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皎若白月光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夜,秋风惨淡,露水微凉,寒空中的孤月把溶溶清辉尽倾于洞庭湖上。谢清昼与友人在亭中赏月,抚栏叹息,随口吟成一首五律:“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零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友人劝道:“谢兄乃青年才俊,何须作此颓丧之语。”
  夜色渐深,寒意入骨,思及二十余年来的世事流转,谢清昼愈发清醒。
  他是谢灵运十世孙,数百年前谢家池塘春草如烟,绵延至今仍余一抹淡色。生于盛唐的浮世佳公子,满眼皆是慷慨气象。谢清昼少年离家,同当时诸多意气风发的少年那样游尽山水,行色匆匆却心系长安。彼时家业充实,他裘马轻狂,曾得意赋诗:“我祖文章有盛名,千载海内重嘉声。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诗才虽未成熟,但在一众士子中已初露锋芒,颇得众人赏识。
  然而家道中落,绊住了他自在的脚步。满眼繁华殆如云烟,苍茫尘世难寻安身之所,数年奔波经营也是枉然。
  月已偏西,深山传来疏钟,他举目远眺,俄而长叹:“念及韶华短暂,人生如梦,只耽于碌碌尘世,不得随心自主,细想来无甚意趣。”那时他尚未及而立之年,却已看透人世浮华,血脉中流淌的山水情怀寂然许久,终于在秋波月色中悄然苏醒。友人只当他是一时嗟叹,不料几日后谢清昼便郑重相辞。
  他南下吴越,归湖州故里,于白蘋洲上建起草堂。从此他绝意仕途,隐居山野,只与二三友人交游唱和,再未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长安。
  所谓静则灵,灵则慧。早年他虽也常作诗文,但较之先祖谢灵运的山水诗,总少了一丝韵味。直至他隐居,与疏林幽涧为伴,闲来饮茶为乐,或静坐参禅悟道,在江南山容水色的浸染下,“自然”二字方才水到渠成。
  虽是隐居,他却与消极出世之人不同。他并非一意逃避现实,而是真正了悟本心,谢家的山水情愫到底一脉相承。访苍松怪石,听野猿老鹤,自在若横空云影。若不是后来陡生变故,他大概会如此终了一生,不会有离乱之痛,但也不会有清如莲花出水的诗僧皎然。
  后来,在一次农民起义中,他家财尽抛,亲故离散。待战事平息,谢清昼已成孑然一人。离乱中他曾作禅诗《水月》:“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方知天命。人世间的百转千回,终归于空,却有多少人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徒劳地作茧自缚。
  回到草堂那日,春晖融融,草木繁盛如初,却再无人伴他“汀洲采白蘋”。望着离乱后的满眼新绿,他终于潸然泪下,继而仰天大笑。回想当年他在洞庭湖上慨嘆人生如梦,竟一语成谶。他避得了俗世,却避不开宿命。
  不久,谢清昼便前往杭州天竺寺修习佛法,两年后正式受戒,法名皎然。
  有一年,皎然收到好友颜真卿的邀请参加诗会。他僧衣素简,手执念珠,缓步踱入内堂,满座喧嚷瞬间归于沉寂。众人记忆中的谢公子清冷孤高,如今他出家为僧,不守古佛青灯,却一反往日的离群索居,泛游于繁华俗世,着实令人讶异。
  皎然却不以为意,仍与颜真卿谈笑风生,觥筹交错间有美人歌舞助兴,皎然举杯吟道:“君有美人当禅伴,于中不废学无生。”他不愿被世俗所缚,也同样不会被戒律牵绊。只要心中有佛,自然皎若白月光,流连诗花酒歌又何妨?
  大唐之人极有风度和雅量,对离经叛道之举总愿一笑报之。何况皎然早已诗名远扬,颇负魏晋风骨,时人皆仰慕他自然放达的心境,谓之:“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之后颜真卿每每相邀,晈然闲时必到。他缁衣半旧,却是席间最受瞩目的风景,笔墨挥洒,尽兴而归。皎然的诗友遍及吴越,上至簪缨,下至布衣,不论俗世身份,只谈禅理雅趣。诗会多由皎然主笔,他编撰出《吴兴集》传世。千年一瞬,如今翻开泛黄的书页,诗会盛景仍依稀可见。
  皎然嗜茶,他曾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借酒浇愁愁更愁,而茶乃清湛之物,可清心安神。皎然很幸运地结识了另一位茶痴陆羽,他们一长一幼,一僧一俗,因茶结缘,遂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邀陆羽在妙喜寺清居,两人时常漫步于苍林幽径,谈古论今,煮茶品茗。后来陆羽潜心研究茶学,皎然仍时常探望,若遇其寻茶未归,则留诗即返,一如魏晋名士兴尽而归的情怀。陆羽远游,皎然慨然相送。那时他已年过古稀,纵是方外之人,仍不免为暮年别离而伤怀。
  送别陆羽后,皎然发奋著书。揽袖泼墨,清茶相佐,十年心血终成一部《诗式》。半生荣华疏狂,半生寒素清风,人世种种,他已经历太多,看得明明白白。世事喧哗,非禅者之意,为诗文操劳数年,不过愿“使物自物,不关乎予”,如此方能潇洒离去,不抱一丝遗憾。
  多年后,陆羽归隐苕溪,携着满身风尘前来探访老友,却只有竹林间的一处孤坟相迎。他潸然泪下,遂以一盏清茶洒于坟前。此后,皎然的坟前不时有清茶相祭,茶香袅袅,经久不散。
  又过了几年,陆羽终老湖州,竹林深处那一缕茶香,终于随风而逝。
其他文献
出镜/@猫鱼鱼殿下  摄影/@有一个南方菇娘-  文案/剪雪  他们说,水墨已經老了。可我分明听到它比少女更清润的歌声,一开嗓就唤醒了抱着月亮入眠的绿水青山。燕子衔着樱桃斜穿过微风细雨,海棠垂落在花笺上,看相思写了几行。我喜欢被水墨宠溺的感觉,像荡漾其中的一瓣花朵,按下光阴的暂停键,溜去另一个时空,与天地寂静的源头相逢。
期刊
“你爹通敌叛国,老天有眼让他死在战场上,你娘不过是个戏子……”十三岁的我爬起来,与那些骂我的人厮打,打不过就咬,合身扑上,在泥水里翻滚纠缠,直到再被人按倒在地上。  圆头胖脸的官家少爷,一个耳光抡过来:“还敢打我!”頓时,我眼冒金星,耳朵嗡嗡作响。我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等待一场酷刑。许久,有清浅的声音穿过混沌的疼痛:“欺负一个弱女子算什么本事。”  多年后,我垂垂老矣,还是不能忘记那天的你。  你俯
期刊
那时,年少的许平君紧紧牵着父亲的手走入幽闭的掖庭,在墙角一隅,见到了那个瘦弱的少年。她不知道此后绚如烟花的命运,竟在那一刻埋下了伏笔。  少年名叫刘病已。彼时,他迎着许平君纯澈如水的目光,心头涌起温热的暖流。虽有皇家血统,他却不敢奢望爱情,即便眼前的少女出身微寒,她父親只是掖庭里的差役。  算来,在掖庭的生活,是他十七年来最愉悦的一段时日了。巫蛊之祸血染汉宫时,他尚是襁褓中的婴儿。他的太子爷爷刘据
期刊
狐曾是上古部落的图腾之一,数千年的磨人小妖精,怎会不招惹出几段故事呢?阴狠的,狡黠的,凄艳的,纯良的,狐的传说为古典文学笼上了神秘的磷火,影影绰绰地勾人心魄。听狐先生说几个典故吧,不能轻易放过这个老谋深算的“文化人”~  恋解语:《礼记·檀弓上》中说:“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传说狐狸无论身死何处,都会把头朝向老穴的方向,强迫症没救了……所以“归正首丘”就成了游子归葬故鄉的终
期刊
贾平凹曾如此评价张爱玲的散文—“张是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不是每个作者都有“女狐子”的灵气,能把寻常事翻弄出千百般花样,撩拨读者的心魂。阳春的午后,跟公子聊些张氏“狐言狐事”吧,想听听从海上吹来的那阵风~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童言无忌》  婉逗菇凉:张爱玲不是不会说话,怕是懒得说话,
期刊
古装剧中经常会有“伊人入画”的桥段,有的画像形神兼备,可有的真是一言难尽……道具组不怕画中人跳出来打你吗?哼,如果照这样来,道具组师傅们就再没有鸡腿可吃了!  尹双双 《白蛇后传》  双美人儿的画像是典型的传统写意笔法,看似简单的寥寥几笔,却get到了美人侧卧的经典pose,小仙女的气息扑面而来~画上还题写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撩妹绝杀句,简直不要太懂女儿心哦~  唐玄奘 《西游记》  女儿国
期刊
我听到几只小狐妖在敲打次元壁,似乎要借灵力跳到我的世界里来,跟我一起玩儿转美食人间。其实我的小世界早就有他们啦,手绘本上画着他们,同人志里写着他们,扑通扑通的少女心里也都是他们呐!  琥珀  (夏达《子不语》)  狐妖的魅惑力真是一种天赋,让我沉溺在琥珀微弯的眼睛里吧……听到我的表白,这个两千多岁的傲娇小狐大概会红透了脸吧!  阿狸  (徐瀚《阿狸·梦之城堡》)  阿狸是我们长大后仍愿意藏在心底的
期刊
喜欢与花朵结伴的姑娘,心里一定藏着一个春天。那是一个温柔宽厚的春天,招架得住酢浆草滚地撒泼,也不厌烦紫藤萝的厮缠,愿意静下心听木讷的青苔讲一个鲜绿的梦,还乐意帮飞蓬照拂留守的根芽。这样的姑娘,连天地风露都愿多眷顾她一点,花朵更是悄悄匀给她微笑的天赋。  如果你有幸步入她的春天,最好不要让乘虚而入的世俗戾气惊扰到她。  王子服就是那个幸运的傻小子,他是被婴宁抛落的一枝梅花勾入春天里的。之前他从不知世
期刊
有时愈简单的诗句,愈是深切妥帖。就像这首《绸缪》,比起举案齐眉、祈愿安和的庄重,它的情味更令人动容。  这场婚礼始于黄昏。绸缪是紧密缠绕的姿态,束起薪柴,也覆上缱绻深情。彼时未有灯烛,暖色的火焰会照亮这个极尽欢愉的夜晚。  明亮的火光,跃动着人间喜乐,由激昂浓烈到静谧安详。在这首古老的诗歌里,能感受到时间缓慢流淌,斗转星移,从正当中天到东南一隅,又落于门户之上。夜色已然深邃,可许下“执子之手,与子
期刊
血色宛若妖娆玫瑰开在男子胸口,狐妖小唯斜倚榻上,漫不经心地轻抿着指尖的血,媚眼如丝间是世间少有的风情。  帐篷外蓦然响起撕打声,随即一片银光蹿进视野,有人随之冲入。她神色自若,顷刻作出柔弱之态,好似邻家孤女。  披一身银色铠甲的男子一步踏进,手中长刀悍然扫过拦路的劫匪,带起一片鲜血!此时艳阳高照,猎猎长风卷着黄沙漫天飞舞,男子转身看向她,勾起了嘴角:姑娘莫怕,我是都尉王生,我带你走。  狐妖小唯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