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音乐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中国音乐史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了解,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协助专业课的学习。但是中国音乐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长久的固定模式教学会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这是中国音乐史教学面临的问题,要想改善音乐史教学的现状,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手段都要有所改变,特别是抓住音乐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知识储备、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了解,都成为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学手段 专题 模块 实践
一.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开始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就是我国文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朝历代关于音乐的造诣,对音乐的痴迷,体现了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继承发展,特别是从打击乐到当下的多种类、多形式的发展,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以音乐的方式传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同时就是在接受中国文明进程的洗礼,因此中国音乐史教学不仅具有音乐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历史意义。
就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来说,狭义上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更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义在文化常识课范畴,广义上说音乐史其实还有更多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学生可以准确的认知到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内容,构筑学生的音乐历史意识,从而发现、判断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变化、本质及适者生存的规律。长久来看,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储备提供有效的帮助,夯实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基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格。
二.当前音乐史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方式影响学生思考。音乐史首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性,是一门针对过去的学科,专属于感兴趣与音乐过去的学科,音乐本身的特性,如:声音性、时间性等。造成了音乐史课程的时空分离,过去的音乐许多都成为逝去的声音,无法还原全貌,纵然乐器留下,我们恢复历史原貌也有很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这样的感觉在课程之初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兴趣,但是学习音乐的学生长期无法亲身实践和感受历史上的音乐,就会导致逐渐的疏远它。所以当前中国音乐史的教学重课本、轻感受已经成为常态,至于这个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进行“接通”也就是是否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桥梁让当今的学生和古代的音乐进行沟通。音乐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被发现、被书写的课程,编写完成的教材成为教师主要依靠的教学工具,长时间以来故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依赖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想着明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至于如何接通音乐史和当代学生的桥梁较少有下心思。常常是和其他历史文化课一样,强调某个朝代、某个时期、某种乐器的特点,影响等本上的固有文字。这样的教学学生肯定是难以完全理解我国音乐史的魅力,全面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更无从谈起,强迫性的记忆后完成考试任务很容易就遗忘了。所谓“提纯”“速成”“灌输”式的教学定式看似删繁就简、直奔主题,实则不仅割裂了历史与当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更制约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探求的欲望。
2.2纵向历史顺序讲解,忽略横向联系。历史课的学习,初学者要培养其对历史发展的顺序,所以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纵向讲解音乐史既能了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也能符合历史学科的特性,有一定的便利性,许多音乐史的教材也是按照历史朝代发展的编年进行编写的。但是就是音乐史的历史特性来说,历史学科学习到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时空比较,专题研究等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了解历史的顺序和变化而忽略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习音乐史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中国历史发展常识,所以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改变。在经过历史学科的训练后的学生在看到音乐史中关于音乐背景的描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就无法深入学生内省,从而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更谈不上发现内在逻辑和音乐现象的对比和关系。我们常说的哑巴音乐史,可能是对当前音乐史教学的一种嘲笑,但是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本身音乐史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接触就很难,如果我们还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倦情绪难免日益增加。
2.3缺乏多元化教学。在面临音乐史教学的诸多困难下,让学生全面接触历史上音乐的模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客观上讲,我们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我们缺乏应有的教学硬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各类课程都进行着多元化的教学,中国音乐史没有多元化的教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互动和民主的课堂是教学效果的致命杀手,学生感受不到参与感和主体地位,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与教师缺乏互动交流,使教学内容显得死板、生硬。影响了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的建议
3.1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化教学已经是所有学科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上,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就要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进行一定要求。因为课程本身能够提供的客观工具比较少,教师就要对中国音乐史有明确的认知,对中国历史产生一定人文关怀才可以先将自身融入历史环境中。想要对音乐史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理解。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通过书上生硬的文字进行讲述,尽量做到以一个亲历者的感觉进行讲述。这样才有助于把中国音乐史的历程详细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比如图书馆的资料、博物馆的文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音乐历史。比如进行《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教学时,首先将五四时期的环境让学生有深刻认识,不要急于进行音乐本身的教学,通过视频资料、影视资料、回忆录等工具将历史氛围打造的浓郁一些,然后找出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历史。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发言,讲述其对当时音乐和历史的感受。除了教学教材外,教师应该找到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的书籍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课下学习,教材难以深入某一个时期,这时候课外辅助的教材就会发挥作用,但是这类书籍不宜过多,毕竟是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要对固定的教材进行丰富化,对教材中有趣的点和没有详尽讲述的点进行适当的引文、图示等,突出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方式走出去,学习目标引进来,将本节课的知识线索理清楚,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历史的价值。
关键词:教学手段 专题 模块 实践
一.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开始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就是我国文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朝历代关于音乐的造诣,对音乐的痴迷,体现了中国文化在音乐上的继承发展,特别是从打击乐到当下的多种类、多形式的发展,将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以音乐的方式传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同时就是在接受中国文明进程的洗礼,因此中国音乐史教学不仅具有音乐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历史意义。
就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来说,狭义上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更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义在文化常识课范畴,广义上说音乐史其实还有更多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学生可以准确的认知到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内容,构筑学生的音乐历史意识,从而发现、判断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变化、本质及适者生存的规律。长久来看,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储备提供有效的帮助,夯实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基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格。
二.当前音乐史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方式影响学生思考。音乐史首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性,是一门针对过去的学科,专属于感兴趣与音乐过去的学科,音乐本身的特性,如:声音性、时间性等。造成了音乐史课程的时空分离,过去的音乐许多都成为逝去的声音,无法还原全貌,纵然乐器留下,我们恢复历史原貌也有很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这样的感觉在课程之初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兴趣,但是学习音乐的学生长期无法亲身实践和感受历史上的音乐,就会导致逐渐的疏远它。所以当前中国音乐史的教学重课本、轻感受已经成为常态,至于这个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进行“接通”也就是是否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桥梁让当今的学生和古代的音乐进行沟通。音乐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被发现、被书写的课程,编写完成的教材成为教师主要依靠的教学工具,长时间以来故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依赖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想着明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至于如何接通音乐史和当代学生的桥梁较少有下心思。常常是和其他历史文化课一样,强调某个朝代、某个时期、某种乐器的特点,影响等本上的固有文字。这样的教学学生肯定是难以完全理解我国音乐史的魅力,全面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更无从谈起,强迫性的记忆后完成考试任务很容易就遗忘了。所谓“提纯”“速成”“灌输”式的教学定式看似删繁就简、直奔主题,实则不仅割裂了历史与当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更制约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探求的欲望。
2.2纵向历史顺序讲解,忽略横向联系。历史课的学习,初学者要培养其对历史发展的顺序,所以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纵向讲解音乐史既能了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也能符合历史学科的特性,有一定的便利性,许多音乐史的教材也是按照历史朝代发展的编年进行编写的。但是就是音乐史的历史特性来说,历史学科学习到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时空比较,专题研究等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了解历史的顺序和变化而忽略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习音乐史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中国历史发展常识,所以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改变。在经过历史学科的训练后的学生在看到音乐史中关于音乐背景的描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学就无法深入学生内省,从而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更谈不上发现内在逻辑和音乐现象的对比和关系。我们常说的哑巴音乐史,可能是对当前音乐史教学的一种嘲笑,但是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本身音乐史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接触就很难,如果我们还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倦情绪难免日益增加。
2.3缺乏多元化教学。在面临音乐史教学的诸多困难下,让学生全面接触历史上音乐的模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客观上讲,我们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我们缺乏应有的教学硬件。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各类课程都进行着多元化的教学,中国音乐史没有多元化的教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互动和民主的课堂是教学效果的致命杀手,学生感受不到参与感和主体地位,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与教师缺乏互动交流,使教学内容显得死板、生硬。影响了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的建议
3.1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多元化教学已经是所有学科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上,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就要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进行一定要求。因为课程本身能够提供的客观工具比较少,教师就要对中国音乐史有明确的认知,对中国历史产生一定人文关怀才可以先将自身融入历史环境中。想要对音乐史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理解。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通过书上生硬的文字进行讲述,尽量做到以一个亲历者的感觉进行讲述。这样才有助于把中国音乐史的历程详细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比如图书馆的资料、博物馆的文物、网络视频等,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音乐历史。比如进行《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教学时,首先将五四时期的环境让学生有深刻认识,不要急于进行音乐本身的教学,通过视频资料、影视资料、回忆录等工具将历史氛围打造的浓郁一些,然后找出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历史。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发言,讲述其对当时音乐和历史的感受。除了教学教材外,教师应该找到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的书籍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课下学习,教材难以深入某一个时期,这时候课外辅助的教材就会发挥作用,但是这类书籍不宜过多,毕竟是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要对固定的教材进行丰富化,对教材中有趣的点和没有详尽讲述的点进行适当的引文、图示等,突出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方式走出去,学习目标引进来,将本节课的知识线索理清楚,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历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