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的变革与进路

来源 :中国编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j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刊评价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经过同行评议的严格把关,在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日趋走向成熟.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并通过多媒体渠道实现全方位传播,同时也面临学术理念革新、受众阅读习惯转变、新兴技术助推、传播渠道拓宽等多重变革.学术期刊评价应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注重团队绩效考核、追求知识共享与学术包容,追求自由表达与互动、打造多中心化评价主体,追踪过程评价数据、实现评价过程透明化,融合多媒体平台属性、构建多维化评价指标体系.
其他文献
晚清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国“文学”观念古今演进的转捩,“文学”作为西方“literature”的新译名,开启了向专指语言文字艺术的现代观念演进,在新式学堂、维新报刊上业已出现“文学”一科的设置以及“以小说为文学之粹美”“极文字之美”的认识潜流.但受到维新运动托古改制、讲求实学的浪潮影响,源自孔门四科的“文学”古义表现出了极大的惯性,在文学作为“专门学”与“普通学”的观念博弈过程中,不欲以文学为专科自画的趋向,使得以“文”为基础而导向“学”的“文学”,被形塑为可容纳更广泛语言和表达形式的兴国之策,在决定了康梁
1921年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在宣告一种新的文学观、事业观出现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学科意识与工作伦理,并带来了一系列视野、方法上的新特点.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文学研究会,在其作为创作团体的意义消退之后,作为研究团体的意义仍不断彰显,并经由郑振铎等重要成员的努力,将这一传统延续到1953年成立的文学研究所.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得到范式的颠覆、重建、调整与拓展.
作为新文学中的早期“情书”,胡适借《新婚杂诗》化解了新派人物面对旧式婚姻的主体焦虑,塑造了道德圣人的形象.吴芳吉《婉容词》则以新青年追求恋爱自由抛弃妻子的悲情故事,进入被新文化运动和启蒙主义遮蔽的伦理空间.通过两种早期“情书”对读,可以窥见作为“主义”的新恋爱观是如何经由文学的参与而落于实地,以及在这一恋爱转型进程中,道德具象如何被主义抽象取代,主体如何走向空洞化、恶质化的危途.
随着国际教育测评项目的开展,校长效能评价在提升学生成绩和校长效能上的积极作用受到国外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校长效能评价的“校长支持”功能彰显,并日益成为国外校长效能评价的核心功能.研究发现,当前国外校长效能评价存在三个基本问题,成为校长效能评价争议的焦点,分别是:校长效能评价以“学生成果”为标准的问题;校长效能评价功能的“校长支持”与“校长问责”功能冲突问题;校长效能评价体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设计矛盾问题.对国外校长效能评价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反思,有助于我国校长效能评价不盲从国外基于“学生成
丸山真男的民主主义观主要建立在持续思考和探索“如何确立作为国家原理的民主主义”的基础之上.战后日本面临着建设民主国家的重要任务,丸山真男作为战后民主主义的“旗手”从思想层面引领着时代发展潮流,不仅关注承担民主国家建设主体的具有自由主体人格的建构,而且还注重将民主主义理念不断付诸实践,以一名“践行者”的身份采取“知行并举”的方式,不断推动日本的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深入.丸山真男主张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并非“毕其功于一役”所能成就,而是一场绵延不绝的“永久革命”.从丸山真男论及民主主义的相关著述及其行动取向来看,其
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主要是指其价值导向和功能效用,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逻辑基础和核心议题.本文以社会信任为视角,探讨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建构的特征、方式和实现路径.本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建构具有时代性和结构性特征.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描摹社会信任对象、塑造社会信任环境、夯实社会信任土壤等方式助力提升和促进社会信任水平.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强化先进技术的支撑驱动、优化运营管理的系统保障是新型主流媒体价值建构的实现路径.
为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法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法国终身教育推进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经费筹措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及学习激励机制这五个方面.法国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呈现出国家主导终身教育体系、关注公民的终身职业发展、注重保障终身教育质量等特色.借鉴法国的经验,我国构建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可以从建立终身教育法律保障机制、经费筹措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学习激励机制、就业服务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以来,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稳步增长,结构逐渐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国际化趋势有所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加强;经费投入大幅增加,财力保障得以完善;多元参与力度提升,办学多元化渐趋丰富.十年来,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离不开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及社会需求.在取得成就之时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区域间(内)差异突显、质与量失衡、人才流失严重以及信息化程度较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高校“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提供了可靠抓手.以A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B校民商经济法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为例,从情境教学、榜样教育、认知与实践教育、情感教育角度分析了高校二级学院“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落实情况,认为其存在政策支持、运行机制、观念认知、教育人才四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完善高校二级学院“四共”实践的对策建议:坚持党建引领,明确政策导向;建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正确把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西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媒介环境变迁是思维方式转型的客观条件和必要条件,而思维方式转型必然导致媒体话语生产和传播策略的变革.从“媒介环境一思维方式一传播实践”的三元分析框架出发,结合全球传播形态下的中西舆论斗争,当前,中国要加强故事思维,以思维方式转型引领媒体话语变革和传播策略创新,探索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