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了如何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来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刘勇(1970-),男,湖南安化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副教授。(浙江 嘉兴 3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49-02
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线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实践证明,我国高职教育是成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成才,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其原因是高职培养的学生往往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理论修养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情形。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一、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或岗位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备研发能力;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操作技能,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即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脑,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手,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既动手又动脑。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能力培養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就业教育类型(每个人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教育,在此特称之就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背景,仅仅强调动手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要学会做。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亦强调优化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但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会做得更好。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投入都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上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属于一种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而成。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将一些经验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固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有亲自操练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除了“教”与“学”之外,“做”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德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训每星期四天在企业实践,一天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践教学为主。
2.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的涵义
“产”指产业,即行业和企业单位;“学”指高职学院;“研”是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企业实践,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即学校与企业。“产学”结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动手实践的难题,“产研”结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
(1)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环节,为改变过去简单呆板的人机对话,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引入“角色扮演、过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外贸公司见习生,老师成为外贸公司老员工,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学生扮演外贸公司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银行雇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角色,为一笔笔外贸单证业务的完成而努力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贸各岗位,亲身体验,并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当动手操作,从而学到在课堂难以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能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外贸岗位从事实践性工作;同时聘请公司外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合理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邀请公司业务骨干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外贸业务工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外贸业务实践。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往的校内实训环节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训,大同小异,实为重复教学,不利学生技能提升;二是重缮制、轻流程,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单据和电脑,是呆板的人机对话,而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使学生能在模拟外贸经营环境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反复模拟,从而加速提高学员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
第三,通过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技能。综合性实习是指学生参与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综合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锻炼,即顶岗实习,但由于一家外贸公司的岗位数较少,无法容纳整个班级的学生实习,因此,众多学生被安排在数家外贸公司实习,其实施的情况如何,难以监控。如何完善,大家见仁见智。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师傅对学生进行测评等办法解决。
第四,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毕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期三至四个月,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发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公司的一名准员工。此时,学生接受学校和公司的双层领导,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辅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毕业设计。选择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设计方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专业操作技能。
五、结语
总之,为解决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参观学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办法,来提升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2]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3]李长华.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刘勇(1970-),男,湖南安化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副教授。(浙江 嘉兴 3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49-02
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线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实践证明,我国高职教育是成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成才,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其原因是高职培养的学生往往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理论修养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情形。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一、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或岗位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备研发能力;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操作技能,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即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脑,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手,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既动手又动脑。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能力培養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就业教育类型(每个人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教育,在此特称之就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背景,仅仅强调动手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要学会做。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亦强调优化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但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会做得更好。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投入都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上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属于一种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而成。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将一些经验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固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有亲自操练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除了“教”与“学”之外,“做”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德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训每星期四天在企业实践,一天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践教学为主。
2.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的涵义
“产”指产业,即行业和企业单位;“学”指高职学院;“研”是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企业实践,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即学校与企业。“产学”结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动手实践的难题,“产研”结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
(1)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环节,为改变过去简单呆板的人机对话,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引入“角色扮演、过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外贸公司见习生,老师成为外贸公司老员工,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学生扮演外贸公司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银行雇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角色,为一笔笔外贸单证业务的完成而努力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贸各岗位,亲身体验,并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当动手操作,从而学到在课堂难以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能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外贸岗位从事实践性工作;同时聘请公司外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合理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邀请公司业务骨干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外贸业务工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外贸业务实践。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往的校内实训环节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训,大同小异,实为重复教学,不利学生技能提升;二是重缮制、轻流程,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单据和电脑,是呆板的人机对话,而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使学生能在模拟外贸经营环境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反复模拟,从而加速提高学员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
第三,通过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技能。综合性实习是指学生参与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综合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锻炼,即顶岗实习,但由于一家外贸公司的岗位数较少,无法容纳整个班级的学生实习,因此,众多学生被安排在数家外贸公司实习,其实施的情况如何,难以监控。如何完善,大家见仁见智。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师傅对学生进行测评等办法解决。
第四,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毕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期三至四个月,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发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公司的一名准员工。此时,学生接受学校和公司的双层领导,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辅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毕业设计。选择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设计方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专业操作技能。
五、结语
总之,为解决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参观学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办法,来提升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2]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3]李长华.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