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年前,他是一名大学教师,追求知识的愿望驱动他飞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十六年后的2006年,带着海外多年累积的无形财富,他毅然回国,在知天命之年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开始构建中国的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仅2009年,他就帮助国内30多个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完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调研”并连续两年出版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他的工作被教育专家和高校校长定义为:“填补了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空白”。
他,就是经济学家、麦可思公司的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创始人——王伯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约访王伯庆博士之前,记者就已得知,腾讯网已将2009年“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专家的荣誉授予了他,与他一同获此奖项的是两位长期活跃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除此之外,王伯庆令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其新浪博客数以百万次的访问量以及全国性高端会议上慷慨激昂的演讲。
与王博士约定的采访地点是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麦可思咨询公司。公司办公地点并不大,170多平米的房间里错落安放着数十台电脑,从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招募而来的80后精英们正紧张地做着数据分析。负责媒体接待的罗小姐将记者带进了与普通办公区仅一层玻璃墙之隔的地方,这个房间的办公桌稍大,质地与普通办公区的一样,桌上堆满了报告和书籍,白色的墙壁没有多少修饰,唯一醒目的是一张2007年哈佛大学全体毕业生的合影。记者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王伯庆的办公室。那么无疑,在那张照片众多的年轻面孔里,一定有王伯庆哈佛毕业的高才生女儿。
由于办公室只有一把椅子,王伯庆笑言不足以“平等对话”,我们就选择在会议室开始了“圆桌会谈”……
留美十六年
“我决心重新集合在共和国的旗帜下”
从1990年到2006年,王伯庆在美国生活了十六年,先后获得数理统计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回国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华盛顿州的资深主任研究员了。
一个拥有海外知识背景的人为什么突然关注起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呢?王伯庆告诉记者,留美十六年,他一直从事的是与教育与就业相关的研究,而回国创业的念头萌发于2003年。
2003年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由世界银行牵头、早在1986年就启动的一项关于职业与能力的研究成果终于在2003年完成试用和调查了。这项研究把人的能力分成35个基本能力,32项核心知识,把职业分成1116个种类,每个职业都有主要任务、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职业风格、职业兴趣等12项重要性排序的量化指标。而这个系统就是稍后为世界包括中国许多学者认可的O*NET系统(OccupationNetwork)。这个系统对美国高等教育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可行的科学的方式。
第二件事是,O*NET系统一经面世,美国的咨询公司便开始对美国大学提供就业跟踪研究服务。他们调查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能力和知识对工作的满足程度。大学通过这个调查结果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在利用O*NET系统进行试调查的2003年,美国就有20多所大学参与了进去。而现在,利用O*NET系统进行就业跟踪评估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年度调查的惯例。
第三件事发生在中国。这一年,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点。
这三件事情发生后,有着劳动经济学专业背景的王伯庆立刻预感到:就业研究将要进入一个革命性的时代!王伯庆坐不住了,他决心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来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将调查结果反馈给高校,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同时以严谨的数据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决策提供依据。
王伯庆是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振兴中华,人人有责”的国家民族情怀已经深深地植入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每一步生命历程,所以,当谈到回国的动因时,他很自然并且异常激动地说:“留美十六年,我决定重新集合在共和国的旗帜下!”
三年寂寞无人知
“我对天亮又爱又怕”
2006年元旦,王伯庆回国了。创业对于此前单纯做数据研究的学院派人士王伯庆来说并非易事,漫漫征途上,无数困难在前方埋伏。用王伯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抱着一个“用数据和测量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单纯理想,就踏上了创业这条荆棘之路。
从筹备公司开始,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王伯庆。此时的他,虽已是西南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可以申请全国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但这两个基金加起来最多也只18万,而要做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需要近千万元的投入。就在此时,西南财经大学的党委书记封希德帮助了他,在封希德的强力推荐下,西财置业为王伯庆投入了一笔钱,借助这笔资金,2006年10月,麦可思公司成立了。
王伯庆在其个人博客里戏称麦可思公司的起步为“一、二、三,开步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麦可思是从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电脑起步的。回想创业三年走过的路,王伯庆激情飞扬的眼中突然湿润了:那个时候,他对天亮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可以全情拥抱和享受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怕的是天亮就要面对现实,要给职工发工资。由于此前麦可思做的调查全部都是公益性质的,王伯庆为麦可思倒贴了两年多的钱。自己的储蓄垫完了,就借朋友的钱,尽管欠了好几百万,可常常还是职工当月的薪资没着落。他还怕天亮打开E-mail,又有职工辞职了。甚至曾经有一个IT团队集体出走。对于这样一些事,王伯庆说他都能理解:“要求年轻人把青春押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事业上,是苛求了。”但仍然有很多心怀理想的有志青年加入了进来:他们中有放弃已考上的公务员职位的,有从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毕业,放弃了众多高薪邀请,甚至连一生中最重要的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就拎着行李走进公司大门的,也有北大、中科大、北理工、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毕业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
谈到困难时期的坚持,王伯庆说了一句话:“大的事业没有投机可言,执着和寂寞才是唯一的法宝。”
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高校把我们当医生”
王伯庆用执着和寂寞度过了2006至2008年的艰难。2008年岁末,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下,大学生失业状况更加明显,国家开始加大力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报告也一下子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一向生活在数据世界,不擅长也没有精力研究公关的王伯庆感觉到了明显的变化:媒体来采访的多了,政府主管部门、学术机构积极地开始跟麦可思合作了。
而此前,麦可思人已经默默无闻地进行了两年的公益性调查:从2007年起,麦可思引进美国O*NET系统,以其职业分类和能力模型为基础进行调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完成了对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与能力信息系统的本地化,并撰写出了全国与各分省的相关报告。
到目前为止,王伯庆团队已经帮助国内30多个院校完成了各自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调研”,覆盖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全国211工程大学、一本类大学、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等各种类型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2007、2008年和2009年,麦可思连续三年对60万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这项调查成为我国除了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之外最大的调查研究行动,该调查的成果已汇集成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高校是把我们当体检医生啊!”王伯庆的笑容当中难掩自豪。王伯庆认为,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统计的是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这是不科学的,而根据麦可思三年的调查,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将近一半的高职学生是在毕业以后半年之内才找到工作的。科学跟踪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情况对于高校来说很困难。首先,他们自己很难系统分析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以及工作半年后的适应情况。其次,高校自己的研究结果出来以后也没有参照系,不知道自己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处在什么位置。另外,O*NET系统是一个全球化的系统,它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分类相当细化和量化,这要求其操作必须求助于一个研究型的专业团队。
更令王伯庆感叹的是:2009年3月份,麦可思终于有了第一笔进账,现实也开始陆陆续续回报于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很大的项目决定请麦可思来做;国际著名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也开始关注麦可思;某省教育厅准备请麦可思进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负责人也准备请他为本科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进行就业数据分析培训……
王伯庆说,只要是跟麦可思合作过的高校,就要求继续合作下去。“南京大学请我们做了第一届报告,觉得很好,马上要做第二届了。跟我们合作过的学校全部都是回头客,有的回头一签就是五年,锁定我们了,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建立“China-O*NET”
“我研究的是职业能力”
2009年11月27日,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示范高职高专院校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马树超用“填补了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就业领域研究的空白,历史会记住麦可思”来评价王伯庆团队的杰出贡献,他请求与会的四百多位高校领导为麦可思鼓掌。
掌声,响彻会场。
在这次大会上,麦可思提交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三年来与示范性职业院校合作的丰硕研究成果。麦可思不仅建立了各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库”,还与一些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建设雇主需求测量与评价数据库、培养-就业综合数据库和三年后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数据库、新生能力数据库。这些研究紧紧把握住了教育发展的脉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特别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赶上一个好时机,麦可思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重视。现在,王伯庆马不停蹄地到各个高职院校开办讲座,讲解和传播自己的教育和就业分析模式。从2009年12月23日开始,他每月还将定期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成员培养第一批就业数据分析师。
王伯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但他一再强调,自己研究的不是职业教育,而是指向职业能力的教育,有关职业能力的教育不能只是职业院校来做。“精英大学说是培养完整人的,不是职业教育,但不管是培养教授还是培养总统,它都是一个职业,就应该具备这个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其他能力”。
麦可思的事业疆土越拓越宽,王伯庆是一位劳动经济学家,他把研究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职业当做自己的本分。于是,麦可思两个终极目标浮现:一是为中国两千多所高校,每年提供大学生就业评估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供需评估跟踪系统;二是与相关部门合作,早日建立中国科学化的职业分类系统,王伯庆为之命名:China-O*NET。
王伯庆,一位不是教育家的教育专家,正在建立一个“用数据把脉中国教育,用科学诠释就业难题”的伟大事业。访谈快结束的时候,记者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概括眼前这个人呢?学者?实干家?教育就业的使者?很难定义。那就借用一下2009年末腾讯授予其“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专家时给王伯庆的颁奖辞吧:
他用诚实的数字揭示现象的本质,用公正的表格诠释难解的疑团,用热情的演讲传达教育的真相。于是,我们用他借给的一双慧眼,看清教育。
人物链接
王伯庆,经济学家、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曾在美国研究就业16年,麦可思《2009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作者,腾讯2009“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人物之教育专家。
他,就是经济学家、麦可思公司的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创始人——王伯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约访王伯庆博士之前,记者就已得知,腾讯网已将2009年“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专家的荣誉授予了他,与他一同获此奖项的是两位长期活跃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除此之外,王伯庆令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其新浪博客数以百万次的访问量以及全国性高端会议上慷慨激昂的演讲。
与王博士约定的采访地点是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麦可思咨询公司。公司办公地点并不大,170多平米的房间里错落安放着数十台电脑,从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招募而来的80后精英们正紧张地做着数据分析。负责媒体接待的罗小姐将记者带进了与普通办公区仅一层玻璃墙之隔的地方,这个房间的办公桌稍大,质地与普通办公区的一样,桌上堆满了报告和书籍,白色的墙壁没有多少修饰,唯一醒目的是一张2007年哈佛大学全体毕业生的合影。记者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王伯庆的办公室。那么无疑,在那张照片众多的年轻面孔里,一定有王伯庆哈佛毕业的高才生女儿。
由于办公室只有一把椅子,王伯庆笑言不足以“平等对话”,我们就选择在会议室开始了“圆桌会谈”……
留美十六年
“我决心重新集合在共和国的旗帜下”
从1990年到2006年,王伯庆在美国生活了十六年,先后获得数理统计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回国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华盛顿州的资深主任研究员了。
一个拥有海外知识背景的人为什么突然关注起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呢?王伯庆告诉记者,留美十六年,他一直从事的是与教育与就业相关的研究,而回国创业的念头萌发于2003年。
2003年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由世界银行牵头、早在1986年就启动的一项关于职业与能力的研究成果终于在2003年完成试用和调查了。这项研究把人的能力分成35个基本能力,32项核心知识,把职业分成1116个种类,每个职业都有主要任务、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职业风格、职业兴趣等12项重要性排序的量化指标。而这个系统就是稍后为世界包括中国许多学者认可的O*NET系统(OccupationNetwork)。这个系统对美国高等教育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可行的科学的方式。
第二件事是,O*NET系统一经面世,美国的咨询公司便开始对美国大学提供就业跟踪研究服务。他们调查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能力和知识对工作的满足程度。大学通过这个调查结果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在利用O*NET系统进行试调查的2003年,美国就有20多所大学参与了进去。而现在,利用O*NET系统进行就业跟踪评估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年度调查的惯例。
第三件事发生在中国。这一年,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点。
这三件事情发生后,有着劳动经济学专业背景的王伯庆立刻预感到:就业研究将要进入一个革命性的时代!王伯庆坐不住了,他决心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来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将调查结果反馈给高校,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同时以严谨的数据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决策提供依据。
王伯庆是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振兴中华,人人有责”的国家民族情怀已经深深地植入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每一步生命历程,所以,当谈到回国的动因时,他很自然并且异常激动地说:“留美十六年,我决定重新集合在共和国的旗帜下!”
三年寂寞无人知
“我对天亮又爱又怕”
2006年元旦,王伯庆回国了。创业对于此前单纯做数据研究的学院派人士王伯庆来说并非易事,漫漫征途上,无数困难在前方埋伏。用王伯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抱着一个“用数据和测量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单纯理想,就踏上了创业这条荆棘之路。
从筹备公司开始,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王伯庆。此时的他,虽已是西南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可以申请全国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但这两个基金加起来最多也只18万,而要做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需要近千万元的投入。就在此时,西南财经大学的党委书记封希德帮助了他,在封希德的强力推荐下,西财置业为王伯庆投入了一笔钱,借助这笔资金,2006年10月,麦可思公司成立了。
王伯庆在其个人博客里戏称麦可思公司的起步为“一、二、三,开步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麦可思是从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电脑起步的。回想创业三年走过的路,王伯庆激情飞扬的眼中突然湿润了:那个时候,他对天亮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可以全情拥抱和享受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怕的是天亮就要面对现实,要给职工发工资。由于此前麦可思做的调查全部都是公益性质的,王伯庆为麦可思倒贴了两年多的钱。自己的储蓄垫完了,就借朋友的钱,尽管欠了好几百万,可常常还是职工当月的薪资没着落。他还怕天亮打开E-mail,又有职工辞职了。甚至曾经有一个IT团队集体出走。对于这样一些事,王伯庆说他都能理解:“要求年轻人把青春押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事业上,是苛求了。”但仍然有很多心怀理想的有志青年加入了进来:他们中有放弃已考上的公务员职位的,有从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毕业,放弃了众多高薪邀请,甚至连一生中最重要的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就拎着行李走进公司大门的,也有北大、中科大、北理工、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毕业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
谈到困难时期的坚持,王伯庆说了一句话:“大的事业没有投机可言,执着和寂寞才是唯一的法宝。”
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高校把我们当医生”
王伯庆用执着和寂寞度过了2006至2008年的艰难。2008年岁末,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下,大学生失业状况更加明显,国家开始加大力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报告也一下子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一向生活在数据世界,不擅长也没有精力研究公关的王伯庆感觉到了明显的变化:媒体来采访的多了,政府主管部门、学术机构积极地开始跟麦可思合作了。
而此前,麦可思人已经默默无闻地进行了两年的公益性调查:从2007年起,麦可思引进美国O*NET系统,以其职业分类和能力模型为基础进行调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完成了对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与能力信息系统的本地化,并撰写出了全国与各分省的相关报告。
到目前为止,王伯庆团队已经帮助国内30多个院校完成了各自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调研”,覆盖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全国211工程大学、一本类大学、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等各种类型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2007、2008年和2009年,麦可思连续三年对60万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这项调查成为我国除了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之外最大的调查研究行动,该调查的成果已汇集成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高校是把我们当体检医生啊!”王伯庆的笑容当中难掩自豪。王伯庆认为,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统计的是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这是不科学的,而根据麦可思三年的调查,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将近一半的高职学生是在毕业以后半年之内才找到工作的。科学跟踪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情况对于高校来说很困难。首先,他们自己很难系统分析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以及工作半年后的适应情况。其次,高校自己的研究结果出来以后也没有参照系,不知道自己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处在什么位置。另外,O*NET系统是一个全球化的系统,它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分类相当细化和量化,这要求其操作必须求助于一个研究型的专业团队。
更令王伯庆感叹的是:2009年3月份,麦可思终于有了第一笔进账,现实也开始陆陆续续回报于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很大的项目决定请麦可思来做;国际著名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也开始关注麦可思;某省教育厅准备请麦可思进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负责人也准备请他为本科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进行就业数据分析培训……
王伯庆说,只要是跟麦可思合作过的高校,就要求继续合作下去。“南京大学请我们做了第一届报告,觉得很好,马上要做第二届了。跟我们合作过的学校全部都是回头客,有的回头一签就是五年,锁定我们了,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建立“China-O*NET”
“我研究的是职业能力”
2009年11月27日,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示范高职高专院校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马树超用“填补了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就业领域研究的空白,历史会记住麦可思”来评价王伯庆团队的杰出贡献,他请求与会的四百多位高校领导为麦可思鼓掌。
掌声,响彻会场。
在这次大会上,麦可思提交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三年来与示范性职业院校合作的丰硕研究成果。麦可思不仅建立了各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年度数据库”,还与一些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建设雇主需求测量与评价数据库、培养-就业综合数据库和三年后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数据库、新生能力数据库。这些研究紧紧把握住了教育发展的脉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特别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赶上一个好时机,麦可思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重视。现在,王伯庆马不停蹄地到各个高职院校开办讲座,讲解和传播自己的教育和就业分析模式。从2009年12月23日开始,他每月还将定期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成员培养第一批就业数据分析师。
王伯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但他一再强调,自己研究的不是职业教育,而是指向职业能力的教育,有关职业能力的教育不能只是职业院校来做。“精英大学说是培养完整人的,不是职业教育,但不管是培养教授还是培养总统,它都是一个职业,就应该具备这个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其他能力”。
麦可思的事业疆土越拓越宽,王伯庆是一位劳动经济学家,他把研究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职业当做自己的本分。于是,麦可思两个终极目标浮现:一是为中国两千多所高校,每年提供大学生就业评估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供需评估跟踪系统;二是与相关部门合作,早日建立中国科学化的职业分类系统,王伯庆为之命名:China-O*NET。
王伯庆,一位不是教育家的教育专家,正在建立一个“用数据把脉中国教育,用科学诠释就业难题”的伟大事业。访谈快结束的时候,记者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概括眼前这个人呢?学者?实干家?教育就业的使者?很难定义。那就借用一下2009年末腾讯授予其“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专家时给王伯庆的颁奖辞吧:
他用诚实的数字揭示现象的本质,用公正的表格诠释难解的疑团,用热情的演讲传达教育的真相。于是,我们用他借给的一双慧眼,看清教育。
人物链接
王伯庆,经济学家、麦可思公司创始人、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曾在美国研究就业16年,麦可思《2009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作者,腾讯2009“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人物之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