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接到一位老邻居的电话。她说她女儿怀孕五个多月了,最近检查时查出乙肝“大三阳”(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与核心抗体阳性),她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小宝宝免遭传染?女儿分娩后能给小宝宝喂奶吗?
这一类问题,经常有孕妇及其家属问起。这里,借《大众医学》作一回答。
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她的小宝宝受到感染的机会很大,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它主要包括:①宫内传播(占5%~10%)。指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出生时血中就可查到乙肝病毒的标志物,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等。②产时感染(约占80%以上)。生产过程中因胎盘剥离,微量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或分娩期羊水、阴道分泌物、产道损伤后,母血通过新生儿轻微的皮肤、黏膜破损处导致新生儿感染。③产后母婴间的密切接触,如哺乳、喂养导致感染(占10%~15%)。研究发现: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其乳汁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约为70%,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者的乳汁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出率可达90%。一旦新生儿口腔等处黏膜有轻微损伤,乳汁中的乙肝病毒就可能感染新生儿。由此可见,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要想养育一个健康宝宝,关键要设法阻断母亲体内、生产过程及产后的传播。
上世纪90年代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等应用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联合免疫。方法是:产后6~24小时内给新生儿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0单位,出生后15天再注射200单位,并在出生后1、2、7月分别注射基因工程疫苗10~20微克。这样,新生儿通过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保护,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又获得主动免疫产生相关的抗体,这种方法即称为“双阻断法”。然而,我们发现它对宫内感染效果不理想,对新生儿的保护率约90%。
为控制乙肝病毒在子宫内感染及增强“双阻断”的免疫效果,研究人员根据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胎儿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型),且与母体血中病毒量高低有关的特点,在妊娠第28周、32周、36周分别给孕妇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0~400单位(根据母血中病毒量而定),以中和母体血中的乙肝病毒,这样既能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的机会,更能减少母亲生产时及产后对新生儿的感染,这种方法与新生儿的“双阻断法”结合,就称为“三阻断法”,对新生儿的保护率可达95%。
我院对实施“三阻断法”预防的300名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婴儿进行观察,根据母亲意愿分为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各150名),分别在出生1、6、12月检测婴儿血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母乳与人工喂养婴儿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3%与96%,提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并未增加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因此我院鼓励已采取“三阻断法”的母亲给自己的宝宝喂奶(只有当母亲奶头破溃时暂停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