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务之急是解放用人思想
中共宁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小彦:干部升迁遭遇“天花板”,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负面效应,成为中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股反作用暗流,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剖析。破除升迁中的“天花板”,可以从多方着力,而对于组织部门来说就是要解放用人思想,这也是科学选人用人的当务之急。
敢挑“圈外干部”。当前,许多单位领导在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时,注重推荐身边的人、分管内的人、本单位的人等“圈内干部”。一方面,“圈内干部”业务熟,进入状态快。另一方面,他们对“圈外干部”可能不了解,如果推荐又会被人说成是“肥水流到外人田”。但是只在“圈内”选人,容易“近亲繁殖”和“近亲反应”,因此要跳出小圈子,敢从系统外、单位外挑选人才,敢从基层挑选人才。
,
敢治“平庸干部”。当前有的干部看到升迁无望后就暮气沉沉、安于现状,自己习惯怎么干就怎么干,“脚踩西瓜皮”,干到哪里算哪里;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敷衍塞责、见硬就缩、遇锋就避、效率低下,等等。对待这些“平庸干部”,要从两方面下力气进行治理:一是催生动力。铁人王进喜生前有一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对干部,既要有严格的工作要求,更要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县里每年都要对干部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将考核机制带来的压力有效传递给每一个干部。不干不行,不努力干也不行,干不出成绩更不行,用制度促使干部有作为、不平庸。二是开展问责。会出现平庸干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不尽职尽责的干部缺乏问责和处罚,不负责任、不必付出代价,官照做,“俸禄”照领,结果使尽职尽责的干部吃亏。要出台干部问责规定,明确界定平庸的标准或表现,这样干部一旦出现平庸行为,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谈话告诫、通报批评、暂缓提拔、岗位调整、降职使用”等方式进行问责处理。
敢管“二线干部”。为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许多地方出台了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政策规定,出现了一批因年龄原因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习惯上称之为“二线干部”。这些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又处于家庭没有负担的时期,是干部队伍中的宝贵资源,但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干部存在失落感,不知道怎么干;岗位难安排,不知道干什么;管理有误区,不知道怎么管。如何有效管理“二线干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组织部门要有所作为。
使“退”有所用、“退”有所乐、“退”有所为
湖南省邵阳县组织部长林彦博:近年来,邵阳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二线”干部基层经验丰富、威望高、业务熟、敢讲真话的优势。聘请了251名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实改非“二线”干部担任工作督办员,发挥了“二线”干部的积极作用。对于“二线”干部,组织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退”有所用、“退”有所乐、“退”有所为,永远保持一种蓬勃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朝气和活力。《江苏省如东县组织部长司祝建:破除“天花板”的三点建议:加强教育,消除对年长干部的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年长干部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对年长干部,也要教育使其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和热情。加强培训,既要培训年轻干部,也要培训年长干部。只有能力强了水平高了,遇到“天花板”就完全不用发愁。完善制度,现在配备领导班子都强调年轻干部的比例,我觉得对年纪稍大的能力较强的年长干部,也应有一定的比例。
所欲不求大 得欢常有余——我在“二线”那几年
原南通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昌森:刚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不久,我就成了“天花板”干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被悬空了。2003年底,刚到55岁的我,就被光荣地安排到“二线”。原先的职务没有了,原先的分工剥离了,说是个“副调研员”,但到哪里“调研”都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到了“二线”,就到了人生的滑行期:从职场人向自由人的滑行。实职变虚职,“干客”变“看客”。
生命的年轮不由自主,但人生的内容和质量却全由自己控制。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从20岁开始,记忆力和脑力开始下降,可到了50岁的时候,由于经验和常识的增加能弥补所丧失的一部分认知能力,所以到了50岁又开始聪明起来。到了这个年龄,老成取代了毛躁,现实取代了浪漫,稳重取代了冲动,多了一分成熟,少了几分偏激。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因为到了“二线”,分配你的工作没那么多了,往往有被“晾”的感觉;因为工作需要,你的社会活动、社会应酬少了,出头露面少了,往往有被冷落的感觉。被人晾,被人冷落,这都是可能的,关键要有自我,自己不要晾自己就行。顶到“天花板”,好似“船到码头车到站”。仕途有限,但学海无涯;仕途到头,但书山有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谋事、谋书。仕途的终点,又是事业的起点,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开采的价值,别人不开发,就搞点“自我开发”。做过官,充其量是个“从七品”,属于典型的“官不入品,文不入流”的一拨。大半辈子过去了,成天屁颠屁颠的,云里雾里,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没有一天不忙的。静心一想,都忙的啥?现在不同了,时间支配你少了,你支配的时间就多了,官场上的事少了,做学问的时间多了。没事偷着写,没事偷着乐。
以往总叫忙,该看的书被冷落一旁,该整理的文稿散落一地,现在可以心安理得地做点学问了。先是花半年时间,整理了两本有价值的文稿,一是《图个好心情》,一是《师直为壮》,正式出版后都得了政府设的奖。接下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围绕志愿者事业立法课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了《志愿者事业寻求法律支持》的提案,被省人民政府作为优秀提案,进入省人大正式立法程序。日子像压在枪膛里的子弹,一发接着一发,要做的事堆成堆。困在“天花板”上五年,正式出版了三本集子,公开发表了300多篇作品,还当了好几家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特约”。让人生多点色彩,多点变化,让生命充满乐趣,这等于是有限生命的延长。盘点职业生涯40年,收获无几,有了这几本集子反倒有满载而归的感觉。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
如今我已从“天花板”上解脱了(退休)。再读苏东坡“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放诗句,心中升起“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的念头。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杨凤来:干部升迁过程中所遭遇的“天花板”困局,就我了解,不完全是由年龄造成的,个人能力方面、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方面都有影响。我认为现在基层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百姓“上访,闹访,越级上访”增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基层受“天花板”影响的干部增多。他们见了“焦点”绕着走,见了“热点”躲着走,见了“难点”低头走。久而久之,民怨不断,积重难返。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陆彩鸣:我认为应该建立起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拓宽选拔干部的视野和渠道,将基层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任职,从而突破基层干部升迁“天花板”的限制,使优秀干部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延长他们的“政治生命”。
中共宁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小彦:干部升迁遭遇“天花板”,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负面效应,成为中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股反作用暗流,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剖析。破除升迁中的“天花板”,可以从多方着力,而对于组织部门来说就是要解放用人思想,这也是科学选人用人的当务之急。
敢挑“圈外干部”。当前,许多单位领导在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时,注重推荐身边的人、分管内的人、本单位的人等“圈内干部”。一方面,“圈内干部”业务熟,进入状态快。另一方面,他们对“圈外干部”可能不了解,如果推荐又会被人说成是“肥水流到外人田”。但是只在“圈内”选人,容易“近亲繁殖”和“近亲反应”,因此要跳出小圈子,敢从系统外、单位外挑选人才,敢从基层挑选人才。
,
敢治“平庸干部”。当前有的干部看到升迁无望后就暮气沉沉、安于现状,自己习惯怎么干就怎么干,“脚踩西瓜皮”,干到哪里算哪里;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敷衍塞责、见硬就缩、遇锋就避、效率低下,等等。对待这些“平庸干部”,要从两方面下力气进行治理:一是催生动力。铁人王进喜生前有一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对干部,既要有严格的工作要求,更要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县里每年都要对干部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将考核机制带来的压力有效传递给每一个干部。不干不行,不努力干也不行,干不出成绩更不行,用制度促使干部有作为、不平庸。二是开展问责。会出现平庸干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不尽职尽责的干部缺乏问责和处罚,不负责任、不必付出代价,官照做,“俸禄”照领,结果使尽职尽责的干部吃亏。要出台干部问责规定,明确界定平庸的标准或表现,这样干部一旦出现平庸行为,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谈话告诫、通报批评、暂缓提拔、岗位调整、降职使用”等方式进行问责处理。
敢管“二线干部”。为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许多地方出台了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政策规定,出现了一批因年龄原因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习惯上称之为“二线干部”。这些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又处于家庭没有负担的时期,是干部队伍中的宝贵资源,但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干部存在失落感,不知道怎么干;岗位难安排,不知道干什么;管理有误区,不知道怎么管。如何有效管理“二线干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组织部门要有所作为。
使“退”有所用、“退”有所乐、“退”有所为
湖南省邵阳县组织部长林彦博:近年来,邵阳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二线”干部基层经验丰富、威望高、业务熟、敢讲真话的优势。聘请了251名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实改非“二线”干部担任工作督办员,发挥了“二线”干部的积极作用。对于“二线”干部,组织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退”有所用、“退”有所乐、“退”有所为,永远保持一种蓬勃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朝气和活力。《江苏省如东县组织部长司祝建:破除“天花板”的三点建议:加强教育,消除对年长干部的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年长干部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对年长干部,也要教育使其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和热情。加强培训,既要培训年轻干部,也要培训年长干部。只有能力强了水平高了,遇到“天花板”就完全不用发愁。完善制度,现在配备领导班子都强调年轻干部的比例,我觉得对年纪稍大的能力较强的年长干部,也应有一定的比例。
所欲不求大 得欢常有余——我在“二线”那几年
原南通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昌森:刚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不久,我就成了“天花板”干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被悬空了。2003年底,刚到55岁的我,就被光荣地安排到“二线”。原先的职务没有了,原先的分工剥离了,说是个“副调研员”,但到哪里“调研”都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到了“二线”,就到了人生的滑行期:从职场人向自由人的滑行。实职变虚职,“干客”变“看客”。
生命的年轮不由自主,但人生的内容和质量却全由自己控制。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从20岁开始,记忆力和脑力开始下降,可到了50岁的时候,由于经验和常识的增加能弥补所丧失的一部分认知能力,所以到了50岁又开始聪明起来。到了这个年龄,老成取代了毛躁,现实取代了浪漫,稳重取代了冲动,多了一分成熟,少了几分偏激。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因为到了“二线”,分配你的工作没那么多了,往往有被“晾”的感觉;因为工作需要,你的社会活动、社会应酬少了,出头露面少了,往往有被冷落的感觉。被人晾,被人冷落,这都是可能的,关键要有自我,自己不要晾自己就行。顶到“天花板”,好似“船到码头车到站”。仕途有限,但学海无涯;仕途到头,但书山有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谋事、谋书。仕途的终点,又是事业的起点,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开采的价值,别人不开发,就搞点“自我开发”。做过官,充其量是个“从七品”,属于典型的“官不入品,文不入流”的一拨。大半辈子过去了,成天屁颠屁颠的,云里雾里,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没有一天不忙的。静心一想,都忙的啥?现在不同了,时间支配你少了,你支配的时间就多了,官场上的事少了,做学问的时间多了。没事偷着写,没事偷着乐。
以往总叫忙,该看的书被冷落一旁,该整理的文稿散落一地,现在可以心安理得地做点学问了。先是花半年时间,整理了两本有价值的文稿,一是《图个好心情》,一是《师直为壮》,正式出版后都得了政府设的奖。接下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围绕志愿者事业立法课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了《志愿者事业寻求法律支持》的提案,被省人民政府作为优秀提案,进入省人大正式立法程序。日子像压在枪膛里的子弹,一发接着一发,要做的事堆成堆。困在“天花板”上五年,正式出版了三本集子,公开发表了300多篇作品,还当了好几家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特约”。让人生多点色彩,多点变化,让生命充满乐趣,这等于是有限生命的延长。盘点职业生涯40年,收获无几,有了这几本集子反倒有满载而归的感觉。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
如今我已从“天花板”上解脱了(退休)。再读苏东坡“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放诗句,心中升起“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的念头。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杨凤来:干部升迁过程中所遭遇的“天花板”困局,就我了解,不完全是由年龄造成的,个人能力方面、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方面都有影响。我认为现在基层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百姓“上访,闹访,越级上访”增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基层受“天花板”影响的干部增多。他们见了“焦点”绕着走,见了“热点”躲着走,见了“难点”低头走。久而久之,民怨不断,积重难返。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陆彩鸣:我认为应该建立起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拓宽选拔干部的视野和渠道,将基层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任职,从而突破基层干部升迁“天花板”的限制,使优秀干部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延长他们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