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政策和数据上看,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然而产业的发展到底是否取得有效的成果,最终还是要看其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否过硬。
任何国家经济建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注重文化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年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及媒体上。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手段的促进。
给力的文化产业政策
2011年10月25日,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表示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扶持政策,一时间引起众多媒体和企业的关注。
其实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根据文化部提供的调查数据,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2个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3个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
2011年11月,税务总局表示税务部门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利好政策引发巨额资金流向文化产业
政策的影响是惊人的,政府一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巨额资金纷纷流向文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基金募资规模空前盛大和文化企业融资规模扩大。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平均单笔基金规模达25.43亿元。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并计划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领域。
国家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大举措,激发了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中国文化产业企业融资规模在2007年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在连续3年下跌后首次出现大幅反弹,2011年至今融资规模达76.21亿元,较2010年全年上涨幅度达500%;平均单笔融资规模较2010年增加28.46亿元。
2007年至今已有30多个文化产业企业上市。2011年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仅有一家光线传媒在国内A股上市,其余6家均赴海外上市融资。
文化产业园的真相
有了政策的强大支持,有了巨额资金的流入,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都憋着劲要大干一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设立。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逐渐在各个地方流行起来,成为各级政府和一些企业热衷的时髦项目。然而这些项目极容易“变味”,从而沦为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贴政绩金”“卖地产钱”的渠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甚至在区县、乡镇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产业集聚的不到5%。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虽然国家承认的只有1300个,但实际上估计13000个都不止。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至少上百个。除此之外,在各区县、乡镇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如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的直辖区,竟然也在规划“十二五”期间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园、影视创意制作产业园、动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园这三大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但是其经营却并不乐观。很多文化产业园盈利能力不足,甚至发生亏损现象,可即使如此,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屡建不止,为什么呢?其奥秘就在于企业借文化之名圈地牟利。“文化产业项目我全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我还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让我赚够。”一位投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文化产品精品少质量不尽如人意
据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2008年,一些省市如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认真审视一下各种国产的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在国际上打不开局面,动漫就更别说了,跟日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我国动漫产业年产量达22万分钟,但只占到世界总产值的0.68%;而日本却以年产10万分钟的产量,占到世界动漫总产值的68%。美国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2》相当于我国3万分钟的动漫作品带来的产值。所以文化产品的数量很多不能说明文化产业就发展得令人满意。
其他的文艺作品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小说产量再多,也不能说明文学繁荣吧?至于国内的茅盾文学奖,越来越成为业内人士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游戏,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文化产品为什么没有竞争力呢?前几天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
中国各种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其质量不高、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不管是电影电视歌舞还是动漫小说游戏,其模仿国外同类产品的痕迹都很明显。而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案例。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了产业,就有文化吗?
通过产业的方法来发展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很正常的方法,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没有经济因素的介入,想要把文化发展起来确实是不可能的。然而有了产业,就一定有文化吗?过度的产业化是否会对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呢?久为人所诟病的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因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公益性事业,在产业之外,必须有其他的方法和考量。
文化不仅仅是产业的事,当文化成为产业,文化的发展极容易偏离主线,过于注重外在的规模、产值等,从而忽略文化的内容建设,这样的教训,我们曾有过很多。
任何国家经济建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注重文化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年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及媒体上。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手段的促进。
给力的文化产业政策
2011年10月25日,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表示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扶持政策,一时间引起众多媒体和企业的关注。
其实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根据文化部提供的调查数据,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2个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3个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
2011年11月,税务总局表示税务部门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利好政策引发巨额资金流向文化产业
政策的影响是惊人的,政府一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巨额资金纷纷流向文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基金募资规模空前盛大和文化企业融资规模扩大。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平均单笔基金规模达25.43亿元。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并计划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领域。
国家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大举措,激发了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中国文化产业企业融资规模在2007年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在连续3年下跌后首次出现大幅反弹,2011年至今融资规模达76.21亿元,较2010年全年上涨幅度达500%;平均单笔融资规模较2010年增加28.46亿元。
2007年至今已有30多个文化产业企业上市。2011年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仅有一家光线传媒在国内A股上市,其余6家均赴海外上市融资。
文化产业园的真相
有了政策的强大支持,有了巨额资金的流入,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都憋着劲要大干一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设立。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逐渐在各个地方流行起来,成为各级政府和一些企业热衷的时髦项目。然而这些项目极容易“变味”,从而沦为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贴政绩金”“卖地产钱”的渠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甚至在区县、乡镇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产业集聚的不到5%。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虽然国家承认的只有1300个,但实际上估计13000个都不止。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至少上百个。除此之外,在各区县、乡镇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如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的直辖区,竟然也在规划“十二五”期间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园、影视创意制作产业园、动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园这三大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但是其经营却并不乐观。很多文化产业园盈利能力不足,甚至发生亏损现象,可即使如此,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屡建不止,为什么呢?其奥秘就在于企业借文化之名圈地牟利。“文化产业项目我全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我还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让我赚够。”一位投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文化产品精品少质量不尽如人意
据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2008年,一些省市如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认真审视一下各种国产的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在国际上打不开局面,动漫就更别说了,跟日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我国动漫产业年产量达22万分钟,但只占到世界总产值的0.68%;而日本却以年产10万分钟的产量,占到世界动漫总产值的68%。美国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2》相当于我国3万分钟的动漫作品带来的产值。所以文化产品的数量很多不能说明文化产业就发展得令人满意。
其他的文艺作品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小说产量再多,也不能说明文学繁荣吧?至于国内的茅盾文学奖,越来越成为业内人士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游戏,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文化产品为什么没有竞争力呢?前几天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
中国各种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其质量不高、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不管是电影电视歌舞还是动漫小说游戏,其模仿国外同类产品的痕迹都很明显。而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案例。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了产业,就有文化吗?
通过产业的方法来发展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很正常的方法,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没有经济因素的介入,想要把文化发展起来确实是不可能的。然而有了产业,就一定有文化吗?过度的产业化是否会对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呢?久为人所诟病的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因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公益性事业,在产业之外,必须有其他的方法和考量。
文化不仅仅是产业的事,当文化成为产业,文化的发展极容易偏离主线,过于注重外在的规模、产值等,从而忽略文化的内容建设,这样的教训,我们曾有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