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全国选择了十三个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旨在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探索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园区的思路和途径。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十三个园区中面积最大、基础条件最薄弱、成立时间最短、资源最丰富、发展空间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同时,也是跨过各类形式开发区直接在一个大区域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地区,既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也缺少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为此,从国家批准到试验区启动,省、州及各市、县、行委都在研究、探索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途径。“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建设一区四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州委、州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把理论与海西实际紧密结合,提出的试验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目标与重点,也是对“十一五”规划的充实和提高。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围绕优势资源。选择好支柱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州已依托优势资源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能力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些产业的集群。但是,要想在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占有一席之地,拓展加工业发展的空间,必须进一步选择和培育好支柱产业,由此推动全州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整个国民济的发展。根据支柱产业的特征,海西选择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代表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其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占中有较大的份额,同时具有高于其他产业增长的速度;二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三是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部门有着较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能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会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根据以上条件,结合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我州今后一个时期支柱产业当选石油天然气工业、盐湖工业、黑色有色金属加工业及煤炭工业。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可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优化产业布局。要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有效率的产业组织,而且要有协调合理的产业布局。影响或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资源因素、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和人力资源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就我州工业布局看,已呈现由自然资源指向为主,向交通干线和重点城镇指向转移的趋势,这是顺应大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试验区布局和建设中,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分工协作原则,既保持地区优势,抓好专业化生产,又要加速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形成分工合理的地域综合发展格局。二是坚持适度集中原则,促进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产业向园区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业关联,强化循环利用,推进辅业发展,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聚集效益。三是非均衡发展原则。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企业总是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布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宏观和长远角度看,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总是有限的,比如柴达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淡水等资源,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有限的资源适当集中于条件好的地区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是必然的,要承认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别与先后顺序,集中一定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向重点区域倾斜,促进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并带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在资源领域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在能源领域,抓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开发,同时调整和优化园区能源供需结构,推进园区能源设施的大型化、规模化,同时抓好电力供应、供热蒸汽、循环水等的综合配套,推行集约型能源消费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证明,以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不仅能有效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而且能更有效地创造产业的聚集力,有效地共享资源,有效地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对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特别是针对海西而言,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工业总量虽然超过西宁,但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基础条件虽然明显改善,但整体配套、能满足大工业发展要求的目前仅有几个地区。因此,不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设柴达木新型工业基地,都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路子,必须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实施建设若干园区(小区)、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十一五”时期应重点抓好格尔木工业园区(包括油气工业小区、冶金工业小区和察尔汗工业小区)、德令哈盐碱化工园区、乌兰焦化工业园区、大柴旦能源盐化工业园区。四个园区均由交通干线、骨干电网连接和保障,分工相对明确,产业链条清晰,关联性较强,且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拳头产品支撑,有骨干企业引领,通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形成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和新兴工业城镇。同时,吸纳或辐射带动相关矿区、地区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其他十二个循经济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企业总量少,资本积累能力弱,外部基础条件差,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市场主体缺位,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因此,必须在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选择与定位、主导产业的定位与产业链的构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高等,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大力培育企业间的关联协作关系。关联与协作、相互依附、共同发展是产业聚集的基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打造这个基础,政府应发挥引导、协调和黏合作用,并使之成为企业在海西发展的理念和文化。同时,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突出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那些带动能力强、有产业关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由引进单个企业向引进配套企业、相关产业扩散,实现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互补与互动,有效促进企业的横向交流与纵向协作。三是积极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命力就是科技支撑和持续创新。因此,当前重点应抓好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在充分发挥州内大企业研发机构作用的同时,抓好已与我州企业密切联系的科研院所、大学的沟通与合作,并使之上升到工业园区层面乃至试验区层面,同时,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及一些国家级一流专业院校的联系,形成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网络和体系,有效解决综合开发中的工艺技术“瓶颈”问题,为提升试验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动力支持。四是加强有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策是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在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应根据实际,尽快将国家以往制定的有关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梳理,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法规。同时,不等不靠,主动研究促进资源流动异地建厂的财税政策、重要资源比率税率政策、促进科技攻关及废物利用的扶持政策等等。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十三个园区中面积最大、基础条件最薄弱、成立时间最短、资源最丰富、发展空间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同时,也是跨过各类形式开发区直接在一个大区域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地区,既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也缺少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为此,从国家批准到试验区启动,省、州及各市、县、行委都在研究、探索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途径。“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建设一区四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州委、州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把理论与海西实际紧密结合,提出的试验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目标与重点,也是对“十一五”规划的充实和提高。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围绕优势资源。选择好支柱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州已依托优势资源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能力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些产业的集群。但是,要想在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占有一席之地,拓展加工业发展的空间,必须进一步选择和培育好支柱产业,由此推动全州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整个国民济的发展。根据支柱产业的特征,海西选择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代表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其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占中有较大的份额,同时具有高于其他产业增长的速度;二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三是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部门有着较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能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会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根据以上条件,结合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我州今后一个时期支柱产业当选石油天然气工业、盐湖工业、黑色有色金属加工业及煤炭工业。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可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优化产业布局。要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有效率的产业组织,而且要有协调合理的产业布局。影响或制约产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资源因素、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和人力资源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就我州工业布局看,已呈现由自然资源指向为主,向交通干线和重点城镇指向转移的趋势,这是顺应大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试验区布局和建设中,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分工协作原则,既保持地区优势,抓好专业化生产,又要加速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形成分工合理的地域综合发展格局。二是坚持适度集中原则,促进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产业向园区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业关联,强化循环利用,推进辅业发展,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聚集效益。三是非均衡发展原则。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企业总是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布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宏观和长远角度看,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总是有限的,比如柴达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淡水等资源,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有限的资源适当集中于条件好的地区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是必然的,要承认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别与先后顺序,集中一定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向重点区域倾斜,促进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并带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在资源领域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在能源领域,抓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开发,同时调整和优化园区能源供需结构,推进园区能源设施的大型化、规模化,同时抓好电力供应、供热蒸汽、循环水等的综合配套,推行集约型能源消费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证明,以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不仅能有效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而且能更有效地创造产业的聚集力,有效地共享资源,有效地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对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特别是针对海西而言,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工业总量虽然超过西宁,但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基础条件虽然明显改善,但整体配套、能满足大工业发展要求的目前仅有几个地区。因此,不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设柴达木新型工业基地,都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路子,必须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实施建设若干园区(小区)、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十一五”时期应重点抓好格尔木工业园区(包括油气工业小区、冶金工业小区和察尔汗工业小区)、德令哈盐碱化工园区、乌兰焦化工业园区、大柴旦能源盐化工业园区。四个园区均由交通干线、骨干电网连接和保障,分工相对明确,产业链条清晰,关联性较强,且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拳头产品支撑,有骨干企业引领,通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形成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和新兴工业城镇。同时,吸纳或辐射带动相关矿区、地区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其他十二个循经济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企业总量少,资本积累能力弱,外部基础条件差,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市场主体缺位,创新能力不强等等。因此,必须在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选择与定位、主导产业的定位与产业链的构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高等,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大力培育企业间的关联协作关系。关联与协作、相互依附、共同发展是产业聚集的基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打造这个基础,政府应发挥引导、协调和黏合作用,并使之成为企业在海西发展的理念和文化。同时,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突出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那些带动能力强、有产业关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由引进单个企业向引进配套企业、相关产业扩散,实现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互补与互动,有效促进企业的横向交流与纵向协作。三是积极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命力就是科技支撑和持续创新。因此,当前重点应抓好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在充分发挥州内大企业研发机构作用的同时,抓好已与我州企业密切联系的科研院所、大学的沟通与合作,并使之上升到工业园区层面乃至试验区层面,同时,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及一些国家级一流专业院校的联系,形成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网络和体系,有效解决综合开发中的工艺技术“瓶颈”问题,为提升试验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动力支持。四是加强有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策是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在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应根据实际,尽快将国家以往制定的有关清洁生产、废物利用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梳理,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法规。同时,不等不靠,主动研究促进资源流动异地建厂的财税政策、重要资源比率税率政策、促进科技攻关及废物利用的扶持政策等等。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