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国色 挥刀如歌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边轰鸣,一回头,只见八匹骏马飞奔而来:前五一匹足不践土,脚不落地,似乎可以腾空而飞,后三匹中一匹卧地打滚,一匹回首向往,最后一匹似乎在对打滚那匹说:“兄弟,别闹了,五个哥哥都跑远了……”
  这是去年6月叶萌春为马年创作的黄杨木雕系列作品《八骏腾骧》,总共有50套,直到今年8月初才算完工。八骏之姿,不禁让人想到《拾遗记》中所写:“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虽只有八匹骏马,却有万马奔腾之势。
  人舞,马亦能舞
  “人能舞,为什么马不能舞呢?” 上世纪90年代,叶萌春去歌舞团看完表演后,不由得思索。舞台上精湛的舞蹈,激发了叶萌春的创作灵感。但是他并没有把舞蹈着的人搬上木雕,而是落脚在马舞和马与人的舞蹈。
  叶萌春跑到郊区牧场,开始看嬉戏的马并写生构图。在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场景——两匹正在嬉戏的马,一匹高兴地打滚,一匹顽皮地从打滚的马身上跃过。画好草图,他立刻回家捏出泥稿,并不断修改完善,一件名为《马舞》的作品随之诞生了:两匹正在起舞的骏马,一匹马在上,高举前蹄,挺腹回首,飞扬马尾;躺着的马,昂首扬鬓,马尾内收。充满动感的两匹马如同两个嬉戏的人儿,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1991年,这件作品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名家精品展上脱颖而出,夺下了唯一一个创作奖。后来,又在省级、国家级大展中获得金奖。
  此后,叶萌春一发不可收拾,关于马的佳作不断面世,《奔马》、《马球竞骑》、《四马奔腾》、《马舞》、《马背杂技》、《马背国色》……以至于黄杨木雕界亲切地称呼他为“马萌春”。
  叶萌春雕刻的马,通过黄杨木细腻、坚韧的材质,表现了马的雄姿英发之气质:无论是双骏、单骑还是群马,或嬉戏,或扬蹄欲起,或伫立回视,皆肥壮俊健,从容恬静。不仅如此,他的马系列更是突破了传统的雕法,刀法圆润流畅、富有变化,线条概括简练、奔放流畅,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奔腾》就巧妙利用一前一后和高低不同所形成的空间,运用拼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把马昂首扬鬃、撒蹄卷风的奔腾之势十分逼真地雕刻出来。
  他的刀法圆润而清澈、简练流畅,石雕、木雕、彩塑,样样得心应手,雕人物、花果、动物,个个惟妙惟肖。2001年创作的高五十多厘米、宽六十多厘米的榉木作品《马球竞技》:一位唐朝仕女骑着一匹尾部打着结的宝马款款而来,地上放着一个马球,仕女眼睛前视,平静、坚定而含蓄,宝马则刚刚提起左前腿。整个画面结体严谨,动静结合,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
  至今究竟雕了多少匹马,叶萌春自己也数不清。“我喜欢雕马,是因为马是每一个国家都喜欢的动物,对发展业务有好处。更重要的是,马代表了一种性格,一种忠诚无畏、一往无前及敏捷内秀的性格,是我所喜爱的。”
  枯叶落尽朽木损,刀开生面百态回。作为黄杨木雕世家叶家的第五代传人,叶萌春善于雕马,勤于雕马,也雕出了自己的成绩:2011年7月初,在国家博物馆开展的中国木雕艺术展上,叶萌春的木雕《马背国色》获得了组委会的金奖,《马背杂技》则被江苏博物馆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性展会上展览并获奖,在业内是头一次。可以说,叶萌春靠着雕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木雕世家的传承
  雕马固然是出于个人喜好,也与叶萌春的个人经历有一定关系。
  出身木雕世家的叶萌春,自幼便喜欢木雕。父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他总是喜欢站在旁边痴痴地看。读小学时,他常常一放学就跑回家,跟父亲学习木雕、泥塑、浮雕、石雕。“我的父母,其实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当时,他并不知道手下黄杨就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
  1967年,9岁的他同往常一样推开父亲的工作室,发现父亲不在,夜深了也没回来。后来才知道,父亲因为雕刻传统题材被作为“反动艺术权威”给抓走了。3年后,父亲才被放出来。这段记忆太过深刻,后来选择雕马,可能也是因为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好”的象征,永远不会牵涉政治。
  16岁时,叶萌春来到父亲身边学艺。他如鱼得水,虽然日复一日的雕刻弄得眼看花了、虎口磨痛了、肩膀被凿压肿了,可技艺却每天都有长进。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时。有关部门下令:传统艺术品不能生产,更不能出口。叶萌春被调到机械车间,他只好放下雕刀,站到了刨床前。
  搞机械,还是搞艺术?一段时间后,在各种不怀好意的目光和冷嘲热讽下,他放下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工作,在家里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国务院发文指出,知名艺人要培养有艺术潜力的子女,有关方面在政策上予以倾斜。1978年,凭借过硬技艺,他正式进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这才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艺无止境,商有模式
  改革开放的年代,黄杨木雕进入百花争艳、大师辈出的时期,同时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不少木雕师认为“手工赔钱”纷纷转行,而没转行的艺人则挑选了不同的两条道:一条大师道,他们不再搞大宗生产,只进行单独的创作,并注上自己的姓名;一条“工业化”道,开办企业。
  叶萌春似乎将两道合一,既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开办的温州双屿工艺美术厂效益也不错。
  1984年,他在朋友、家人的支持下开办了双屿工美厂。创业的同时,也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因为办厂就疏远了艺术。那时人人都觉得商业和艺术并不能融合,只要能赚钱,商品化的东西凑合一下就行了。叶萌春却不这么认为:“在商品化的产品里融入艺术,不就更有价值了吗?”基于这种认识,他厂里生产的产品“因一枝独秀”大受欢迎,即使比同类的商品价格要高一些。
  尽管工美厂事务缠身,叶萌春仍然坚持创作。他深知艺无止境之理,并希望能不断突破而达到新的艺境。“我现在只想着有更好的创意,更多的灵感,雕刻出更精更具神韵的作品来。”《马舞》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雕成。
  随着雕马带来的名声越来越响,叶萌春也越发注重创新。“艺术创作要围绕着一个‘新’字找灵感。只有‘新’,作品才有生命,才能‘长大’,否则,作品没有多大意义。”他说,“尤其是我的‘马’系列,更要突破以往,不然就是‘死马’。你看徐悲鸿画了多少匹马,可有一匹是重样的?”
  因此他的作品几乎件件有新意,年年更上一层楼。从《马舞》到《马球竞技》,从《马背杂技》到《马背国色》,皆可见端倪。尤其《马背国色》杂技女演员跃于马背耍起花盘,绸带飞扬,骏马昂首腾云而起,大显身手。人物与动物腾空捉对组合,由此构成了黄杨木雕新的表现形式。
  “只有艺术性上去了,商业效益才会跟着来。”叶萌春说,“但是,学艺,是没有尽头的。”
其他文献
蒙蒂将全部精力放到园艺上后,不但抑郁症自愈,连人生也灿烂起来。  自古以来,花朵就与美好联系到了一起。其实花朵不仅仅是芳香美丽的植物,更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蒙蒂·丹(Monty don)的一生,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毫不为过。1955年他出生于柏林,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随后到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上世纪80年代,他和妻子Sarah做珠宝生意一度红火,不久后破产,欠下巨额债务,他也因此深陷抑
一朋友来京,问我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我说投资都找到我头上了,说明你闲钱实在是太多了。他苦笑,说被国企挤得只剩下钱了。
本刊讯日前,位于南宁市琅东富安居市场的罗芬卫浴专卖店举行了重装升级开业仪式。
转型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转型而转型,转型的目的是更好地获得经济增长,如果忽视了转型的增长取向而把关注点仅集中到狭隘的转型本身,那么必然会造成舍本趋末的结果,而西方主流
文革时期对鲁迅的研究,与文革特性高度一致,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远离对象本体,为我所用、削足适履,在研究内容上将鲁迅设计为"角斗士";在研究路径和研究队伍上呈现为一种非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