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鲜活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于事后20年,以回忆方式再现当年日本老师感动自己的短暂往事。读此文时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浸满着一种无比珍贵的师生情谊。在当时那份特殊心境的感染下,读者会觉得藤野先生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不只是一个曾经的形象,而是一位站在身后并保持鲜活姿态的异国朋友。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这位衣着极朴素的老师在文字里向我们无声地走来。
“大约是星期六”,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鲁迅很幸福地得到单独交流的机会。尽管拿来研究的时间还不够用,但藤野先生实在放不下心,所以,希望看到鲁迅的课堂笔记。当鲁迅再看到自己的笔记一一被订正好后,内心的不安与感激在多年后已经化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持久保留下来。
“……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课堂上学生们开始体会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每丝关爱与尊重:“很高兴地,仍用了极为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很高兴地”这个词组,看出可爱的藤野先生对鲁迅内心顾虑的担心全然消失,从侧面上更体现了先生对鲁迅的时刻关心和负重的忧虑。
“惜别”,这二字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想留给鲁迅一点纪念了。殊不知,在那位曾经一时任性的鲁迅眼里,他留下了更多、更美、更持久的东西。“叮嘱……照了寄给他”,这索要的相片,也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希望鲁迅回报给他一点的东西。
二.学生口气的鲁迅
“到别处去看看,如何呢?”承接着上段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口气,鲁迅用学生的视角去寻找那风尘多年的往事。“可以抄一点。”平淡的语气,注定从此开始彼此的感情交织到将来终会升华。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中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在回忆刚开始时,就带上浓郁的怀念味儿,随着在时间的重述中,不断地还原着那时那刻自己的细腻感受。
“但不知怎地,我还时时记起他。”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说不清楚却又很自然的联想感。
“在我所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与其说鲁迅觉得藤野先生是自己的好老师,不如说自己永远都是藤野先生的好学生。所以,自“收藏着的”讲义,“不幸”遗失之后,唯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恐怕只有这样的“面面相语”,才真正让鲁迅先生不能忘却恩师的教诲。
三.结合两种时态的叙述
精心细读鲁迅的散文之作,会发现,他喜欢惯用两种时态。“过去式”的他与“现在式”的他并用。凡“过去式”中的他,言语直白,语调稚嫩,但是见真切;凡“现在式”中的他,言语深情,语调硬朗,但见深切。《藤野先生》一文,“过去式”的叙述所涉从开篇到末尾第四节;“现在式”的叙述所涉为最后三节。然而,这样分明的叙述时段,情感的深浅自然也分明了许多。从带着“怨气”、“火气”的脾气到“冲动”“嘲讽”的敏感性再到经历岁月后的理性,在文字的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类似《阿长与山海经》一样,正是由“过去式”到“现代式”情感的“拨乱反正”,才使文章的情感魅力大增,从而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成熟的轨迹。所以,阅读其散文作品,这样的视角是不能忽略的。
四.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深情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中的鲁迅,以清国“差生”身份反复提涉“弱国”人们的麻木和强者的嚣张。在这尖锐的矛盾中,鲁迅不仅没有看到绝望,反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细读文章,就会联想到,在某种意义上藤野先生的举动与行为,看起来就像普通教师对差生的重视并给差生以前所未有的感动,实质上也是藤野先生能对“差生中国”寄予自己的个人重视与美好希望,因而给无比敏感的鲁迅深深震撼。
这一点,便是真正触动魯迅先生对于自己民族的决意醒觉和改造,不希望“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精通时事的人”以及“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永远麻木下去。这可贵的“教诲”让鲁迅看到自己民族再生的希望,在那特殊的国运下,因而深深让他为之铭记。至于那带有辱没性质的漏泄事件与电影事件确切地说只是促使改变他“意见”的导火线。
《藤野先生》一文这样告诉我们,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与往事,在20世纪之初的那段艰难岁月里,通过一位极为普通的日本教师与鲁迅先生那充满温情的私人交往,为一位现代文学家打开文艺救国的心扉,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财富。
黄维全,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于事后20年,以回忆方式再现当年日本老师感动自己的短暂往事。读此文时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浸满着一种无比珍贵的师生情谊。在当时那份特殊心境的感染下,读者会觉得藤野先生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不只是一个曾经的形象,而是一位站在身后并保持鲜活姿态的异国朋友。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这位衣着极朴素的老师在文字里向我们无声地走来。
“大约是星期六”,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鲁迅很幸福地得到单独交流的机会。尽管拿来研究的时间还不够用,但藤野先生实在放不下心,所以,希望看到鲁迅的课堂笔记。当鲁迅再看到自己的笔记一一被订正好后,内心的不安与感激在多年后已经化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持久保留下来。
“……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课堂上学生们开始体会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每丝关爱与尊重:“很高兴地,仍用了极为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很高兴地”这个词组,看出可爱的藤野先生对鲁迅内心顾虑的担心全然消失,从侧面上更体现了先生对鲁迅的时刻关心和负重的忧虑。
“惜别”,这二字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想留给鲁迅一点纪念了。殊不知,在那位曾经一时任性的鲁迅眼里,他留下了更多、更美、更持久的东西。“叮嘱……照了寄给他”,这索要的相片,也大概是藤野先生唯一有意希望鲁迅回报给他一点的东西。
二.学生口气的鲁迅
“到别处去看看,如何呢?”承接着上段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口气,鲁迅用学生的视角去寻找那风尘多年的往事。“可以抄一点。”平淡的语气,注定从此开始彼此的感情交织到将来终会升华。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中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在回忆刚开始时,就带上浓郁的怀念味儿,随着在时间的重述中,不断地还原着那时那刻自己的细腻感受。
“但不知怎地,我还时时记起他。”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说不清楚却又很自然的联想感。
“在我所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与其说鲁迅觉得藤野先生是自己的好老师,不如说自己永远都是藤野先生的好学生。所以,自“收藏着的”讲义,“不幸”遗失之后,唯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恐怕只有这样的“面面相语”,才真正让鲁迅先生不能忘却恩师的教诲。
三.结合两种时态的叙述
精心细读鲁迅的散文之作,会发现,他喜欢惯用两种时态。“过去式”的他与“现在式”的他并用。凡“过去式”中的他,言语直白,语调稚嫩,但是见真切;凡“现在式”中的他,言语深情,语调硬朗,但见深切。《藤野先生》一文,“过去式”的叙述所涉从开篇到末尾第四节;“现在式”的叙述所涉为最后三节。然而,这样分明的叙述时段,情感的深浅自然也分明了许多。从带着“怨气”、“火气”的脾气到“冲动”“嘲讽”的敏感性再到经历岁月后的理性,在文字的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类似《阿长与山海经》一样,正是由“过去式”到“现代式”情感的“拨乱反正”,才使文章的情感魅力大增,从而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成熟的轨迹。所以,阅读其散文作品,这样的视角是不能忽略的。
四.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深情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中的鲁迅,以清国“差生”身份反复提涉“弱国”人们的麻木和强者的嚣张。在这尖锐的矛盾中,鲁迅不仅没有看到绝望,反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细读文章,就会联想到,在某种意义上藤野先生的举动与行为,看起来就像普通教师对差生的重视并给差生以前所未有的感动,实质上也是藤野先生能对“差生中国”寄予自己的个人重视与美好希望,因而给无比敏感的鲁迅深深震撼。
这一点,便是真正触动魯迅先生对于自己民族的决意醒觉和改造,不希望“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精通时事的人”以及“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永远麻木下去。这可贵的“教诲”让鲁迅看到自己民族再生的希望,在那特殊的国运下,因而深深让他为之铭记。至于那带有辱没性质的漏泄事件与电影事件确切地说只是促使改变他“意见”的导火线。
《藤野先生》一文这样告诉我们,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与往事,在20世纪之初的那段艰难岁月里,通过一位极为普通的日本教师与鲁迅先生那充满温情的私人交往,为一位现代文学家打开文艺救国的心扉,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财富。
黄维全,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