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京戏艺术博大精深,有一出经典传统戏《红鬃烈马》。剧中宰相的女儿王宝钏抛彩球招婿,击中乞丐薛平贵。王宝钏不顾父亲反对,与薛平贵同到寒窑成婚。薛平贵降服红鬃烈马,出征西凉国,遇到代战公主,招为驸马。后继承了西凉王位。王宝钏在长安苦守寒窑18年,困顿中写下血书,绑在鸿雁身上。鸿雁飞到西凉,被薛平贵持金弓银弹打下。薛看到血书,回国探妻,被追杀之时,放出代战公主所赠金翎鸽子,代战见到鸽子,知道平贵遇难,起兵救援,并与薛平贵一同反回长安。这一出悲欢离合的浪漫爱情剧,数百年来久演不衰。其中的鸿雁传书,鸽子报信,留下千古佳话。看来用鸟类捎信,古来有之。在欧洲,也有用鸽子身上绑上信件,作为通信工具的传统方法。
常听法国摄影的前辈说,早年间,摄影术也曾经在邮政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时代,利用鸽子传递消息,是一种十分快捷、简便、安全的通讯方式。更有利用微缩摄影和信鸽传递相结合的通讯方法,十分有效而盛行。但是苦于资料有限,一直没有能够见到实物。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邮政博物馆里举办中国邮票展。开幕式时,我有幸参观和拍摄了这座意想不到的、有众多馆藏和丰富展品的特色博物馆。这里不但展出了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的邮政物品,甚至展柜里也有中国清朝驿站投递员的帽子和服装。最使我惊喜的是发现了信鸽传递用摄影拍摄信件的实物展示(图1)。
2,达戈隆法拍摄的微缩照片,镶嵌在象牙裁纸刀、笔管、胸坠等生活用品里面。
4,达戈隆式微缩相机的外观图。右面连接外墙,是安放玻璃版负片的地方,也就是原照片的地方。左面有观看聚焦情况的目镜,下面的螺丝钮控制齿轨,前后移动调焦。当中的拉门和开口,是更换火棉胶底版的地方,换好火棉胶底版后,关上拉门,用下面的拉绳,控制快门曝光。
信鸽如何携带照片呢?这就要说到一种把原物缩小的摄影方法——微缩法摄影术。法国巴黎的摄影家达戈隆(René -Patrice Prudent Dagron),在1858年,拍摄出了第一张微型照片,成功地拍摄了一个小首饰。同年,英国的芒榭斯特(Manchester)试验在照相机前面加上一个特别的镜头,拍摄细微的物品。在1859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一些微小的照片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因为这些照片不但拍摄了一些生活中的细小物品,而且照片的尺寸也很小,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张小方纸。用放大镜,可以看清楚小方纸上的照片。不过,后来引起人们兴趣的,并不是对微小物品的拍摄,而是把正常的大型物体,“微缩”拍摄成超小形的照片。
1860年,达戈隆先生,又试着用小型望远镜,把建筑物或者人像,微缩成超小照片,照片的直径从3毫米到6毫米之间。这些小照片拍摄在玻璃上,放在首饰、胸坠、戒指和一些文具用品上面(图2)。照片上有小的凸透镜,透过阳光可以清晰地观看到照片上的景物(图3)。如果把镜片拿掉,照片就是一个小黑点。这种用蛋清火棉胶拍摄的超小型照片,当时在欧洲十分普遍,至今的摄影旧货市场上还经常见到。由于交通、咨询和技术的原因,这种极受消费者欢迎的摄影方式当年并没有流传到我们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所以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种微缩相机的技术原理和实例。
6,有25个镜头的达戈隆发明的铜制微缩相机。
8,相机的贝雕牌号,巴黎生产的DEROGY相机。公司地址是巴黎的塞纳河岸的霍尔罗格街33号。
图4是达戈隆式微缩相机的外观图,我们可以看它是如何把一张底片,变成20张超小型照片的。图5是这部相机的机械原理图。
A:一块普通的火棉胶玻璃版底片。
B:聚集20个显微镜头。
C:调焦的取景毛玻璃和火棉胶感光版的位置。
D:观看和取景调焦的镜头。
E:可移动的调焦台,可以前后移动。下面有螺丝固定。
F:控制光线进入的光圈。
G:有拉线控制的开关。起到快门和关闭相机的后半部,关闭后便于更换感光版。
用这台相机拍摄后,得到的火棉胶感光玻璃版上,布满了20张超小型照片,用钻石切刀切割后,得到20张超小型照片,再镶嵌到首饰里面。
下面介绍的是这种超小照片的相机实例。
图6是1860年在法国巴黎生产的微缩相机,此机由达戈隆发明,迪博斯克(J.Duboscq)制作。黄铜机身小巧紧凑、25个镜头排列整齐。机身后面有圆锥状的放大装置取景。主要是拍摄微小的玻璃照片,镶嵌在首饰和纪念物里。
图7是一台普通的折叠式木制相机,图8是相机的贝壳刻制的牌号,巴黎生产。图9是在这台折叠相机的镜头上,加装了观看微缩效果的放大装置,在折叠相机的后背上,换上玻璃版负片,光线通过负片,在镜头前面的小玻璃片上结像。通过镜头前加装的放大装置,眼睛正对相机镜头,观看效果,然后用折叠皮腔调焦,如果小玻璃片上的影像清晰,再换上火棉胶玻璃版,曝光后,可以得到一张玻璃版的超小型照片。
图10也是一台早期的微缩摄影相机,金属机身后面放置透明玻璃底片。通过反光镜照明,镜头前可以放置磨砂玻璃,通过镜头上的齿轨调焦装置对焦。通过镜头前面的放大镜观看。然后再换上小的感光片曝光。
法国在战争和大饥饿时期,社会动荡,匪盗横行、交通阻隔。特别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期间,首都巴黎被敌军围困,许多亲人失去联系,商务活动难以沟通,政府的政令无法下达。人们寻朋觅友、商务联络的需求,使得政府、公司、私人之间的通讯量大增。信鸽传信可以不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往返快捷便利,运行成本低廉,是个非常时期的通讯最佳方案。但是小小的鸽子无法携带太多的书信。于是人们开始在减轻书信的重量上想办法。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法国达日隆(Dagron)先生发明的微缩摄影方法。当时称作“微缩点”的技术,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把信件或者文件排列摆放,摄制成超小型照片。这种照片很小,只有扑克牌的四分之一大。然后再把这种照片排列摆放,翻拍到极细薄的簿皮质感光片上。这种皮质感光片,是在皮子上面均匀地涂上湿版火棉胶,制作出一张透明片。曝光显影后晾干。这张皮质火棉胶透明片,只有3×5公分大小,重量只有0.05克,却印有上千张信纸的内容(图11)。把皮质透明片卷成卷,像牙签一样大小,重量很轻。把20卷捆成一束,放入特制的薄筒里,固定在鸽子的尾巴下(图12、图13)。皮子轻巧、透明而有韧性,不会因为长途的飞行和运动时的揉搓而损毁。
10,全金属微缩照相机。
12,法国摄影史料上记载的,尾部带有小信筒的信鸽。
为了防止差错,发信方要在鸽子的翅膀上盖上日期、邮件编号和发信方的图章(图14)。训练有素的信鸽飞出后,到达目的地。当地的收信方邮政人员解下透明片,也要在鸽子的翅膀上盖上收件方的日期、图章。然后把返回的信件制作的底片固定在鸽子尾巴下,放回鸽子。这样,发信方接到返回的鸽子,看到图章,就能准确地知道信件已经安全到达了。而收信方拿到透明片,用放大投影技术,把超小型透明片上的信件放大还原(图15)。或者放大到普通纸的大小,交给当地的收信人。也可以放大复制多份,分发给各个收件人。用这种方法,使得两地的通信得以畅通。为了减轻鸽子的体力,增大投寄距离,当时还有一种助飞的方法,就是用热气球携带鸽子升高,然后在最高处放出鸽子,使鸽子在高空穿越过封锁线,更快更远地飞往目的地(图16 )。
这些皮质透明片又小又轻,传递的信息量却很大。一只鸽子可以带着许多张底片飞行,而一张底片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许多张信件。所以一只鸽子,最多可以携带数万封信件,这个数量实在是惊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和比较一下,就是一位最优秀的投递人员,也无法携带这样多的邮件,跑这么远的路。何况,还有两者之间在速度上的绝对差异。信鸽携带摄影底片的方法,曾经帮助政府发送过不少紧急文件。根据资料,最多时,曾把文件转印至18份,放到18只鸽子的尾巴下,同时向多个远处的地方发出急件。各地的官方的邮局收到后,立即使用特别的投影机放大机,投射到屏幕上观看,同时通知和转送到地方政府。
14,发件方和收件方,都要在鸽子翅膀上盖章、盖上日期、邮件编号,用以确认信件的投递是否准确。
16,瓷盘上的绘画:用热气球带着信鸽升高,再放出信鸽。
17,法国摄影史料上记载,这种信鸽传信的方法,是受到了“中国信鸽携带哨子”的启发。
常听法国摄影的前辈说,早年间,摄影术也曾经在邮政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时代,利用鸽子传递消息,是一种十分快捷、简便、安全的通讯方式。更有利用微缩摄影和信鸽传递相结合的通讯方法,十分有效而盛行。但是苦于资料有限,一直没有能够见到实物。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邮政博物馆里举办中国邮票展。开幕式时,我有幸参观和拍摄了这座意想不到的、有众多馆藏和丰富展品的特色博物馆。这里不但展出了世界上各个历史时期的邮政物品,甚至展柜里也有中国清朝驿站投递员的帽子和服装。最使我惊喜的是发现了信鸽传递用摄影拍摄信件的实物展示(图1)。
2,达戈隆法拍摄的微缩照片,镶嵌在象牙裁纸刀、笔管、胸坠等生活用品里面。
4,达戈隆式微缩相机的外观图。右面连接外墙,是安放玻璃版负片的地方,也就是原照片的地方。左面有观看聚焦情况的目镜,下面的螺丝钮控制齿轨,前后移动调焦。当中的拉门和开口,是更换火棉胶底版的地方,换好火棉胶底版后,关上拉门,用下面的拉绳,控制快门曝光。
信鸽如何携带照片呢?这就要说到一种把原物缩小的摄影方法——微缩法摄影术。法国巴黎的摄影家达戈隆(René -Patrice Prudent Dagron),在1858年,拍摄出了第一张微型照片,成功地拍摄了一个小首饰。同年,英国的芒榭斯特(Manchester)试验在照相机前面加上一个特别的镜头,拍摄细微的物品。在1859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一些微小的照片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因为这些照片不但拍摄了一些生活中的细小物品,而且照片的尺寸也很小,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张小方纸。用放大镜,可以看清楚小方纸上的照片。不过,后来引起人们兴趣的,并不是对微小物品的拍摄,而是把正常的大型物体,“微缩”拍摄成超小形的照片。
1860年,达戈隆先生,又试着用小型望远镜,把建筑物或者人像,微缩成超小照片,照片的直径从3毫米到6毫米之间。这些小照片拍摄在玻璃上,放在首饰、胸坠、戒指和一些文具用品上面(图2)。照片上有小的凸透镜,透过阳光可以清晰地观看到照片上的景物(图3)。如果把镜片拿掉,照片就是一个小黑点。这种用蛋清火棉胶拍摄的超小型照片,当时在欧洲十分普遍,至今的摄影旧货市场上还经常见到。由于交通、咨询和技术的原因,这种极受消费者欢迎的摄影方式当年并没有流传到我们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所以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种微缩相机的技术原理和实例。
6,有25个镜头的达戈隆发明的铜制微缩相机。
8,相机的贝雕牌号,巴黎生产的DEROGY相机。公司地址是巴黎的塞纳河岸的霍尔罗格街33号。
图4是达戈隆式微缩相机的外观图,我们可以看它是如何把一张底片,变成20张超小型照片的。图5是这部相机的机械原理图。
A:一块普通的火棉胶玻璃版底片。
B:聚集20个显微镜头。
C:调焦的取景毛玻璃和火棉胶感光版的位置。
D:观看和取景调焦的镜头。
E:可移动的调焦台,可以前后移动。下面有螺丝固定。
F:控制光线进入的光圈。
G:有拉线控制的开关。起到快门和关闭相机的后半部,关闭后便于更换感光版。
用这台相机拍摄后,得到的火棉胶感光玻璃版上,布满了20张超小型照片,用钻石切刀切割后,得到20张超小型照片,再镶嵌到首饰里面。
下面介绍的是这种超小照片的相机实例。
图6是1860年在法国巴黎生产的微缩相机,此机由达戈隆发明,迪博斯克(J.Duboscq)制作。黄铜机身小巧紧凑、25个镜头排列整齐。机身后面有圆锥状的放大装置取景。主要是拍摄微小的玻璃照片,镶嵌在首饰和纪念物里。
图7是一台普通的折叠式木制相机,图8是相机的贝壳刻制的牌号,巴黎生产。图9是在这台折叠相机的镜头上,加装了观看微缩效果的放大装置,在折叠相机的后背上,换上玻璃版负片,光线通过负片,在镜头前面的小玻璃片上结像。通过镜头前加装的放大装置,眼睛正对相机镜头,观看效果,然后用折叠皮腔调焦,如果小玻璃片上的影像清晰,再换上火棉胶玻璃版,曝光后,可以得到一张玻璃版的超小型照片。
图10也是一台早期的微缩摄影相机,金属机身后面放置透明玻璃底片。通过反光镜照明,镜头前可以放置磨砂玻璃,通过镜头上的齿轨调焦装置对焦。通过镜头前面的放大镜观看。然后再换上小的感光片曝光。
法国在战争和大饥饿时期,社会动荡,匪盗横行、交通阻隔。特别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期间,首都巴黎被敌军围困,许多亲人失去联系,商务活动难以沟通,政府的政令无法下达。人们寻朋觅友、商务联络的需求,使得政府、公司、私人之间的通讯量大增。信鸽传信可以不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往返快捷便利,运行成本低廉,是个非常时期的通讯最佳方案。但是小小的鸽子无法携带太多的书信。于是人们开始在减轻书信的重量上想办法。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法国达日隆(Dagron)先生发明的微缩摄影方法。当时称作“微缩点”的技术,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把信件或者文件排列摆放,摄制成超小型照片。这种照片很小,只有扑克牌的四分之一大。然后再把这种照片排列摆放,翻拍到极细薄的簿皮质感光片上。这种皮质感光片,是在皮子上面均匀地涂上湿版火棉胶,制作出一张透明片。曝光显影后晾干。这张皮质火棉胶透明片,只有3×5公分大小,重量只有0.05克,却印有上千张信纸的内容(图11)。把皮质透明片卷成卷,像牙签一样大小,重量很轻。把20卷捆成一束,放入特制的薄筒里,固定在鸽子的尾巴下(图12、图13)。皮子轻巧、透明而有韧性,不会因为长途的飞行和运动时的揉搓而损毁。
10,全金属微缩照相机。
12,法国摄影史料上记载的,尾部带有小信筒的信鸽。
为了防止差错,发信方要在鸽子的翅膀上盖上日期、邮件编号和发信方的图章(图14)。训练有素的信鸽飞出后,到达目的地。当地的收信方邮政人员解下透明片,也要在鸽子的翅膀上盖上收件方的日期、图章。然后把返回的信件制作的底片固定在鸽子尾巴下,放回鸽子。这样,发信方接到返回的鸽子,看到图章,就能准确地知道信件已经安全到达了。而收信方拿到透明片,用放大投影技术,把超小型透明片上的信件放大还原(图15)。或者放大到普通纸的大小,交给当地的收信人。也可以放大复制多份,分发给各个收件人。用这种方法,使得两地的通信得以畅通。为了减轻鸽子的体力,增大投寄距离,当时还有一种助飞的方法,就是用热气球携带鸽子升高,然后在最高处放出鸽子,使鸽子在高空穿越过封锁线,更快更远地飞往目的地(图16 )。
这些皮质透明片又小又轻,传递的信息量却很大。一只鸽子可以带着许多张底片飞行,而一张底片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许多张信件。所以一只鸽子,最多可以携带数万封信件,这个数量实在是惊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和比较一下,就是一位最优秀的投递人员,也无法携带这样多的邮件,跑这么远的路。何况,还有两者之间在速度上的绝对差异。信鸽携带摄影底片的方法,曾经帮助政府发送过不少紧急文件。根据资料,最多时,曾把文件转印至18份,放到18只鸽子的尾巴下,同时向多个远处的地方发出急件。各地的官方的邮局收到后,立即使用特别的投影机放大机,投射到屏幕上观看,同时通知和转送到地方政府。
14,发件方和收件方,都要在鸽子翅膀上盖章、盖上日期、邮件编号,用以确认信件的投递是否准确。
16,瓷盘上的绘画:用热气球带着信鸽升高,再放出信鸽。
17,法国摄影史料上记载,这种信鸽传信的方法,是受到了“中国信鸽携带哨子”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