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我们真的不了解老人》的文章,文章说,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老年人也不例外。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一家人一起生活没必要客套,没必要说好听话。真的是这样吗,先看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由于老公常年跑长途运输,在家时间少,刘女士常年和年迈的公婆生活在一起。她说,自己与老人处得如此和谐,其中就得益于“嘴上功夫”。
  刘女士夸奖老人“火候”掌握得好,常常是自然流露。一日,多年不见的老工友来家中看她,她和工友唠嗑,婆婆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刘女士很感动,席间,由衷地说起婆婆操持家务的辛苦,烹饪技术也是远近闻名的;说起公公是露台种植高手,每年种的蔬菜,又新鲜又环保。二位老人听得很开心,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连夸儿媳妇孝顺,“像亲女儿一样”。
  刘女士的老公公虽然70多岁了,但是位不折不扣的电脑达人,盲打、制表、网评跟帖、QQ聊天、听歌、下载、发邮件等等,老人全都不在话下。老人还用电脑给媒体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老人这么善于学习,其实也是刘女士夸出来的。据刘女士说,刚开始公公有了学习电脑兴趣的时候,她就赞扬他、鼓励他,说:“爸爸,您真是与时俱进的老人!”她鼓励公公上老年大学,并且当起老人的“一对一”老师,老人学习电脑有一点进步,她就夸他“不减当年,真刻苦,进步快”,还让孙子给他送“小红花”。
  一日,笔者到刘女士家串门,相互寒暄数语之后,刘女士就竖起拇指,夸起来她公公最近在全市退休职工电脑打字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拿出老公公发表的文章给我看,言语间流露出对老公公的崇拜和赞赏,夸得老公公笑容满面,直说“我本来就是聪明人,哈哈……”不吝啬对老人的鼓励与赞赏,让刘女士家里总是笑声不断。
  老公跑长途运输回家,看见老人被媳妇“哄”得好开心,问她给老人买什么好吃好穿的了?刘女士捅了丈夫一把:“老脑筋!你以为只有给老人吃喝才是尽孝道啊?老人也需要‘孝在嘴上’!”
  故事二
  于大爷82岁,三个儿女事业有成,家庭收入颇丰,但老人总是高兴不起來,经常对儿女发脾气,责怪儿女不孝顺。
  那天晚上,于大爷家吵闹声此起彼伏,我们几个邻居只好过去劝和。
  老爷子指着子女吼道:“你们三个没有一个孝顺东西!”
  子女都很委屈,儿子说:“我们三个每个月都按时分别给老爸他600元钱,怎么不孝顺了?”女儿说:“我爸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大部分都是我给买的,除了给钱,东西也没少给啊!”
  老爷子说:“谁说你们给钱给东西少了,给东西就是孝顺啊?你们平时很少与我进行思想交流,不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总觉得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步伐,相反,你们经常在我面前夸耀自己、展示自我,流露出对老人的轻视和埋怨。不知道尊重父母,更没有想到应该夸奖和赞美一下老人,我能不伤心和恼火啊?”
  弄清楚了吵架的来龙去脉,几个邻居把三个子女叫到一边,对他们讲,给老人提供充实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孝顺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对老人还应做到敬在心里,孝在嘴上。合情合理的赞赏,对老人来说实质上既是一道内涵丰富的心灵鸡汤,又是一味促进健康的精神保健品和补益剂。我们都知道,对小孩子应该“多伸拇指,少伸食指”,对年轻人应该“多些鼓励,少些挖苦”,对老年人其实也应该是这样。经常赞美老人,就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增进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有助于他们树立乐观的生存意识,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看到上面两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赞美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学会夸奖和赞美老人,是生活艺术和孝心的真诚流露,也是孝顺老人重要的一环。
  老人需要赞美,但是,赞美应该分寸恰当、善意、真诚、入情入理。有些人喜欢用“老而弥坚、老当益壮、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大器晚成、见多识广”等等这类词语赞赏老人,这当然也可以,但是毕竟太抽象了,如果能够把赞美更形象一些,具体一点,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赞美老人更好呢?
  1赞美老人的年轻。老年人都希望自己年轻健康,赞美老人最好用“降岁法”。对于老爸老妈,不妨说:“您老越来越年轻了,您越老越有风采!”“你老人家的身板,能和我们小伙子比!”还可以用比较法去赞美:“看您红光满面,比和您一起玩的同龄老人谁、谁、谁可精神多了。”
  2赞美老人的经历。最好采用抛砖引玉式的提问式赞美,比如:“您老过去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披红戴花,一定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吧?”“您老文章写得这么棒,年轻时肯定有许多人喊您‘秀才’吧?”老人经这么一问,肯定会打开记忆的闸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尘封的故事,对现在的生活也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3赞美老人的兴趣爱好。老爸一般会爱好垂钓或旅游,老妈一般会刺绣,会做一手美食……晚辈应该多夸奖老人的特长,向老人请教这些方面的相关知识。老人的兴趣爱好希望与别人分享,子女常与他们聊这些,老人容易获得自尊心理的满足。在生活中,有些子女的兴趣爱好与老人不一致,为了讨老人开心,他们就向老人的兴趣靠拢,通过向老人请教,逐渐培养与老人相近的兴趣爱好,这样,与老人就容易有共同话题。
  4赞美老人的点滴进步。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手机打车、群发短信、团购订餐,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小菜一碟”的事情在中老年人看来却成了“老大难”。很多老人为了求解这些新玩意儿,开始了学习。可是老年人毕竟年纪大、接受能力差,子女应当对老年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赞赏老人,才会在老人的心理上产生积极效应。另外,老人帮助做家务时,可能会沿袭传统做法,即使做不好,子女也应少埋怨,多安慰。学会赞赏老人,激发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意识,有利于促使老人参与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活动中去。
  愿大家重视赞美,学会赞美,多给老人们一些赞赏,如此,老人愉悦,家庭和谐。
其他文献
一迈进冬的门槛,北方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像两栖动物一样冬眠了,忙惯了的乡下人这会儿该做些啥呢?晒太阳啊!  确切地说,晒太阳也是一种农活,一种自在惬意的农活——在太阳底下闭目养神,为来年开春儿秣马厉兵,从这个层面上说,晒太阳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农活呢。晒太阳不仅是农活,也是北方冬季常见的一道乡村景观,它像一缕阳光温暖地储存在北方人的记忆中。  冬天的太阳稳重而温柔,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就赴约而来,静静地挂
期刊
从内心来讲,我并不认同“生活在别处”,但在我印象中,远方这个词仿佛有一种魔力,驱使我寻找—那里驻扎着一些梦想,在向我招手。  孩提时,由于调皮、不听教导,我时常被严厉的父母训斥,有时挨了骂还有口难辩,实在气不过就“讲歪理”,属于特别倔强的那种,不过闹到最后会因此招来一顿皮肉之苦。于是嘴上唯唯诺诺,却在心里种下一个小小的种子:长大了,去远方。可奇怪的是,长大成人后,当怀揣那份执着和憧憬,不辞劳苦地到
期刊
球球(化名)是一名三岁半的小男孩,被妈妈强行带进咨询中心,原因是妈妈认为孩子有多动症,需要咨询师给予“治疗”。  老师,我这孩子可能有多动症,您帮我看看。”很显然,球球妈非常焦虑,一进门就将孩子推向我,言语中带着慌乱和不知所措。  “您好,请问您是怎么知道孩子有多动症的呢,是否去专业的医院进行过诊断?我们这里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负责校外心理健康辅导,并不是医院。而且,心理咨询师无权对多动症
期刊
抑制不住的担心  “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儿子!”经过好几个转折,远的妈妈打通了我的电话。第二天,在妈妈的陪同下,远出现在我的面前。他胖胖的、臉圆圆的、个子挺高,我请他们就坐,远对我点点头,安静地坐下,看起来很是文气。  介绍了一下辅导的基本情况后我征求远的意见,我们谈话的时候希望妈妈在还是让妈妈先出去等。远与妈妈交换了一下眼神,伸手拉住妈妈,“妈妈还是在吧”,壮实的他这一刻更像是个惊慌的孩子,然后
期刊
立冬过后,天气越来越冷,气候干燥,给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器质性疾病病人会大大增加,诸如流行性感冒迅速传播,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病人症状加重;高血压病人因血压升高,诱发心肌梗塞和中风,甚至发生“猝死”,等等。因此,老年人要适应冬令气候特点,顺应自然,重视保健,安全过冬。  1防寒保暖  老年人由于脏器老化,功能衰退,因而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当寒潮或强冷空气来袭时心血管病人发病率明
期刊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感觉有段时间精神不太好,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现在需要服用一些药物。”他同意了。然后医生回应说:“这个药很有效,但会有一些副反应,可能会增加体重,可能会感到头晕,也可能会出现像帕金森一样手抖的现象。”他瞥了一眼桌子上的处方,医生还没有说完:“有些人会出现性功能障碍的问题,还有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这个场景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却正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
期刊
心理咨询市场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发展,大众对心理服务的偏见已经有所转变。咨询师培训市场火热,咨询机构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无论大众需求、专业资源供给,都呈现出一片“繁荣”,但“繁荣”的背后却是咨询资源结构性的不平衡。  1大众并不清楚什么是合适的咨询时机,往往拖到十分严重后才主动或被动求助;  2咨询的分级服务观念未渗透,来访者一味追求找最好的咨询师,咨询师一味追求长程咨询等“小病大
期刊
原来国企做宣传的大赵是单位的“另类”,他党辦宣传一肩挑,文笔很好,日常工作就是为书记写形势报告,出黑板报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隔月出一期内刊,报道单位的经营动态,树先进典型。这些他做起来轻车熟路,也属于那种悠闲不能创造大的价值的人。  由于闲暇多,大赵生出了一种特殊爱好,对铁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单位调房,放着三四楼优势二居室不要,大赵专门挑了底层宽敞的三室一厅。后来大家才明白,大赵把其中
期刊
单位新招进两个大学毕业生,小于做事情比較“毛糙”,常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纰漏。不过,大家会原谅他,因为毕竟他还是“新人”。而同为“新人”的小王则显得“老到”多了,每一件事情他都谨慎认真地对待,做得干净漂亮。有一天,小于向小王“取经”,没想到,小王却出人意料地讲了个“白挽袖”的故事。  出生在偏远乡村的小王,小时候家境很贫苦,一件棉衣穿一个冬天都没有换洗的。为了防止把棉衣弄脏,妈妈给他的衣袖上缝了一层挽
期刊
老李是单位的“一支笔”,公司一些重要的通讯报道以及领导的工作报告和总结等都出自他的笔下。  我对老李一向崇拜有加,甚至幻想,将来也能像他那样,做一个拿笔杆的文秘工作者,即闲适又高雅。  一天,下班后,我上楼去办公室找老李,想向他请教一些写网讯的事儿。老李正在电脑前忙活,他说他在写一个重要的网讯报道,可是,大半天过去了,却不见老李的手敲打键盘,只是不停地拖曳着鼠标,在一个个页面之间游走。  或许看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