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究。可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对于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
一、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前提
区域活动设计的初衷在于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这就为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幼儿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充分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提供相應的条件。而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观察者和评价者,则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天性——那就是好奇,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愿望很强烈,可是很难表达出来。那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幼儿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就应该听他们讲一讲,说一说,以达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自己也可以去动脑筋,探索问题,了解问题。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一一利于幼儿发现问题
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自我活动,教师更多的是观察者。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权力,允许幼儿自由操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有助于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问题意识的养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是幼稚的,但在幼儿那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老师千万不要一棍子把幼儿的问题打死,让幼儿以后不敢再“大胆地问”了。如在创意坊玩的涛涛正在将一堆纸杯正反地叠放着。一开始,他饶有兴趣的叠了七八个杯子,嘴里还不停地自言自语,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几遍以后,可能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他放下杯子,对我说,老师我不要玩了,我走过去问他,:“你叠了几个杯子”?他回答:“我叠了八个,可我不想玩了”。我忙从柜子里拿了几块泥工板来,交给他说:“你再试一试看,加上泥工板会怎样呢?”“好的,我试一试看。”涛涛接过泥工板,放在一个杯子,并试着将其余的纸杯往泥工板上放,这样一来,一个纸杯上就可以叠放上两三个杯子了。涛涛马上又来了兴致,高兴地说:“我造了一座大楼了。”我笑咪咪地又看了一会就走开了。涛涛又琢磨着用其他方法来叠杯子。老师要耐心地引导了幼儿,用谦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句,拓展了幼儿思考的空间。
三、材料合乎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想问
活动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幼儿的需要、兴趣投放相应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样性、安全性、开放性,有利于幼儿操作、思考与探索,让幼儿时时可以玩出新意来。例如:阅读区不能单单放一些图书,还可以投放各种头童生头饰、木偶、各种自制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来大胆的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可以投放一些废旧的材料。如饮料瓶、纸盒瓶盖等。这些材料容易采集,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这些材料必须是合乎幼儿兴趣,能引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是促使幼儿产生问题的催化剂。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让幼儿尽可能多地体验多个区的操作,是因为当幼儿面对不同区的操作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达到扩展幼儿问题范围的目的。
其次,这些材料还需要有挑战性。一方面由于幼儿问题意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当呈现的事物是他们所熟知的时,往往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激起幼儿问题意识的同时,可使幼儿获得新知识。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提供给幼儿适当的探索空间。如老师在跟幼儿共同探讨弹性之后,可在科学区放置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东西,让幼儿主动寻求两者的异同之处。
最后,材料的投放还要具有生成性,即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不断改变原有的材料,或是添加新材料。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要给幼儿想象的空间。预设的环境只是提供给幼儿一个操作平台,环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还要取决于幼儿的表现。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为依据,作适时的改变。
四、带着问题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1 引导孩子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些幼儿必须合作才能玩的游戏,使幼儿体会到合作游戏比一个人玩更有趣,几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合作的快乐,萌发合作的兴趣和愿望。
2 提供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即时教师积极地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在幼儿面前仍具有威慑力,真正与幼儿心灵相通的还是他们的同伴们,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没有一点压力地自由交谈、讨论、玩耍。在这种交流中,幼儿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在相互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3 适时解答孩子的问题。区域活动中,我们借助材料和环境的创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循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去解决问题。如涛涛在科学区一边用那双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蜗牛小小的壳,一边瞪大了那双小小的眼睛,仔细的观察。我怕影响他的注意力,毫无声息的和他一起观察起来。“蜗牛趴在瓶子里干什么呀?老半天了,一动不动!”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皱起了眉头。“或许饿了,在吃饭吧”!“在吃菜叶吗?那他的身体为什么不是绿颜色的呢?蜗牛吃了什么身体就变成什么颜色!哎?老师,蜗牛是怎样吃饭的?是象我这样用牙齿嚼吗?”他边说边动作。见涛涛对蜗牛十分感兴趣,我让他观察一星期。
几天后的早点时间,孩子们吃完点心后准备上课了,却见涛涛正守在小蜗牛旁,“小蜗牛,你为什么不吃呀?饼干可甜了,你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不饿吗?老师,它是不是生病了?你快想想办法吧!”有又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问为什么蜗牛不爱吃饼干,我丢下一片菜叶,蜗牛立刻大吃起来。“蜗牛爱吃菜叶,原来它是植物的敌人!”整个上午,这些孩子因此事而闷闷不乐。最后,我们一起讨论得出:动物的习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现实。
五、加强提问语句的训练,让幼儿会问
虽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旁观者,但也可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做幼儿的合作者。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并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提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存在表达不清甚至是表达错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幼儿提问语句的训练,让幼儿逐渐会问。
幼儿是个体发展的雏形,幼儿是否具有问题意识,与其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作为幼儿发展道路上的灯塔,要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的问题意识得到最自由的发挥,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想问、敢问、会问的人。让我们借助区域活动这座桥梁,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去体验孩子的问题世界,给孩子一个放飞的空间。
一、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前提
区域活动设计的初衷在于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这就为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幼儿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充分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提供相應的条件。而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观察者和评价者,则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天性——那就是好奇,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愿望很强烈,可是很难表达出来。那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幼儿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就应该听他们讲一讲,说一说,以达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自己也可以去动脑筋,探索问题,了解问题。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一一利于幼儿发现问题
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自我活动,教师更多的是观察者。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权力,允许幼儿自由操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有助于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问题意识的养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是幼稚的,但在幼儿那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老师千万不要一棍子把幼儿的问题打死,让幼儿以后不敢再“大胆地问”了。如在创意坊玩的涛涛正在将一堆纸杯正反地叠放着。一开始,他饶有兴趣的叠了七八个杯子,嘴里还不停地自言自语,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几遍以后,可能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他放下杯子,对我说,老师我不要玩了,我走过去问他,:“你叠了几个杯子”?他回答:“我叠了八个,可我不想玩了”。我忙从柜子里拿了几块泥工板来,交给他说:“你再试一试看,加上泥工板会怎样呢?”“好的,我试一试看。”涛涛接过泥工板,放在一个杯子,并试着将其余的纸杯往泥工板上放,这样一来,一个纸杯上就可以叠放上两三个杯子了。涛涛马上又来了兴致,高兴地说:“我造了一座大楼了。”我笑咪咪地又看了一会就走开了。涛涛又琢磨着用其他方法来叠杯子。老师要耐心地引导了幼儿,用谦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句,拓展了幼儿思考的空间。
三、材料合乎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想问
活动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幼儿的需要、兴趣投放相应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样性、安全性、开放性,有利于幼儿操作、思考与探索,让幼儿时时可以玩出新意来。例如:阅读区不能单单放一些图书,还可以投放各种头童生头饰、木偶、各种自制道具,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来大胆的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可以投放一些废旧的材料。如饮料瓶、纸盒瓶盖等。这些材料容易采集,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这些材料必须是合乎幼儿兴趣,能引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是促使幼儿产生问题的催化剂。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让幼儿尽可能多地体验多个区的操作,是因为当幼儿面对不同区的操作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达到扩展幼儿问题范围的目的。
其次,这些材料还需要有挑战性。一方面由于幼儿问题意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当呈现的事物是他们所熟知的时,往往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激起幼儿问题意识的同时,可使幼儿获得新知识。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提供给幼儿适当的探索空间。如老师在跟幼儿共同探讨弹性之后,可在科学区放置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东西,让幼儿主动寻求两者的异同之处。
最后,材料的投放还要具有生成性,即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不断改变原有的材料,或是添加新材料。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要给幼儿想象的空间。预设的环境只是提供给幼儿一个操作平台,环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还要取决于幼儿的表现。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为依据,作适时的改变。
四、带着问题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1 引导孩子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些幼儿必须合作才能玩的游戏,使幼儿体会到合作游戏比一个人玩更有趣,几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合作的快乐,萌发合作的兴趣和愿望。
2 提供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即时教师积极地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在幼儿面前仍具有威慑力,真正与幼儿心灵相通的还是他们的同伴们,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没有一点压力地自由交谈、讨论、玩耍。在这种交流中,幼儿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在相互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3 适时解答孩子的问题。区域活动中,我们借助材料和环境的创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循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去解决问题。如涛涛在科学区一边用那双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蜗牛小小的壳,一边瞪大了那双小小的眼睛,仔细的观察。我怕影响他的注意力,毫无声息的和他一起观察起来。“蜗牛趴在瓶子里干什么呀?老半天了,一动不动!”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皱起了眉头。“或许饿了,在吃饭吧”!“在吃菜叶吗?那他的身体为什么不是绿颜色的呢?蜗牛吃了什么身体就变成什么颜色!哎?老师,蜗牛是怎样吃饭的?是象我这样用牙齿嚼吗?”他边说边动作。见涛涛对蜗牛十分感兴趣,我让他观察一星期。
几天后的早点时间,孩子们吃完点心后准备上课了,却见涛涛正守在小蜗牛旁,“小蜗牛,你为什么不吃呀?饼干可甜了,你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不饿吗?老师,它是不是生病了?你快想想办法吧!”有又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问为什么蜗牛不爱吃饼干,我丢下一片菜叶,蜗牛立刻大吃起来。“蜗牛爱吃菜叶,原来它是植物的敌人!”整个上午,这些孩子因此事而闷闷不乐。最后,我们一起讨论得出:动物的习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现实。
五、加强提问语句的训练,让幼儿会问
虽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旁观者,但也可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做幼儿的合作者。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并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提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存在表达不清甚至是表达错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幼儿提问语句的训练,让幼儿逐渐会问。
幼儿是个体发展的雏形,幼儿是否具有问题意识,与其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作为幼儿发展道路上的灯塔,要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的问题意识得到最自由的发挥,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想问、敢问、会问的人。让我们借助区域活动这座桥梁,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去体验孩子的问题世界,给孩子一个放飞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