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教育的文化性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具有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化内涵,促进了现代武学的历史进程,而其传统文化内涵中赋予了“仁爱、礼义、信勇、和谐”的文化特征。本文对武术教育的传统文化表现做出分析,同时提出了武术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旨在提升我国对于武术教育的文化修养,以及通过武术教育将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与传播发展。
  关键词:武术教育 传统文化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8(c)-0000-00
  1 武术教育的文化特征
  1.1 仁爱特征
  仁爱的文化内涵是“爱己达人”,其中体现的是贵仁尚义的思想层次,而中国传统武学中树立技艺传授讲求人本理念,其文化价值就在于道德标准的建立,从而规范了武德的形式。而当代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础达标的人才培养方向上,那么仁爱思想不仅是完成武学文化的传承,更加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1.2 礼义特征
  礼义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表现,其内在追求的是公道、正义、公正,也就是尊师重道的体现。而武术教育的核心也是将其文化内涵传承于有礼有义的教育环境之中,而武德与武礼也是武术教育的基础。虽然我国武术分门别类,并不存在统一的礼义标准。但在核心思想上都以武学的文化内涵为道德基础,形成倡导术德并重的教育理念,故而形成注重武德培养的教育文化。
  1.3 信勇特征
  习武之人信勇为先,在《吕氏春秋·论威》中记载“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其内在含义表达了勇武作为品德的表现形式。而信念是现代素质教育必备的文化素养,在面对挫折与困难上是否具备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是教育培养的重要价值观体现。而勇气往往是现代教育所忽视的问题,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是基础,有勇气面对困难甚至绝境是思想升华与行为引导。而武术教育的文化表现也在于此,促进习武者的自信与勇气,形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成为武术教育文化的特色内涵。并且同时以礼义规范其武力行为,规范其道德标准的勇武行为,也就是信勇的武学文化特征。
  1.4 和谐特征
  和谐需要从武术教育的练习方式中理解,中国武术修行中讲求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追求的是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外三合指的是“思想、气息、动作”协调配合的能力表现,内三合追求的是更高的武学境界,以自身修为达到身体的高度控制,在竞技武术中游刃有余,在思想层面中和谐统一,形成身心和谐的文化境界。
  2 武术教育的传统文化表现
  2.1 思想意识层面注重武德
  武学造诣并非单纯的对抗技能完善,更加是武德的內在修为标准。其重要的思想意识层面体现出重视武德传播的教育理念。从国际武术的发展中能够看到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枝,在交流中的重要价值。英语中称武术为“kung fu”是“功夫”的音译,其文化内并非是对于武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认可,更加是对于武术精神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对“德”的内涵有所延伸,拓展为“信、义”两个方面,其中的思想内涵为“忠、义、礼、智、信”,而其传承的文化给养也是其传播于世界的文化基础构成,展现出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故而受到世界武学领域的推崇。
  2.2 行为作风层面重义轻利
  武术教育的文化中对于行为规范具备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而多数习武者也从自身的行为规范做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为重义轻利。行侠仗义的思想在武术发展中根深蒂固,也是习武者内在约束自身行为的精神追求。近代武学史上舍身取义的武学大师不胜枚举,成为现代武术教育的范本。近代武学大师吕紫剑在民国时期,为万千船工出头,比武打死日本浪人首领山井秀夫,并在此后开放一条船只专为贫困穷人渡江而用,故得长江大侠的美誉。这种重义轻利文化表现不仅是武术教育的根基,更加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成为现代教育的文化瑰宝。
  2.3 社会行为层面刚健有为
  习武之人常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是推动中国武术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而在社会层面也表现出刚健有为正面形象,成为其文化体质的外在表现。其根本在于武术的由来,最早始于战争中以保家护国为思想创造了现代武术的前身。而后历朝历代的发展促进,各门各派的自我完善,从未间断过报效祖国的核心思想。而发展至今的现代武术,也成为国学文化的传承,在文化传播中依然占据了高于战争的精神文化武器。
  3 武术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3.1 提升国学意识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逐渐被公众视野所淡化,其国学意识也在社会进程中被诸多文化所影响,人们更加注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文化与技术,而忽视了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国学思想。然而在武术发展中加深传统文化的内在认识,以及丰富学习者对其理念的发扬与继承,才是国学意识构建的重要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教育绝对是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发展与传播必然是激发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方式。而其促进武术的国学意识也是在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建立公众化的平台传播其文化内涵与特征,形成广泛的社会认识与认可,就是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发展渠道与方向。
  3.2 武术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武术教育的发展道路,其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武术文化的内涵,形成普遍的教学意义,而从武术文化特征的分析中也能够发现其规范思想行为与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而真正意义的武术教育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那么促进其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完善内在的重要方式。无论从武德还是武艺方面,培养现代教育的传承人都是时代赋予我民族的重要使命,而从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必然最终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与作用。
  3.3 武术教育个性解放
  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在武术派别相对保守的阶段,其内家功不外传的模式令武学发展故步自封,但是对于自身门派的文化修养始终没有放弃。而发展到现代武学,武术文化通过交流与融合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同事那也解放了其教育个性,形成特有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是武术文化的再次发扬与传播。其孕育了传统武术对于门派差别的文化认可,而且也产生了武术精神的特殊培养形式。一方面,武术的学习在形式上通过教师引导自我练习,形成强化体质与精神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武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了学习者的体验过程,更加深化了武术魅力的个性展示。而其自强不息的内在品格,也是我国武术文化经久不息的思想熏陶。
  3.4 传统武术教育的现代化形式
  武术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竞技体育的教育方法,需要练习者通过自身的技巧经验丰富,产生对于身体控制的高度和谐,而其武术文化的特征也区别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或者历史课程。主要在于精神层面的培养与文化传播的价值体现。而在完善我国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应用文化传承的方法,促进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从而在自我磨炼中不断完善升华内在修为与外在能力,发扬起武术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那么以爱国情操为核心,促进文化修养的内在标准与道德理念,产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融合,才能够将武术文化传播于教育领域,为我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剑,张云崖.武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1年)武术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武术(研究),2012(5):126-127
  [2] 冯尚贵.浅论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56-59.
  [3] 文明华,王振,隋文杰,肖洪波.全球华文教育视角下审视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6):55-57.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目前公路试验表格唯一性标识编码的多样性,分析其在应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路试验表格分年度批次和单位分部分项工序两大类,探索公路试验表格标识编码的设置原
矿山包括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等。矿山测量是矿山建设时期和生产时期的重要一环。矿山测量工作涉及地面和井下,不但要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也要为安全生产
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从三方面描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章选取某大悬臂宽箱梁桥边跨墩顶0#块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空间受力分析,并与平面杆系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大悬臂宽箱梁正应力分布存在明显的
文章从路段行程时间出发分析路网连通可靠性,将速度密度关系引入路段连通可靠度概念,并提出了将安德伍德(Underwood)指数模型和格林伯格(Grenberg)对数模型引入路段连通可靠度的概
冷再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旧路面层和基层的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且可以节省工程造价。文章结合具体的公路养护工程实例,探讨冷再生技术的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以期对类似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动物性食品的主要来源,一个工业国家的人均斋产品量是反映因家发达程度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和
路基路面出现水损害会降低外形美观,引发翻浆、坑槽等问题,对车辆行驶带来不利影响。文章探讨路基路面水损害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分析其危害性和防治作用,并从选择合适的材料类
养猪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苗、配料、管理和防病等方面都有讲究。要养好猪并不是很容易但也不是办不到的事。要把猪养好,养出效益来,必须掌握科学养猪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和压实度是重要的施工质量标准。文章阐述了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应措施,以保证填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