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主题。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就能打造出城市精神。要使城市精神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建设的动力,就必须把这种精神放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野之中进行实践,才能这种精神内化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城市精神;新时期淮安精神
为鼓动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淮安市委组织全市人民进行了“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经过近半年多的讨论、投票,最终选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新时期淮安精神的表述语。要使新时期淮安精神成为引领经济建设的动力,就必须把这种精神放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野之中进行实践,才能这种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推进我们的城市文化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看新时期淮安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之道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1)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又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要创新,就意味着要开放,才能不断吸收外来的东西;要吸收,就意味着包容,才能不断借鉴优秀的东西。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处理好不同意识形态冲突下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多样性的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
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公正、包容、民主、平等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包容”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特质,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区域的实践,要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作用。
淮安的文化历史悠久,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形成了淮安以“西游记创新文化”、“大运河开放包容文化”等为代表的超胜于人、不流俗变、包容兼蓄、大气开放的文化特性,在淮安的文化特质中,既有移民文化的包容,这种特异的历史文化传承,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淮安在运河史上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现代淮安虽然没有当初盛极一时,但却依然传承了原有的文化特质,更将“包容”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精神。所以,淮安提出“包容天下”,就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价值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主题。
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各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又有本土改变农民身份的新市民,还有很多外来人口。新旧观念、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各种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碰撞,是很多人呈现出迷茫的心态。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安定祥和、民主正义、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这个共同理想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层次性原理,而且有着充分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提高,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地位。
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国家也需要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为之不懈努力的长期奋斗目标,也包含着一种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形成共同理想,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力量,凝聚成一种前进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团结全社会所有成员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感召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3)。还要让每一个个人中国人充分认识到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民族的理想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淮安提出“崛起江淮”,就是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梦”和个人理想之间价起一座桥梁,用这种联系将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同家乡建设、国家建设结合起来,也是为了个人理想的实现找到了着力点。
二、淮安城市文化现状
淮安,地处江苏中部偏北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明清时期,这里是黄、淮、运三水的汇聚之处,漕督、河督驻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繁荣异常,淮安具有区别于同处江淮地域其他历史文化体的特质。起城市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性
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真正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的创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城市文化既有历史文化的传统一面,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永葆城市的青春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发扬创造性和开拓精神。近些年来,淮安市建设一批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实现文化设施的规模和积聚效应。着力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向影视、戏剧的转化,发挥文学对艺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淮安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一体的优势,实施地域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和景点三个层次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打造“伟人故里”品牌,对周恩来故居、韩侯祠、等24处名人故居、纪念馆(纪念祠堂)进行抢救性保护,努力扩大其社会教育影响面;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加强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工作。这些工程不断促进淮安城市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淮安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淮安在全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包容性
淮安精神的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淮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英雄豪杰竞风流,由此形成的名人文化;二是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还有洪泽湖、白马湖等众多湖泊汇集,淮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浮在水上的土地,由此形成的水文化。名人文化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崇文尚学、亲民善民、自强务实;水文化体现的是: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和“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韧性。除此之外,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亲民文化、西游记的创新文化等诸多文化,都在淮安这片大地上有着诸多体现。
(三)开放性
文化大发展、文明大行动是全国的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淮安在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开放措施,在淮安全市开展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发动之深、覆盖面之大,都是淮安历史上所罕见。显示出淮安市领导文明兴市的深远眼光,这种开放性地带领全市人民参与城市精神的创造,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将对淮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四)传承性
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生命体,那么,城市文化就需要用历史为让她添血加肉,让她有血肉丰满,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淮安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让淮安文化在历史与现代中相互碰撞、相互映衬、相互滋润,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现代文明中健康发展,以实现文化因子的新旧交替。淮安4个辖区4个县,每个县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各区都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合理布局、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淮安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梳理城市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加强淮安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淮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实力。然由于经济欠发达,文化研究也一直比较薄弱。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有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只有淮安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地域文化研究体系,也缺少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名称,这极大的制约了淮安的影响力和文化扩散力。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淮安经济跨越转型、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为淮安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为淮安城市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使之为其动容。如果城市文化建设水平高,就会极大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反之,就会阻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有利于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经济强大了,不是真的强大,只有软实力也强大,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才会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更是城市能够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发展力,不断的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才会得到长足发展。
第三,有利于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优秀的本土文化是城市文化根基,是一个城市可以散发魅力、永葆青春的支撑。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被人们遗忘和忽略,以至于使本土文化特征渐趋消褪,城市越来越丧失自身特色。所以,大力发展淮安本土优秀文化紧迫而意义重大。要发扬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弘扬淮安本土文化,才能使淮安在软实力的竞争中独具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刊授党校,1997,第1页。
[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城市精神;新时期淮安精神
为鼓动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淮安市委组织全市人民进行了“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经过近半年多的讨论、投票,最终选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新时期淮安精神的表述语。要使新时期淮安精神成为引领经济建设的动力,就必须把这种精神放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野之中进行实践,才能这种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推进我们的城市文化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看新时期淮安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之道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1)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又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要创新,就意味着要开放,才能不断吸收外来的东西;要吸收,就意味着包容,才能不断借鉴优秀的东西。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处理好不同意识形态冲突下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多样性的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
打造城市精神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公正、包容、民主、平等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包容”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特质,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区域的实践,要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作用。
淮安的文化历史悠久,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形成了淮安以“西游记创新文化”、“大运河开放包容文化”等为代表的超胜于人、不流俗变、包容兼蓄、大气开放的文化特性,在淮安的文化特质中,既有移民文化的包容,这种特异的历史文化传承,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淮安在运河史上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现代淮安虽然没有当初盛极一时,但却依然传承了原有的文化特质,更将“包容”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精神。所以,淮安提出“包容天下”,就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价值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主题。
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各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又有本土改变农民身份的新市民,还有很多外来人口。新旧观念、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各种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碰撞,是很多人呈现出迷茫的心态。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安定祥和、民主正义、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这个共同理想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层次性原理,而且有着充分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提高,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地位。
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国家也需要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为之不懈努力的长期奋斗目标,也包含着一种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形成共同理想,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才能将其转化为一种力量,凝聚成一种前进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团结全社会所有成员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感召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3)。还要让每一个个人中国人充分认识到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民族的理想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淮安提出“崛起江淮”,就是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梦”和个人理想之间价起一座桥梁,用这种联系将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同家乡建设、国家建设结合起来,也是为了个人理想的实现找到了着力点。
二、淮安城市文化现状
淮安,地处江苏中部偏北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明清时期,这里是黄、淮、运三水的汇聚之处,漕督、河督驻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繁荣异常,淮安具有区别于同处江淮地域其他历史文化体的特质。起城市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性
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真正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的创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城市文化既有历史文化的传统一面,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永葆城市的青春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发扬创造性和开拓精神。近些年来,淮安市建设一批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实现文化设施的规模和积聚效应。着力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向影视、戏剧的转化,发挥文学对艺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淮安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一体的优势,实施地域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按照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和景点三个层次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打造“伟人故里”品牌,对周恩来故居、韩侯祠、等24处名人故居、纪念馆(纪念祠堂)进行抢救性保护,努力扩大其社会教育影响面;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加强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工作。这些工程不断促进淮安城市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淮安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淮安在全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包容性
淮安精神的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淮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英雄豪杰竞风流,由此形成的名人文化;二是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还有洪泽湖、白马湖等众多湖泊汇集,淮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浮在水上的土地,由此形成的水文化。名人文化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崇文尚学、亲民善民、自强务实;水文化体现的是: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和“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韧性。除此之外,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亲民文化、西游记的创新文化等诸多文化,都在淮安这片大地上有着诸多体现。
(三)开放性
文化大发展、文明大行动是全国的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淮安在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开放措施,在淮安全市开展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发动之深、覆盖面之大,都是淮安历史上所罕见。显示出淮安市领导文明兴市的深远眼光,这种开放性地带领全市人民参与城市精神的创造,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将对淮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四)传承性
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生命体,那么,城市文化就需要用历史为让她添血加肉,让她有血肉丰满,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淮安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让淮安文化在历史与现代中相互碰撞、相互映衬、相互滋润,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现代文明中健康发展,以实现文化因子的新旧交替。淮安4个辖区4个县,每个县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各区都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合理布局、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淮安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梳理城市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加强淮安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淮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实力。然由于经济欠发达,文化研究也一直比较薄弱。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有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只有淮安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地域文化研究体系,也缺少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名称,这极大的制约了淮安的影响力和文化扩散力。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淮安经济跨越转型、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为淮安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为淮安城市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使之为其动容。如果城市文化建设水平高,就会极大推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反之,就会阻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有利于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经济强大了,不是真的强大,只有软实力也强大,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才会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更是城市能够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发展力,不断的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才会得到长足发展。
第三,有利于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优秀的本土文化是城市文化根基,是一个城市可以散发魅力、永葆青春的支撑。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被人们遗忘和忽略,以至于使本土文化特征渐趋消褪,城市越来越丧失自身特色。所以,大力发展淮安本土优秀文化紧迫而意义重大。要发扬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弘扬淮安本土文化,才能使淮安在软实力的竞争中独具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刊授党校,1997,第1页。
[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