生是众生,无众生相,也无学生相,自然是无学生了。所以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你是,就是;你不是,就不是。修行多年的,到底自己有没有在学在修的,自己知道。
第三,是因为他知道没有传承。虽然大家都尊称他国学大师,学习他讲的儒家的理念。可是许多人以为南师对子女家庭漠不关心,这岂是儒家所为,对南师就有错误的理解。每次我们子女在座,父亲一定介绍我们给其他人认识,这岂是漠不关心。儒家尊师,也尊重老师家属,许多人没有学到做到,还口头污蔑,儒教无传承可知。佛法固然以修持为重,但心法为上;理上未明,行上不果。常常是周边者迷,远行者灵。众人把方法当佛法,自得其乐。禅门讲求验证,可有一人向南师求证,通过南师验证否?我就不知道了。
善待侪辈
父亲有一位易经老师,我们都称他老人家胡公公。胡公公会卜卦,父亲叫他自己的学生也跟胡公公学,学得最好的就是朱文光。我和国熙弟出生的时候,胡公公都替我们算过八字也卜过卦。我还记得,父亲跟我讲过,胡公公算了我跟弟弟的八字,说“奇怪哦,中国是不是还要乱?”我父亲问说为什么,胡公公说“怎么现在生的孩子都杀气很重”。应该不是听了这话的影响,但是我自己的确从小就想当军人。
因为胡公公会卜卦,我好像是从小学到初中每一年,父亲都会叫我在过年的时候去找胡公公卜个年卦,也就是去算当年的运势。我们小时候也好高兴,总觉得要算命啦,就去找胡公公。小时候反正只是觉得好玩,每一年都要算命。虽然讲的都是一些抽象的、关于读书的叮嘱,但是玩玩卜卦也很有趣。胡公公拿出三个铜钱,交给我,要我撒到桌子上。他那个或许是湖南的口音,特别好玩,撒出铜钱,然后看正反,说着“一个卯、两个卯?”等等词句,我就跟着撒。撒完了六次,出个卦象了。他嘴里念念有词一番,就鼓励我一下,叫我好好念书之类的话。记录了卦象、卦辞,拿给我带回去。我们说谢谢胡公公,然后把红包给他。稍长以后回想起,才晓得这是父亲的用心啊。胡公公是他的老师,父亲只是叫我们孩子每一年去送一个红包给胡公公,也探望一下老人家,让他开心。我们小孩子有什么命好算的,都只是在读书罢了。这就是父亲对我的身教,父亲不要让胡公公觉得只是拿一个红包,好像是在照顾他老人家似的,而是以一种有尊严的做法,让他高兴。我领会父亲的用心,学到父亲的为人。
同样的,父亲还有一个老朋友鲁居士,也是我每年要去探望的。鲁居士的名字我小时候本来记得的,现在想不起来了。鲁居士跟我父亲一样,从我认识他开始,他就一年四季穿着长袍马褂,很传统的那种穿法。是个大光头,住在基隆。我小时候常常看到他。我读中学的时候,鲁伯伯应该是年纪很大了,不大出门了。我还记得有好几年,父亲都叫我去看他。我想鲁伯伯一定是在父亲艰苦的时候,有帮助过我们,父亲对他感恩,也一直关怀鲁居士到他过世为止。
萧政之先生和他的夫人,是我一生最感谢的长辈。他们对我们全家是非常的好,是我父亲朋友中让我印象最深、感恩最多的长辈。他的孩子跟我们是世交,年纪相仿,相处甚好。小时候萧伯伯在金门任事的时候,我们家就有机会吃到黄鱼,真正是东海的那种黄鱼,非常好吃。萧伯伯对我们家,不单是对父亲的尊重,他们对我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最好、最亲的。
父亲开办老古出版社,整理演讲录音成书。许多书都是刘雨虹女士帮忙整理成册的。刘雨虹女士与父亲为好友,虽然常听父亲讲课,但是不能说是学生。她很有才华,也管理过老古出版社,是父亲的教诲得以传播的大功臣,我们都以刘老师称呼之。刘老师不但为人幽默风趣,也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她子平八字的推断功力深厚,曾经在父亲那儿开过传授子平算命的课。
有一本叫《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的薄册子。我记得是父亲跟佛光山的星云法师相互往来的时候,星云法师请我父亲到佛光山去,说佛光山的许多大殿的柱子都还没有楹联,请我父亲帮忙写。所以佛光山很多的楹联都是我父亲写的。星云法师有一次来到台北,父亲带着我去见法师,还叫我跟星云法师叩过头。佛法僧嘛,我也赶紧拜见星云法师。
但是父亲本人,任何人向他叩头,他都会马上回拜,因为父亲是居士,不是和尚。有一次在上海,一个年轻的出家人,也是我父亲的铁粉,想见我父亲。这个年轻出家人知道我来了,希望透过我们的相识,要我带他去见父亲。我这个人没什么其他的功用,就是可以被人利用见见我父亲。利用利用,表示我还有用。我的功用就是门神,带着他们去看我父亲。我平常很少带人去,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见一下他们的偶像,对他们都有砥砺作用。基于普度众生之心,我后来就带得多了。这个年轻师父好高兴啊,看到我父亲,他马上说:“南老师,我是您的粉丝啊,真的,你对我……”然后马上跪下了,行大礼。结果我父亲也马上跪下来还礼,父亲是不受礼的。这是平等性,这是身教,父亲绝对是言行如一,怎么教就怎么做。父亲的接引手法绝对是平等的。所以他不受礼。
很多人会批评我父亲,说南老师三教九流的人都交往。其实这些人也不过是这三教九流中的其中一员,只是不知道他自己定位在哪一教,哪一流。父亲真的是以平等心待人,以无分别心待事。任何人到南老师前面来,想跟南老师讲话,都没有问题。一个有学问的人更是要谦和,因为一个农民都可以用他懂得的事理,耕种出粮食,来喂饱社会大众;而很多人往往做学问一辈子,却不一定能对其他人有什么贡献。不要把学问当做一种身份地位的差别划分,而是要把学问当做是可以影响和改变、帮助别人成功的助力。
小学毕业,我跟父亲说我想考军校,父亲也没有反对。他问我想考什么,我说我想考空军。
还记得父亲带我去体检的时候,衣服脱掉,我就是一根竹竿。别人家的小男孩,个个都很强壮。没有想到视力检查查出我有近视,学校就不要了,我于是错失了进军校的机会。
台湾地区当时的教育真是竞争激烈,小学毕业之后,并不可以直接上中学,是要联考的。小学毕业后要考初中,初中毕业后要考高中,高中毕业后要考大学,全部都要由各级学校联合招生考试。我每级的联考父亲都有陪考。因为是炎夏,我们也叫陪考作“陪烤”。我出生年份的那一届,正好赶上台湾教育想要大力改革。小学考初中的那一年竟然还要加考体育。可是加考的体育又不算分,只是要试验一下,看看是否能够德智体群并重。我记得我们那时候课间去厕所,不能直接去。每个人从操场跑过去,看到单杠要上去拉两下,看到爬竿要去爬一下,然后再去上厕所。联考考体育的时候,要加考三样东西,爬竹竿、单杠还有跳绳。跳绳在第三下和第七下还要交叉。反正就是这样无聊,最后又不算分。
当年是我父亲陪我去考联考的,考场在松山中学。父亲陪我在操场上,大太阳下看我考这些东西。那个热,那个湿,那个汗水,让我无尽地感恩。我那一届还有一个不公平的地方,台北市“教育局”把台北市的初中分区,一分为二。一个叫忠区,一个叫礼区。你要报考其一就不能报考其二。原先四所学校的选择变成了一区两校。那一次的联招就刚好做了这么一堆实验,叫人应接不暇。更悲催的是,我下一届就变成国中了。所谓国民中学制度,就是免试上初中,而我就是台湾地区最后要考试上初中的那一届。虽然悲催,现在想起来也蛮好玩的。
初中开始,父亲每月都会发零用钱。我们家的小孩一直有存钱的习惯,打小起就用存钱筒。那是一种竹筒,在竹节上面割开一个口,就可以丢铜板进去。到年底的时候把它破开来,好过瘾,可以去买鞭炮。我上学途中会经过一个信用合作社,叫“十信”。当时十信信用合作社有这么一个活动,叫“一天存一块,一年给你四百块”,不坏的利息。我记得我每天都会过去存一块。这样存了两年,拿了两次四百块钱。父亲给我的观念是在用钱方面,自己打理自己的财务。我非常感谢他有这样开明的想法。
父亲在我小时候有教我包书,因为他最爱书了。我们小时候爱惜书本,怕翻坏了,所以每本都要包起来读,什么书一拿到手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包书。我们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月历,月历来了好高兴,赶快拿来包书。没有钱去买那么好的纸张,拿月历来包书是最好不过的。父亲还教过我缝书,我还缝过线装书。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要有点逻辑观念,你用线缝,怎么样可以不重复,从哪边下手,尽量少重复,很有趣的。
父亲爱书,爱看书,爱收藏书。不过父亲说“书不读的时候,只是世界上最贵的装饰,装饰墙壁而已”。而且书是很重的东西。自初中开始,每一次搬家我都有参与。背着一箱一箱的书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实在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现在很多人买了所谓的大部头的书,其实只是用来装饰了墙壁,没有在读。我每次看到买精装书的人就想,这种人一定不读书,谁会拿精装本的书来读啊,又不好拿,又不好折页,多不方便。所以你看到那些家里一大堆精装书的人,你就知道这应该是不读书的人。
有两副对联是挂在家中客厅多年的,一幅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另一幅是:“海纳百川,龙奋风云开宇宙;天容万物,鹏飞苍茫启东西”。自小就觉得这是父亲的志向,也熏陶了我的心胸,尤其其中还有自己的名字,更是倍感亲切。在父亲成立东西精华协会以后,这两副对联就拿去挂在协会的大厅了。这些家里的私人文物,目前竟然为人所占,尚待追索。惭愧,惭愧。
高中念的是夜间部,白天就在父亲的书架上找书,看书。这曾经数年单独的时刻,是心理上的历练,也是知性上的盛宴,就如同父亲的峨眉经验,我一个人单独而不孤独地过完三年的高中时期。
视天下人如子女
我念高三的时候来了一个学生叫古国治,辅仁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就是老古出版社名字的起源。古国治很年轻,可是大家都叫他老古。他念辅大的时候,很多女孩子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因为他留着一脸络腮胡,穿着一身中山装,一副民国才子的模样。女孩子就是喜欢这样气息的才子,老古炙手可热。后来老古到我家来,父亲就叫他整理藏书。这是父亲的图书整理得最精细的一次。他把书全部做了目录,每一本书后面还像图书馆一样贴了分类的标签。由于老古做这个工作,我们常见面,逐渐就比较熟了。我俩的关系也很好,像兄弟一般。我考大学时,父亲陪考,老古就为我父亲撑伞遮阳。
大学时期,父亲身边又有几位优秀的台大大学生来听课。不过当时自己每天上学出门得早,和他们很少有机会交谈。直到当兵时,因为是在南台湾的高雄地区,靠近台大的李慈雄家,曾经还去打扰过一次。慈雄后来也赴美,在加州斯丹佛大学念完博士学位,非常优秀。因为我父亲远赴美东,他也就改向美国东部发展。长期在父亲身边执弟子礼,是一位真正尊师如父的年轻人。后来慈雄成为我最敬重的萧伯伯的女婿,我们才有机会再见过几次面。
慈雄在1989下半年,听我父亲对中国的前途看法,在当时全世界撤离中国时,毅然举家自美返回中国发展。这一个魄力和远见是令我非常佩服的。那时中国的生活环境与其他地区差异甚大,慈雄不但夫妻回国,还将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女儿一起带回国,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定,不是一般唯利是图的举动,而是少有的报国尽瘁的行为。所以我一直视其为君子。后来他将所学报效中国的发展,也把自己的企业开拓成跨领域的集团公司,成就非凡。如今在上海浦东建立“恒南书院”,努力推广父亲的教化,实在是很了不起。
在我的观念里,因为父亲视天下人如子女,我真的也把父亲的学生们当做兄弟姐妹来看待,至少在台湾地区都是如此。别人有没有把我们这些子女,当成兄弟姐妹来看待,则是别人个人修养的问题。反正父亲说过,能依教奉行的,本来就不多。自小到大,父亲身边的学生们都换了好几代,以往在台湾地区的学生都跟我们这些子女相处得好,大概是传承的中华文化氛围较浓吧,对老师的家人也懂尊重。 当然父亲周围也有几位以师友相称的友人,既不是学生,又称父亲为南师的朋友。往往是因为做过几件事,又因为年长,受父亲尊重,也就倚老卖老起来。可是在做人做事上,礼不符合儒家所教,理也不明佛家所说,心里藏着私念,嘴里带着口业,实在不好相处。很多人听过父亲说他没有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说。明明是有众多的跟随者和更多的读者群,怎么会说是没有学生呢?我觉得父亲此说,其实是有三层意义的:
第一,父亲已经视天下人如子女,只有子女,哪有学生?一切以慈悲法喜,平等对待。在南师身边跟随过的,大家可以推敲一下,父亲对待大家,关心生活起居,身体健康,视同家人否?既然南师视天下人如子女,何来学生?
第二,父亲是大乘修行人,《金刚经》有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学生是众生,无众生相,也无学生相,自然是无学生了。所以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你是,就是;你不是,就不是。修行多年的,到底自己有没有在学在修的,自己知道。
第三,是因为他知道没有传承。虽然大家都尊称他国学大师,学习他讲的儒家的理念。可是许多人以为南师对子女家庭漠不关心,这岂是儒家所为,对南师就有错误的理解。每次我们子女在座,父亲一定介绍我们给其他人认识,这岂是漠不关心。儒家尊师,也尊重老师家属,许多人没有学到做到,还口头污蔑,儒教无传承可知。佛法固然以修持为重,但心法为上;理上未明,行上不果。常常是周边者迷,远行者灵。众人把方法当佛法,自得其乐。禅门讲求验证,可有一人向南师求证,通过南师验证否?我就不知道了。
善待侪辈
父亲有一位易经老师,我们都称他老人家胡公公。胡公公会卜卦,父亲叫他自己的学生也跟胡公公学,学得最好的就是朱文光。我和国熙弟出生的时候,胡公公都替我们算过八字也卜过卦。我还记得,父亲跟我讲过,胡公公算了我跟弟弟的八字,说“奇怪哦,中国是不是还要乱?”我父亲问说为什么,胡公公说“怎么现在生的孩子都杀气很重”。应该不是听了这话的影响,但是我自己的确从小就想当军人。
因为胡公公会卜卦,我好像是从小学到初中每一年,父亲都会叫我在过年的时候去找胡公公卜个年卦,也就是去算当年的运势。我们小时候也好高兴,总觉得要算命啦,就去找胡公公。小时候反正只是觉得好玩,每一年都要算命。虽然讲的都是一些抽象的、关于读书的叮嘱,但是玩玩卜卦也很有趣。胡公公拿出三个铜钱,交给我,要我撒到桌子上。他那个或许是湖南的口音,特别好玩,撒出铜钱,然后看正反,说着“一个卯、两个卯?”等等词句,我就跟着撒。撒完了六次,出个卦象了。他嘴里念念有词一番,就鼓励我一下,叫我好好念书之类的话。记录了卦象、卦辞,拿给我带回去。我们说谢谢胡公公,然后把红包给他。稍长以后回想起,才晓得这是父亲的用心啊。胡公公是他的老师,父亲只是叫我们孩子每一年去送一个红包给胡公公,也探望一下老人家,让他开心。我们小孩子有什么命好算的,都只是在读书罢了。这就是父亲对我的身教,父亲不要让胡公公觉得只是拿一个红包,好像是在照顾他老人家似的,而是以一种有尊严的做法,让他高兴。我领会父亲的用心,学到父亲的为人。
同样的,父亲还有一个老朋友鲁居士,也是我每年要去探望的。鲁居士的名字我小时候本来记得的,现在想不起来了。鲁居士跟我父亲一样,从我认识他开始,他就一年四季穿着长袍马褂,很传统的那种穿法。是个大光头,住在基隆。我小时候常常看到他。我读中学的时候,鲁伯伯应该是年纪很大了,不大出门了。我还记得有好几年,父亲都叫我去看他。我想鲁伯伯一定是在父亲艰苦的时候,有帮助过我们,父亲对他感恩,也一直关怀鲁居士到他过世为止。
萧政之先生和他的夫人,是我一生最感谢的长辈。他们对我们全家是非常的好,是我父亲朋友中让我印象最深、感恩最多的长辈。他的孩子跟我们是世交,年纪相仿,相处甚好。小时候萧伯伯在金门任事的时候,我们家就有机会吃到黄鱼,真正是东海的那种黄鱼,非常好吃。萧伯伯对我们家,不单是对父亲的尊重,他们对我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最好、最亲的。
父亲开办老古出版社,整理演讲录音成书。许多书都是刘雨虹女士帮忙整理成册的。刘雨虹女士与父亲为好友,虽然常听父亲讲课,但是不能说是学生。她很有才华,也管理过老古出版社,是父亲的教诲得以传播的大功臣,我们都以刘老师称呼之。刘老师不但为人幽默风趣,也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她子平八字的推断功力深厚,曾经在父亲那儿开过传授子平算命的课。
有一本叫《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的薄册子。我记得是父亲跟佛光山的星云法师相互往来的时候,星云法师请我父亲到佛光山去,说佛光山的许多大殿的柱子都还没有楹联,请我父亲帮忙写。所以佛光山很多的楹联都是我父亲写的。星云法师有一次来到台北,父亲带着我去见法师,还叫我跟星云法师叩过头。佛法僧嘛,我也赶紧拜见星云法师。
但是父亲本人,任何人向他叩头,他都会马上回拜,因为父亲是居士,不是和尚。有一次在上海,一个年轻的出家人,也是我父亲的铁粉,想见我父亲。这个年轻出家人知道我来了,希望透过我们的相识,要我带他去见父亲。我这个人没什么其他的功用,就是可以被人利用见见我父亲。利用利用,表示我还有用。我的功用就是门神,带着他们去看我父亲。我平常很少带人去,不过我也知道,很多人见一下他们的偶像,对他们都有砥砺作用。基于普度众生之心,我后来就带得多了。这个年轻师父好高兴啊,看到我父亲,他马上说:“南老师,我是您的粉丝啊,真的,你对我……”然后马上跪下了,行大礼。结果我父亲也马上跪下来还礼,父亲是不受礼的。这是平等性,这是身教,父亲绝对是言行如一,怎么教就怎么做。父亲的接引手法绝对是平等的。所以他不受礼。
很多人会批评我父亲,说南老师三教九流的人都交往。其实这些人也不过是这三教九流中的其中一员,只是不知道他自己定位在哪一教,哪一流。父亲真的是以平等心待人,以无分别心待事。任何人到南老师前面来,想跟南老师讲话,都没有问题。一个有学问的人更是要谦和,因为一个农民都可以用他懂得的事理,耕种出粮食,来喂饱社会大众;而很多人往往做学问一辈子,却不一定能对其他人有什么贡献。不要把学问当做一种身份地位的差别划分,而是要把学问当做是可以影响和改变、帮助别人成功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