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亚君作者简介:朱亚君(1976-),女,湖北京山人,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专业教研组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管理学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民间市井之义是关羽悲剧人性的基石,是他悲剧人性的关节点;性格上的弱点(刚而自矜)造成他的人生悲剧达到顶峰。从两个方面论述关羽以他悲剧的人性谱写了他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义绝;关羽;悲剧人生;悲剧人性
《三国演义》众多名将之中,关羽,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圣叹外书》中曾盛赞“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在三国那个属于英雄时代却演绎出悲剧性的人生。他,手刃势豪,而逃亡于江湖。他,纵横沙场三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仅令自己陷入被困被杀的悲惨境地,亦导致刘备、张飞殒命,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神威勇武的盖世英雄在那个群雄逐鹿,各领风骚的时代却抒写了自己上不能报国家,下不能安黎庶,自身亦遭困杀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而这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依我个人之见,应归于关羽悲剧性的人性。
众所周知,关羽以“义绝”盖称于世。他杀了势豪,逃亡江湖缘于豪侠仗义;他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历尽艰难险阻,重归故主,缘于桃园结义;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缘于酬恩之义……关羽用自己的一生高扬起“义”的旗帜,他也因此而备受世人推崇。然而,正是这“义”恰恰成为关羽悲剧人性的基石,是他悲剧人性的关节点。
作品中,作为逃犯的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豪侠仗义的男儿本色。这“义”是建立在浓厚的民间市井文化的基础上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将这种市井义气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联姻了。可以说,关羽是带着民间市井的“义”闯入政治舞台的。这一举止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更何况关羽还用自己的行动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诠释。至屯土山约三事,这出悲剧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关羽所约三事中,首先即是“降汉不降曹”。这本是关羽政治立场的表白,但它在当时情境下却具有极大的反讽性。试想,当时虽是诸侯割据,但关羽与皇叔设誓是要“共扶汉室”,刘备打的也还是刘汉的旗帜,关羽被称为汉将是当之无愧的。而汉将居然提出降刘汉,何降之有?还是曹操的“我为汉相,汉即我也”一语中的。无论有什么样的说辞,关羽投降了是个实事。而他投降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他兄弟他自己政治立场的对立面。义胆雄心的关羽为何会投降曹操呢?难道他也只是个“银样蜡枪头”?不是,当然不是。对于关羽的投降,张辽的说辞是功不可没的。纵观张辽的“三罪”、“三便”说,尽管也有劝关羽“留有用之身”的说法,但视死如归的关羽是不会因之所动的。说辞妙即妙在它以桃园结义的誓词为基础,以结义之兄刘备作为重要的武器打击关羽的“义”神经。堪称“义绝”的关羽自然是重视兄弟之义的。为寻找义兄,保其家眷,可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关羽不得不投降于自己的政治敌人。正是那带着民间市井色彩的义使关羽对自己的政治立场作了一次背叛,走上了投降之路。也正因如此,这出悲剧向着高潮趋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军屡经挫折,惊吓,到了华容道上,已经饥饿不堪,马也全都十分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又兼时值隆冬严寒,下雨积水,道路泥泞,真正苦不堪言。就连曹操身后也止有的“三百余骑”都弄得“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众将也都精疲力竭,“人纵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总之,曹操全军早已士无斗志,更无战斗力可言了。这时华容道上的伏兵就具有歼灭残军,收拾战场的意味了。而在这条山僻路窄的华容道上确实埋伏着一支有着立意决战的精兵猛将的队伍。他们以逸待劳,在这场不战而胜的对峙中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要擒住曹操简直是易如反掌。但偏偏奉守华容道的大将就是当年曾投降曹操,又颇受其“新恩”的关羽。华容道上的关羽,由于此时曹操的卑词恳求,回想昔日曹操恩情,又见曹军凄凄惶惶之状,一发心中不忍。这个“义重如山之人”,口头上虽说“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却终于“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尽管有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于身亡”的说辞为此行为作掩护,但曹操由关羽放走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前次关羽投降还是本着兄弟之义,本着本集团的政治利益所作的选择,那么这次“长叹一声”作出选择的关羽与其说是冒着违抗军令状的危险,不如说是冒着对他兄弟也是对他自己的事业的背叛的危险,在对曹操知恩图报的“义”与对“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的“义”间进退维谷,终于,在面临昔日恩主的穷途末路时,他作出了合乎市井道德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就必然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是对自己集团利益的背叛。曹操毕竟是“蛟龙”,一山难容二虎,一国又岂容几龙?曹操的存在就是对刘备的威胁,曹操的存在就是自己集团前进的障碍。关羽不是不明白这点,否则他也不必踌躇犹豫,艰难抉择。但关羽毕竟是关羽,带有浓厚的民间市井义气观念的关羽是“拼将性命”也要“酬知已”的。这表明了在他内心世界民间市井义气占据了支配性地位。而这种浓厚的知恩图报的民间市井义气观念在那个封建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得意的时代,就只能奏响一曲义的悲歌。关羽的人生悲剧就是它最好的证明。而刘备、张飞的悲剧结局亦逃不出这一樊篱。当然,这是后话了。对于关羽而言,那种民间市井之义,就只能让他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始终扮演败将这一悲剧性角色。
一出悲剧之悲就在于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被毁灭。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关羽人生悲剧的顶峰就在于他自己的毁灭。而且这种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是由于关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
在作品中,关羽是一个绝伦超群的名将。他温酒斩华雄、刺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他的英勇神威、慷慨豪迈于此跃然纸上。也正因如此,关羽是骄傲的。而这骄傲伴随着他的胜利日益滋长。用诸葛亮所说的“刚而自矜”来概括可谓准确之至。正是这一性格最终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被困被杀的悲剧结局。在镇守荆州的过程中,对外,关羽本应坚持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守战略方针,为联吴抗曹做出努力。但是在行动上,正是由于关羽的刚而自矜使得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相悖。他怒斥诸葛谨,以“吾虎女安肯稼犬子乎”的辱骂断然拒绝了孙权的求亲。这就使得对于蜀汉集团来说至关重要的联吴抗曹的路线遭到破坏,反使孙曹联盟来抗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集团于此时所处的“居于炉火上”的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很大程度是拜关羽所赐。在战斗中,关羽又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的情绪籍此膨胀。轻视陆逊,放松警惕,终于使他落入了吕蒙的圈套。荆州这个咽喉要地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对内,关羽的骄傲早在欲与马超分高下,不与黄忠为伍的行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尽管关羽“傲上而不忍下”,但他的刚而自矜又使得他很难和部下搞好团结。缺乏容人容物雅量的关羽在危急时刻对部下的严惩与痛恨之色,使得身受重任的傅士仁、糜芳二人临阵倒戈;而此时吕蒙所施的收买人心的安抚之策,又使得关羽队伍中人心涣散,士无斗志,纷纷脱逃。关羽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尴尬之境。最终只能选择走麦城这条出路。而就是在此时,他依然托大。面对王甫的劝谏,固执已见,我行我素,选择走小路,而惨遭困杀。关羽悲剧性的一生并未在此画上句号。他的死又导致为之复仇的刘备、张飞的悲剧结局。结果是仇未报,身先死,蜀汉事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趋于崩溃。
关羽,以他悲剧性的人性谱写了他悲剧的人生。但就在这双重悲剧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英雄倒下去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从此站立起来。
参考文献:
[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年版.
[2]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M].巴蜀书社,1989年6月.
[3]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4]郭若鑫、赵岩.试论《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类型化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关羽“义绝”形象的补充[J].大众文艺,2009(23).
[5]马宝记.“壮缪”与“义绝”——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演变的实质及其文化内涵[J].中州学刊,2005(3).
[6]冒勖、叶胥.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色[J].南京大学学报,1984(1).
[7]陶诚.毛宗纲的典型形象塑造论[J].《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8]石昌渝.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J].《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9]杜景华.论三国演义性格强化的特点[J].《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朱亚君作者简介:朱亚君(1976-),女,湖北京山人,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文秘专业教研组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管理学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民间市井之义是关羽悲剧人性的基石,是他悲剧人性的关节点;性格上的弱点(刚而自矜)造成他的人生悲剧达到顶峰。从两个方面论述关羽以他悲剧的人性谱写了他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义绝;关羽;悲剧人生;悲剧人性
《三国演义》众多名将之中,关羽,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圣叹外书》中曾盛赞“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在三国那个属于英雄时代却演绎出悲剧性的人生。他,手刃势豪,而逃亡于江湖。他,纵横沙场三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仅令自己陷入被困被杀的悲惨境地,亦导致刘备、张飞殒命,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神威勇武的盖世英雄在那个群雄逐鹿,各领风骚的时代却抒写了自己上不能报国家,下不能安黎庶,自身亦遭困杀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而这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依我个人之见,应归于关羽悲剧性的人性。
众所周知,关羽以“义绝”盖称于世。他杀了势豪,逃亡江湖缘于豪侠仗义;他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历尽艰难险阻,重归故主,缘于桃园结义;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缘于酬恩之义……关羽用自己的一生高扬起“义”的旗帜,他也因此而备受世人推崇。然而,正是这“义”恰恰成为关羽悲剧人性的基石,是他悲剧人性的关节点。
作品中,作为逃犯的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豪侠仗义的男儿本色。这“义”是建立在浓厚的民间市井文化的基础上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将这种市井义气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联姻了。可以说,关羽是带着民间市井的“义”闯入政治舞台的。这一举止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更何况关羽还用自己的行动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诠释。至屯土山约三事,这出悲剧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关羽所约三事中,首先即是“降汉不降曹”。这本是关羽政治立场的表白,但它在当时情境下却具有极大的反讽性。试想,当时虽是诸侯割据,但关羽与皇叔设誓是要“共扶汉室”,刘备打的也还是刘汉的旗帜,关羽被称为汉将是当之无愧的。而汉将居然提出降刘汉,何降之有?还是曹操的“我为汉相,汉即我也”一语中的。无论有什么样的说辞,关羽投降了是个实事。而他投降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他兄弟他自己政治立场的对立面。义胆雄心的关羽为何会投降曹操呢?难道他也只是个“银样蜡枪头”?不是,当然不是。对于关羽的投降,张辽的说辞是功不可没的。纵观张辽的“三罪”、“三便”说,尽管也有劝关羽“留有用之身”的说法,但视死如归的关羽是不会因之所动的。说辞妙即妙在它以桃园结义的誓词为基础,以结义之兄刘备作为重要的武器打击关羽的“义”神经。堪称“义绝”的关羽自然是重视兄弟之义的。为寻找义兄,保其家眷,可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关羽不得不投降于自己的政治敌人。正是那带着民间市井色彩的义使关羽对自己的政治立场作了一次背叛,走上了投降之路。也正因如此,这出悲剧向着高潮趋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军屡经挫折,惊吓,到了华容道上,已经饥饿不堪,马也全都十分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又兼时值隆冬严寒,下雨积水,道路泥泞,真正苦不堪言。就连曹操身后也止有的“三百余骑”都弄得“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众将也都精疲力竭,“人纵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总之,曹操全军早已士无斗志,更无战斗力可言了。这时华容道上的伏兵就具有歼灭残军,收拾战场的意味了。而在这条山僻路窄的华容道上确实埋伏着一支有着立意决战的精兵猛将的队伍。他们以逸待劳,在这场不战而胜的对峙中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要擒住曹操简直是易如反掌。但偏偏奉守华容道的大将就是当年曾投降曹操,又颇受其“新恩”的关羽。华容道上的关羽,由于此时曹操的卑词恳求,回想昔日曹操恩情,又见曹军凄凄惶惶之状,一发心中不忍。这个“义重如山之人”,口头上虽说“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却终于“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尽管有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于身亡”的说辞为此行为作掩护,但曹操由关羽放走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前次关羽投降还是本着兄弟之义,本着本集团的政治利益所作的选择,那么这次“长叹一声”作出选择的关羽与其说是冒着违抗军令状的危险,不如说是冒着对他兄弟也是对他自己的事业的背叛的危险,在对曹操知恩图报的“义”与对“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的“义”间进退维谷,终于,在面临昔日恩主的穷途末路时,他作出了合乎市井道德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就必然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是对自己集团利益的背叛。曹操毕竟是“蛟龙”,一山难容二虎,一国又岂容几龙?曹操的存在就是对刘备的威胁,曹操的存在就是自己集团前进的障碍。关羽不是不明白这点,否则他也不必踌躇犹豫,艰难抉择。但关羽毕竟是关羽,带有浓厚的民间市井义气观念的关羽是“拼将性命”也要“酬知已”的。这表明了在他内心世界民间市井义气占据了支配性地位。而这种浓厚的知恩图报的民间市井义气观念在那个封建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得意的时代,就只能奏响一曲义的悲歌。关羽的人生悲剧就是它最好的证明。而刘备、张飞的悲剧结局亦逃不出这一樊篱。当然,这是后话了。对于关羽而言,那种民间市井之义,就只能让他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始终扮演败将这一悲剧性角色。
一出悲剧之悲就在于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被毁灭。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关羽人生悲剧的顶峰就在于他自己的毁灭。而且这种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是由于关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
在作品中,关羽是一个绝伦超群的名将。他温酒斩华雄、刺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他的英勇神威、慷慨豪迈于此跃然纸上。也正因如此,关羽是骄傲的。而这骄傲伴随着他的胜利日益滋长。用诸葛亮所说的“刚而自矜”来概括可谓准确之至。正是这一性格最终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被困被杀的悲剧结局。在镇守荆州的过程中,对外,关羽本应坚持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守战略方针,为联吴抗曹做出努力。但是在行动上,正是由于关羽的刚而自矜使得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决策相悖。他怒斥诸葛谨,以“吾虎女安肯稼犬子乎”的辱骂断然拒绝了孙权的求亲。这就使得对于蜀汉集团来说至关重要的联吴抗曹的路线遭到破坏,反使孙曹联盟来抗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集团于此时所处的“居于炉火上”的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很大程度是拜关羽所赐。在战斗中,关羽又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的情绪籍此膨胀。轻视陆逊,放松警惕,终于使他落入了吕蒙的圈套。荆州这个咽喉要地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对内,关羽的骄傲早在欲与马超分高下,不与黄忠为伍的行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尽管关羽“傲上而不忍下”,但他的刚而自矜又使得他很难和部下搞好团结。缺乏容人容物雅量的关羽在危急时刻对部下的严惩与痛恨之色,使得身受重任的傅士仁、糜芳二人临阵倒戈;而此时吕蒙所施的收买人心的安抚之策,又使得关羽队伍中人心涣散,士无斗志,纷纷脱逃。关羽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尴尬之境。最终只能选择走麦城这条出路。而就是在此时,他依然托大。面对王甫的劝谏,固执已见,我行我素,选择走小路,而惨遭困杀。关羽悲剧性的一生并未在此画上句号。他的死又导致为之复仇的刘备、张飞的悲剧结局。结果是仇未报,身先死,蜀汉事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趋于崩溃。
关羽,以他悲剧性的人性谱写了他悲剧的人生。但就在这双重悲剧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英雄倒下去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从此站立起来。
参考文献:
[1]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年版.
[2]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M].巴蜀书社,1989年6月.
[3]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4]郭若鑫、赵岩.试论《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类型化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关羽“义绝”形象的补充[J].大众文艺,2009(23).
[5]马宝记.“壮缪”与“义绝”——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演变的实质及其文化内涵[J].中州学刊,2005(3).
[6]冒勖、叶胥.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色[J].南京大学学报,1984(1).
[7]陶诚.毛宗纲的典型形象塑造论[J].《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8]石昌渝.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J].《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9]杜景华.论三国演义性格强化的特点[J].《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