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98-03
  【本文著录格式】罗朝晖.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98-10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高校基于红色文化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B176)。
  2017年《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步入新征程,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的价值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关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现有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如:包银山、王奇昌指出了要构建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环境等路径;张利国指出要强化育人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体合力。强化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常态化开展;李芳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立德树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形成“以德为先”的育人导向,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1]可见,要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重点途径之一是深化文化认同,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更是对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认同的内涵
  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形成了以下的主流观点:从理论基础上来看,红色文化是对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就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从理论指导上来看,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及改革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在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从实践基础上来看,红色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孕育创造了许多伟大精神:建党时期的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与西柏坡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无一不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
  总之,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引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精神旗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红色文化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基于自身需要,对红色文化价值取向的接受和认可,并将其内化为价值追求和思想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共同的信仰,达到文化自信的目标。红色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向心力及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使得大学生从心理、观念及行为上认可接受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4]。
  二、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
  增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增强“五个认同”,在这“五个认同”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和睦的根与魂。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形成的,并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形成了今天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是少数民族群体共有的精神家园。当各民族群体真正从心底热爱与认同中华文化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生根發芽,只要真正解决了文化认同问题,其他的认同就能巩固发展。
  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沈桂萍从心理认同层面指出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是中华文化认同[4];王希恩则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认同问题,这种认同首先要从文化上表现出来[5]。可见,只有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中华文化才能繁荣兴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关键,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团结各族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心灵浸润和文化塑造功能,从文化根源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6]。   (二)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对深化文化认同起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创造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理论、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这两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红色文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方面,红色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又赋予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国中华文化新发展的结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守的精神家园[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完成了辩证统一。可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对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的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三、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贡献
  (一)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
  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桥梁,从而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大学生对伟大袓国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书写创造培育的,理解各民族之所以能团结融合,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从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中华各族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守的精神家园,了解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从而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真实写照,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做好民族工作、实现民族大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是历史的选择,从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见证,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从本质上来看,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互为一体的,对国家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8]。要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桥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基调,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强化理论学习教育,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党史学习”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氛围,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增进红色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8],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有了共同价值追求才能凝聚共識,才能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三个倡导”,这三个从不同层面提出的倡导构成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精神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既蕴含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又涵盖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寄托着全面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内核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自由、公正等价值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执着追求与奋斗的方向。
  红色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足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追求的深度融汇[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0]红色文化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增进红色文化认同,对弘扬爱国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红色文化以其真实可感性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族人民在不懈斗争中万众一心,浴血奋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力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四、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研究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指出红色文化认同的意义,梳理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作用。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将探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教育、宣传、科研、实践、服务五个途径,强化协同合作,全面统筹五个途径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元素,构建红色文化认同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系统有效的培育方案,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杜向辉.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培育路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5):97-104.
  [3]林 琳.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探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1-134.
  [4]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
  [5]王希恩.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1-9.
  [6]杨胜才,余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1-33.
  [7]汤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 红旗文稿.2019(19):31-32.
  [8]李卫英.民族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及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0(5):176-181.
  [9]李维军,杨 丽.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2):90-97.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作者简介:罗朝晖(1972-),男,壮族,广西百色,百色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普罗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其中,曾经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贵族乐器——钢琴,有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对钢琴演奏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同时,各个用人单位对钢琴演奏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不仅仅要掌握熟练的独奏技能,还需要掌握钢琴伴奏技能来填补市场空白.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许多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了“钢琴艺术指导”“钢琴合作”“钢琴伴奏”等专业或课程,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初秋时节,岭南大地花繁叶茂,深圳湾畔天朗气清.rn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为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更上层楼,擘画了崭新前景.
期刊
在维也纳居住和工作的雕塑家Sophie Hirsch,主要以以身体为中心、张力与平衡为主题的抽象艺术为研究对象.她善于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其大型雕塑由巨大的硅胶组件制成,与织物配合并使用铝制结构安装在石膏块上.作品充满活力,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动感平衡,且具有对比性.通过她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硬与软、透明与不透明、重与轻、灵活与笨拙等多种相互制约的元素达到了动态交换的融合.
期刊
继北京、东京和利雅得后,独具品味的法国高级珠宝世家Boucheron宝诗龙于上海全新呈现世家宝诗龙限时体验空间,其中精心设计的四大主题空间将世家的经典传承、创新精神、自由饰我与法式生活艺术一次性呈现,为到场宾客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世家传承空间宛如一间图书馆,胭脂红的墙面旨在向“Salon Chinois”致敬.这个神秘内阁灵感源于中国东方风格,于20世纪初由菲德烈克·宝诗龙委托设计,至今仍然保存在旺多姆广场26号的宝诗龙之家中.宾客于此可以欣赏到于今年一月推出的Histoire de Style
期刊
《沧浪诗话》谈诗,认为诗法有五个要点:“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①而诗的极致是入神。五法之中,以音节为最重要。因为诗如果没有音节,便不成诗。体制是诗的形式问题。格力、气象、兴趣几点很抽象,不易理解。清人王渔洋以“典”、“远”、“谐”、“则”四字论诗:“典”是典故、事实;“则”是法则,雅正的意思。扬雄论赋就有“丽以则”、“丽以淫”的说法。王渔洋论诗提倡神韵,主张不要讲得太近,要意在
期刊
【摘要】高职声乐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需要将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怎样将思政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课堂,怎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发挥思政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
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在全国的高校中得以迅速和全面的开展.本文以《短片创作》课程为例,阐述了数字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路的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回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病的总结.本文还对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实际案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节日文化;高校;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摘 要】目前VR技术在旅游领域中应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旅游体验方面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同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让它们鲜活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利用VR技术进行大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运用技术,提升体验;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等原则。大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外地可资本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VR技术的应用使其宗教文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