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创意和制造业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创意对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结合的背景主要有:精神需求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碳经济模式、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关键词]:文化创意;制造业;精神需求;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的兴起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现代文化创意与传统的文艺创造是不同的,现代文化创意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人们对精神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长 ,导致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的产生和发展,而文化创意进而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又会发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因此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结合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方面背景。
一、精神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与制造业逐渐结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社会第一次进入了物质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人类的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两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产品的空前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人们转而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被大量发明和投入生产,人们的劳动收入不断增加,劳动时间逐步缩短,拥有了更多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为精神消费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制造业当中的许多产业却未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产品,即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和简单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生产的规模,导致了企业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变化,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制造业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创意少,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消费需求,结果许多制造业出现了市场萎缩、利润低下,发展困难的问题。制造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有的国家甚至起到支柱作用,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增加值仍然一直稳定在20——30%之间,并且通过对中间产品、原材料、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则更大,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其年均增加值占gdp增加值接近30% ,2012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 ,可见在中国经济中制造业占据的重要性。许多制造业为了摆脱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势,主动加快了与文化创意的结合,通过全方位融入文化创意,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精神附加值,不断增加产品价值中的精神价值比例,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事例证明,如果能够将文化创意要素注入制造业,就可以创新出具有更高精神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制造业升级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与原来的制造业相比,这种新型制造业更加注重投入精神性的生产要素,因而具有原料消耗少、污染小,利润更高的优势。例如,将文化创意注入到家电、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就可以生产出功能更新、造型更美、艺术品位更高的产品,促进产业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将文化创意与皮革、刺绣、香水、工艺品制造等传统手工制造业结合,就可以将其转变为具有高度文化创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手工业,从而改变许多传统手工业面临的市场萎缩、利润微薄、生存日益艰难的困境;将文化创意与纺织、制鞋、玩具等低端制造业结合,则可以减少产品高成本、高消耗、低利润、同质化的弊端,通过增加独特的文化创意内涵,重新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
二、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亟待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属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发展到现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等。例如,人类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灾害频发等问题,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这些情况都表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盡头。
为了建立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质是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2008年联合国号召世界各国推进低碳经济,随后8国峰会共同倡导推进低碳经济。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在低碳经济上先行了一步,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创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因为文化创意属于精神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少,污染小,并且可以不断使用,很适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如果能够把文化创意与各类制造业顺利结合,必然会对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三、文化创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当今时代是精神经济的时代,企业为了生产出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产品,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文化创意等精神性生产要素。因此文化创意要素已经成为生产活动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逐渐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意义,它已经被视为核心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能够比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可以被注入到产品之中,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这种具有更高文化内涵的产品甚至可以改变产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因为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不易受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例如,人们常常会对同一首名曲或同一幅名画反复欣赏,乐此不疲,每次欣赏后总觉得会有新的收获,可见如果将文化创意注入产品之中则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的消费量。因此,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制造业产品相结合,必然能够大大增加产品的市场消费数量,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四、中国面临制造业转型的历史重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形成国际产业链下的分工协作关系。国际产业链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市场调研、创意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又可以归纳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服务三个大的环节,中间的制造加工环节利润最低,处于两头的产品研发和流通服务环节利润最高,由此形成一条“微笑曲线”。
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在创意研发领域的优势,从而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由于严重缺乏原创能力,不得不承担利润最低的制作加工环节,位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接受发达国家的压榨,赚取菲薄的利润,同时还要付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高昂代价。因此,我国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迈进的历史重任,而文化创意则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走向高端环节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张亚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4,(5):42-46
【2】陈伟雄,张华荣. 创意经济: 缘起 内涵与分析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2):45-48
【3】冯志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与工程学院,2012,1-2
【4】花 建.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4):27
【5】 Tony Blair . Breaking the climate Deadlock: A Global Deal for our low-carbon Future,June2008
[关键词]:文化创意;制造业;精神需求;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的兴起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现代文化创意与传统的文艺创造是不同的,现代文化创意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人们对精神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长 ,导致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的产生和发展,而文化创意进而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又会发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因此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结合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方面背景。
一、精神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与制造业逐渐结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社会第一次进入了物质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人类的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两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产品的空前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人们转而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被大量发明和投入生产,人们的劳动收入不断增加,劳动时间逐步缩短,拥有了更多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为精神消费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制造业当中的许多产业却未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产品,即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和简单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生产的规模,导致了企业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变化,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制造业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创意少,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消费需求,结果许多制造业出现了市场萎缩、利润低下,发展困难的问题。制造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有的国家甚至起到支柱作用,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增加值仍然一直稳定在20——30%之间,并且通过对中间产品、原材料、服务业的需求,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则更大,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其年均增加值占gdp增加值接近30% ,2012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 ,可见在中国经济中制造业占据的重要性。许多制造业为了摆脱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势,主动加快了与文化创意的结合,通过全方位融入文化创意,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精神附加值,不断增加产品价值中的精神价值比例,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事例证明,如果能够将文化创意要素注入制造业,就可以创新出具有更高精神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制造业升级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与原来的制造业相比,这种新型制造业更加注重投入精神性的生产要素,因而具有原料消耗少、污染小,利润更高的优势。例如,将文化创意注入到家电、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就可以生产出功能更新、造型更美、艺术品位更高的产品,促进产业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将文化创意与皮革、刺绣、香水、工艺品制造等传统手工制造业结合,就可以将其转变为具有高度文化创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手工业,从而改变许多传统手工业面临的市场萎缩、利润微薄、生存日益艰难的困境;将文化创意与纺织、制鞋、玩具等低端制造业结合,则可以减少产品高成本、高消耗、低利润、同质化的弊端,通过增加独特的文化创意内涵,重新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
二、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持续,亟待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属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发展到现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等。例如,人类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灾害频发等问题,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这些情况都表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盡头。
为了建立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质是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2008年联合国号召世界各国推进低碳经济,随后8国峰会共同倡导推进低碳经济。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在低碳经济上先行了一步,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创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因为文化创意属于精神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少,污染小,并且可以不断使用,很适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如果能够把文化创意与各类制造业顺利结合,必然会对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三、文化创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当今时代是精神经济的时代,企业为了生产出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产品,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文化创意等精神性生产要素。因此文化创意要素已经成为生产活动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逐渐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意义,它已经被视为核心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能够比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可以被注入到产品之中,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这种具有更高文化内涵的产品甚至可以改变产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因为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不易受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例如,人们常常会对同一首名曲或同一幅名画反复欣赏,乐此不疲,每次欣赏后总觉得会有新的收获,可见如果将文化创意注入产品之中则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的消费量。因此,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制造业产品相结合,必然能够大大增加产品的市场消费数量,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四、中国面临制造业转型的历史重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形成国际产业链下的分工协作关系。国际产业链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市场调研、创意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又可以归纳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服务三个大的环节,中间的制造加工环节利润最低,处于两头的产品研发和流通服务环节利润最高,由此形成一条“微笑曲线”。
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在创意研发领域的优势,从而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由于严重缺乏原创能力,不得不承担利润最低的制作加工环节,位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接受发达国家的压榨,赚取菲薄的利润,同时还要付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高昂代价。因此,我国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迈进的历史重任,而文化创意则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走向高端环节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张亚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4,(5):42-46
【2】陈伟雄,张华荣. 创意经济: 缘起 内涵与分析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2):45-48
【3】冯志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评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与工程学院,2012,1-2
【4】花 建.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4):27
【5】 Tony Blair . Breaking the climate Deadlock: A Global Deal for our low-carbon Future,Jun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