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围篱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 我每天都要路过这道绿色围篱
  每到挂果时节 透过密而细的叶子
  看到树上挂着熟了的果子 就想摘它几个
  尝尝新鲜 我的动机就像那只胆怯的猫
  在外边犹豫一下 就匆匆离开了
  这种围篱 是用一种荆棘之树栽种而成
  它们的树干和枝条上布满了尖刺
  只要挨近它们 伤人快过金属利器
  这种园主处心积虑围起来的绿色篱笆
  让旁人路过时心里有了个“怕”字
  我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人 或者
  属于在远处看风景饱饱眼福的那一类人
  我对这道绿色围篱深信不疑
  它就像灵魂中的一道防线
  每当我想接近某种诱惑时 就立即
  长出尖刺吓唬我 把我狠狠驱赶
  事实上 每个人都有一道这样的围篱
  在心头 无利害关系的时候
  就飘动他们的叶子 貌似一道风景
  只要你接近他们视为高贵的东西
  就露出愤懑的针尖 甚至青面獠牙
  李志高,笔名林隐,湖南祁阳人。1980年代中期开始写诗,在《诗刊》《芙蓉》《湖南文学》《青年文学》《诗探索》《诗歌月刊》《绿风》《星星》《文学界》等报刊杂志及多种民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和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有诗集《生命的石头与火焰》出版,并获得衡阳市笫三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 张韵波
其他文献
当代文学是一种处于动态演化的过程、尚未充分“经典化”的文学,存在着难以精准把握与概括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逐渐进入了“祛魅”时代,世纪之交种种精神价值的碎裂、瓦解和文化观念的演变、转型,更使“跨世纪”的文学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观。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与内在格局,都发生了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深刻变化,而且胜景与歧途同在、希望与危机并存。正基于此,无论从当代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史建
期刊
姚 风,曾任教于澳门大学葡文系,现任职于澳门文化局。发表过大量诗歌、翻译及随笔作品,亦有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外学术期刊。著有中文和葡文诗集《写在风的翅膀上》《一条地平线,两种风景》《黑夜与我一起躺下》《远方之歌》《当鱼闭上眼睛》《姚风诗选》《绝句》等诗集,译著有《葡萄牙现代诗选》《澳门中葡诗歌选》《安德拉德诗选》《中国当代十诗人作品选》《白色上的白色》《在狂风中生活》等10余部。2004年获第十
期刊
在广袤的乡野之地,遥远偏僻的山间小村落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发酵之下,往往拥有着无形而强有力的乡村自然伦理和生存法则,乡土自然伦理像一把双刃剑在引领人们由内而外的生存秩序的同时,也对人性造成无形的挤压和伤害,揭露出乡村风物愚昧、麻木的阴暗一面。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而在带着浓重泥土气息的偏远山间村落,民间自然风俗伦理所呈现出的规范和行为约束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应该是出现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行为规范。 
期刊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世界意义的作家。从《北极村童话》到《雾月牛栏》,从《清水洗尘》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树下》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它们就像肖洛霍夫写顿河,福克纳写密西西比州;肖红写呼兰河,汪曾祺写苏北高邮。她写大兴安岭,“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既有鲜明、强烈、浓艳的地域色彩,又有鄂温克族、鄂伦春人、原始森林的生活气息;既有泰戈尔的优雅沉迷,川端康成的物哀忧思,马尔克斯的唯
期刊
追求与困惑  ○ 刘福春  《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了,关于这部书的撰写虽然在该书《后记》中有所交待,但仍觉得还是有话可说,现就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撰写一部什么样的新诗编年史以及其中的不足与困惑简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撰写新诗编年史  我在该书《后记》中讲到,自1980年2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一直从事新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新诗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我阅读了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19
期刊
梁振华是近些年来迅速成长、赢得学界广泛关注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与影视批评在当代青年学人中独树一帜。他既有着任教于知名高校而锻造出的学院派缜密风格,又有着作为青年小说家、随笔作家的丰富创作经验和写作理念;既有着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而形成的时尚触觉,又有着借助时尚话题深入人文知识分子精神深层探究、关注舆论热点而传达自由精神的智慧表达。在梁振华这里,新锐批评家、青年作家、著名编剧、策划人
期刊
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于1927年发表的《吉普赛人歌谣集》,是他印数最多、也是最受好评的诗集,其中《梦游人谣》是其代表作,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曾多次为友人和在公共场合朗诵。在洛尔迦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是最惹人议论的一首诗。  这首诗由戴望舒第一次译成中文,收入在他逝世后1956年出版的《戴望舒诗抄》中。戴望舒学习过西班牙文,也去西班牙游历过,
期刊
魏剑美,男,1971年11月出生于湖南永州。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理事。  自中学时期发表文学作品以来,迄今在《青年作家》《湖南文学》《小说林》《小说月刊》《广西文学》《四川文学》《文学界》《创作与评论》《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意林》《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以及《文学报》《杂文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羊城
期刊
在“80后”这代写作者中,双雪涛是一位迟来者。当这代人中最早开始写作的作家们已经名声在外、著作等身时,双雪涛尚在一家银行上班,每天与数量庞大的钞票打交道。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写作,遂辞职。在这时代,成为一位自由作家无疑是冒险之事,更何况他低产,惜墨如金,不可能像许多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那样倚马千言,日产万字。无论如何,他还是决心上路了——我为此感到庆幸。  我最早接触双雪涛的作品是他
期刊
苍天在上 总要我们去仰承鼻息  看变幻莫测的诡计 看漂浮的云淡风轻  以及抚慰生灵的慈悲和大地的对抗  以及历史的雪泥鸿爪和衰败的大象  以及闪电在我们内心留下的隐秘刻痕  我一直没能认清一些事情的面目 从美容院  走出来的脸 或者是菩萨虚张声势的脸  或者是那座逼着我们慢慢老去的大钟  或者是把那些鹅卵石鼓捣成小鸟的雷雨  或者是为爱情准备的那个成熟的夏天  苍天肯定为某些人抛下了密谋的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