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感是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 因此,把“语感训练”作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点,既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也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准确把握。如何让学生将语言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揣摩咀嚼,内化语感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揣摩咀嚼的重要性。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熟悉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鼓励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出色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案例】:如《燕子》一课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理解“赶”字时,教师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从南方飞来的,但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赶来”呢?把“赶”字换成“飞”字,可以吗?哪个表达效果好?同学们可以试着放在句子中读一读。
(生在形象的比较之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用“飞”不如用“赶”好,“赶”告诉我们燕子来的急。
生:从“赶”字可以看出燕子很高兴来北方参加盛会。
由于引发了学生对“赶”这个词的语感,小燕子从南方出发时的兴致勃勃、赶路时的匆匆忙忙、赶到时的兴高采烈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二、激活体验,引发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进入“剧情”,引发语感
读文学作品,应该入其境,如见其人,这就要充分发挥想象作用来创设情境,挖掘、增设角色,把学生引入“剧情”,让学生的心跟文中角色一起跳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引发学生的语感。
【案例】:《揠苗助长》
师:小朋友们,我就是拔苗人,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多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懂呢?
生2: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
生3:老伯伯,庄稼生长靠自己,怎么能把他往高里拔呢?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会怎么想呢?
生1: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生2:我真是太傻了,庄稼生长得慢慢来,我怎能焦急呢?結果花了力气,做了坏事,让人笑话。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要让学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四、巧用媒体,提高语感
多媒体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它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情真意切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听、视等各个器官参与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案例】: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和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
老师(缓缓地叙说):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在这里聚会的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映像呢?
生:这儿的蝴蝶真漂亮!
生:台湾的蝴蝶谷太美了……”
生:(迫不及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只蝴蝶在一起翩翩起舞的情景,真是太奇特了,我真希望能亲眼看看!
师: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
生争先恐后地朗读。
孩子的情绪是最易感染的,在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高兴劲儿凝聚在课堂上空,当感情酝酿的时机到了,老师一句“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的还自己配上动作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盈着高昂的情趣。海德尔格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隐隐约约而又冥冥之中的语感,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去教学。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是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方法的选用。
一、揣摩咀嚼,内化语感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揣摩咀嚼的重要性。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熟悉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鼓励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出色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案例】:如《燕子》一课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理解“赶”字时,教师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从南方飞来的,但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赶来”呢?把“赶”字换成“飞”字,可以吗?哪个表达效果好?同学们可以试着放在句子中读一读。
(生在形象的比较之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用“飞”不如用“赶”好,“赶”告诉我们燕子来的急。
生:从“赶”字可以看出燕子很高兴来北方参加盛会。
由于引发了学生对“赶”这个词的语感,小燕子从南方出发时的兴致勃勃、赶路时的匆匆忙忙、赶到时的兴高采烈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二、激活体验,引发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进入“剧情”,引发语感
读文学作品,应该入其境,如见其人,这就要充分发挥想象作用来创设情境,挖掘、增设角色,把学生引入“剧情”,让学生的心跟文中角色一起跳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引发学生的语感。
【案例】:《揠苗助长》
师:小朋友们,我就是拔苗人,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多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懂呢?
生2: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
生3:老伯伯,庄稼生长靠自己,怎么能把他往高里拔呢?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会怎么想呢?
生1: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生2:我真是太傻了,庄稼生长得慢慢来,我怎能焦急呢?結果花了力气,做了坏事,让人笑话。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要让学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四、巧用媒体,提高语感
多媒体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它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情真意切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听、视等各个器官参与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案例】: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和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
老师(缓缓地叙说):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在这里聚会的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映像呢?
生:这儿的蝴蝶真漂亮!
生:台湾的蝴蝶谷太美了……”
生:(迫不及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只蝴蝶在一起翩翩起舞的情景,真是太奇特了,我真希望能亲眼看看!
师: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
生争先恐后地朗读。
孩子的情绪是最易感染的,在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高兴劲儿凝聚在课堂上空,当感情酝酿的时机到了,老师一句“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的还自己配上动作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盈着高昂的情趣。海德尔格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隐隐约约而又冥冥之中的语感,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去教学。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是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方法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