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癫痫是作用在人体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之一,其是由人体中的有关神经元发生异常的放电从而引发的大脑发生暂时性失调的一种慢性的综合征,该种疾病的发病几率在0.5%至2%之间,并且多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目前在临床上针对癫痫类药物的治疗多采用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方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抗癫痫类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在儿科中的进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作用机制 儿科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03-0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抗癫痫类药物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面对不同种类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种类的癫痫病,如何选择合理的癫痫类药物,从而有效地提高抗癫痫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是目前针对抗癫痫病治疗中亟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研究目的,本篇文章就针对几种抗癫痫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相应作用机制,对其进行叙述和比较,从而为未来的癫痫病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1 抗癫痫类药物的具体分类
1.1 传统的抗癫痫类药物
1.1.1 苯妥英钠类药物
苯妥英钠类药物其主要是以二苯乙内酰脲类的一种钠盐,这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人体中Na+以及Ca2+的内流或是K+的外流的有关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人体内神经末梢对γ-氨基丁酸的摄取,进而促使γ-氨基丁酸发生增生,最终间接增强γ-氨基丁酸的相应作用,使其真正发挥出对癫痫病的治疗作用[1]。这种药物的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但是由于其在治疗过后,会造成人体产生再生性的障碍贫血、急性小脑类共济失调或是一些其他类型的不良性反应,因而,目前针对该种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已经不再进行应用了。
1.1.2 卡马西平类药物
卡马西平类药物的结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的结构十分相似,目前是临床上治疗癫痫类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2]。其在临床上治疗的相应机制和人体内抑制NMDA相应的受体对Na+以及Ca2+的内流性作用或是对GABA具有的抑制性功能的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针对这种药物来说,采取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缓慢且药物的作用性也非常不稳定,若是在进食的过程中同时服用该种药物,就会增强其相应的吸收性功能[3];这类药物主要是在人体的肝脏中进行代谢,并且其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也具有相应的抗癫痫类的性质;同时对时间具有自身的依赖诱导性,其相应的诱导性作用最多可以维持在4周的时间左右,因而针对稳态血液浓度的测定应在患者服用这类药物的一个月之后进行[4]。在儿科治疗中,儿童服用的常用剂量为10至20mg/(kg.d),儿童患者体内其血液内药物的有效性浓度为4至12μg/mL。采用卡马西平类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性反应有皮疹,其中还包括一些神经性类型的毒副作用或是对儿童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在服用卡马西平类药物之后,患者还会出现复视、皮肌炎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不良综合征;此种药物对儿童患者的血液系统造成的损害包括有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再生类型的贫血等;此类药物对儿童患者呼吸系统造成的损害有心律失常以及间质性类型的肺炎等。
1.1.3 苯巴比妥类药物
苯巴比妥类型的药物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为古老的一种抗癫痫类药物。苯巴比妥能够有效地延长人体γ-氨基丁酸中相应的受体门对人体组织中氯离子通过的时间,并增加在突触作用后氯离子作用的流量,从而使人体内的细胞膜变得超级化,并抑制钙离子的内流性作用,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减少对递质的释放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起到控制不同类型癫痫病的发生的作用[5]。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在开始时令患者服用2至3mg/(kg.d)的药物,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2周的时间之后,若是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就相应地对患者加大用药的剂量,其中用药的最大量为6/(kg.d),并且在进行服药治疗之后,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的指标每个月检查一次,对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每3个月检查一次[6]。因儿童患者的有效血药中的浓度和中毒血液中的浓度比较相近,因而对血药浓度的监测性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1.1.4 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种广泛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现阶段在儿科癫痫临床治疗中多用于进行辅助式的治疗[7]。苯二氮卓类药物在人体的大脑中可以和γ-氨基丁酸中的调控类蛋白进行有效地结合,并解除调控类蛋白和γ-氨基丁酸受体之间的结合,并改变受体膜对cl-具有的通透性,进而使受体膜产生抑制性的作用,并最终产生抗癫痫病的作用。此种类型的药物具有吸收效果好的优良特性,因这种药物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因而可以轻易地通过儿童患者的血脑屏障;另外,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可以在数分钟的时间里达到停止癫痫的目的,但是由于该种药物能够轻易地通过患者的肌肉以及其他脂肪性质的组织,从而使脑组织中的浓度迅速减少,进而引起癫痫的复发[8]。因而在服用这种药物之后要对其进行长期地服药治疗。针对复发类癫痫在采用该种药物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用药量逐渐减少,从而防止发生因药物累积出现的呼吸抑制以及突发性质的低血压。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针对持续性发生癫痫的儿童患者来说,要采用予咪达唑药物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开始时对儿童患者注射的药物剂量为0.1至0.2mg/kg,然后对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的方式进行持续性的药物治疗0.1mg/(kg.h),若是患者的癫痫症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每间隔15分钟,对患者增加用药量0.1mg/(kg.h),增加到用药量为0.4mg/(kg.h)为止,并采用这样的用药治疗方式12个小时。
1.2 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 1.2.1 左乙拉西坦
左乙拉西坦作为吡拉西坦类药物的类似物,仅针对于部分性癫痫类的发作或是原发性的全身强直性阵挛类病情的治疗[9]。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左乙拉西在治疗癫痫病时其作用的机理为:左乙拉西能够有效地抑制人体内大脑和癫痫放电有着紧密连续的突触囊泡蛋白,并有效地抑制人体大脑中海马CA1区中由相关的椎体神经元所激发产生的N型的钙通道的流量,从而有效地解除负性变构剂对γ-氨基丁酸以及人体中甘氨酸的抑制情况,同时其还能阻止人体中大脑皮层γ-氨基丁酸受体发生下调的状况,并对已经产生下调作用的γ-氨基丁酸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性作用,最终调节人体中大脑皮层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在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中,对左乙拉西作为添加类药物或是单药治疗对癫痫病症均有很好的控制性作用这一结果进行了证实,同时左乙拉西对治疗青少年肌阵挛、原发性的全身强直性阵挛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
1.2.2 氟伏沙明类似物
在临床治疗中,氟伏沙明类似物对癫痫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抗性,其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针对患有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10]。在抗癫痫治疗中,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认知性水平,氟伏沙明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体中脑神经细胞对一种5-羟色胺的再次摄取性作用,但是其对甲肾上腺素的摄取并不具有抑制性作用,药物作用机制中其并不对人体中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造成相应的影响,并且其对人体的心血管也不会形成影响,同时也不会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的产生。
1.2.3 其他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例如像氨已烯酸、非氨酯、加巴喷丁等药物,并且在药物的疗效性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 新型抗癫痫类药物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的应用也变得非常广泛,从而使得在临床治疗癫痫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如何才能针对特定的癫痫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性效果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需要医疗人员对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比较。正因为这样,伴随着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不断研究,对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总结也在持续进行中。
有关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种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将1650例发生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以及680例全身性发作的癫痫病患者针对不同的药物治疗进行了分组[11]。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持续性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性反应、复发的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对比发现:针对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患者来说,苯二氮卓类药物能较好地改善癫痫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地抑制癫痫病的发作,针对原发性癫痫病的治疗来说,针对目前抗癫病的治疗性药物丙戊酸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癫痫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仍然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随着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给癫痫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这和治疗的理想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还要不断强化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力度,同时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价格,也对其在国内市场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抑制性作用。因而,一方面针对临床医疗人员而言,一定要对不同种类的抗癫痫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并综合考虑到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从而对癫痫病进行更好的治疗;另一方面针对药学工作者也要继续进行大量的实验筛选出新的化合物,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抗癫痫新药,为患者减轻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
参考文献
[1]Holland KD,Monahan S,Morita D,et al.Valproate in childrenwith newly diagnosed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2011,121(3):149-153.
[2]McCabe PH,Michel NC,McNew CD,et al.Conversion fromdelayed-release sodium valproate to extended-release sodiumvalproate:initial results and long-term follow up[J]. EpilepsyBehav .2011,24(5):399-430.
[3]Berkovie SF,Knowhon RC ,Leroy RF ,et al.P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levetiracetion in idiopathicc generalized epilepsy [J].neurollgy ,2012,69(18):1751-1760.
[4]王广晖.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2):120-121.
[5]AG Marson,R Appleton,GA Baker,et al.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xamining the longer-teerm outcomes of standard versus new antiepileptic drugs[J].Health Tehnology Assessment,2011,11(37):148-151.
[6]Milovan D,Almeida L,Romach MK,et al.Effect ofeslicarbazepine acetate and oxcarbazepine on cognition andpsychomotor func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Epilepsy Behav ,2010,12(45):234-235.
[7]于少飞,郭莲芝,柴少卿,王文兰.咪唑安定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23(02):124-125.
[8]Jarogniew JL.Thir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mechanisms ofaction,pharmacokinetics and interactions[J]. PharmacologicalReports,2011,25(12):1660-1662.
[9]陆茜,任义胜,吴丹阳. 2008~2010年我院抗癫痫药物利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17):342-343.
[10]付志,黄圣明.抗癫痫药物加重患者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124,(13):1567-1568.
[11]Jarogniew JL.Thir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mechanisms of antion,pharmacokinetics and interaction[J].Pharmacological Reports,2009,61:197-216.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作用机制 儿科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03-0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抗癫痫类药物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面对不同种类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种类的癫痫病,如何选择合理的癫痫类药物,从而有效地提高抗癫痫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是目前针对抗癫痫病治疗中亟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研究目的,本篇文章就针对几种抗癫痫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相应作用机制,对其进行叙述和比较,从而为未来的癫痫病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1 抗癫痫类药物的具体分类
1.1 传统的抗癫痫类药物
1.1.1 苯妥英钠类药物
苯妥英钠类药物其主要是以二苯乙内酰脲类的一种钠盐,这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人体中Na+以及Ca2+的内流或是K+的外流的有关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人体内神经末梢对γ-氨基丁酸的摄取,进而促使γ-氨基丁酸发生增生,最终间接增强γ-氨基丁酸的相应作用,使其真正发挥出对癫痫病的治疗作用[1]。这种药物的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但是由于其在治疗过后,会造成人体产生再生性的障碍贫血、急性小脑类共济失调或是一些其他类型的不良性反应,因而,目前针对该种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已经不再进行应用了。
1.1.2 卡马西平类药物
卡马西平类药物的结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的结构十分相似,目前是临床上治疗癫痫类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2]。其在临床上治疗的相应机制和人体内抑制NMDA相应的受体对Na+以及Ca2+的内流性作用或是对GABA具有的抑制性功能的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针对这种药物来说,采取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缓慢且药物的作用性也非常不稳定,若是在进食的过程中同时服用该种药物,就会增强其相应的吸收性功能[3];这类药物主要是在人体的肝脏中进行代谢,并且其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也具有相应的抗癫痫类的性质;同时对时间具有自身的依赖诱导性,其相应的诱导性作用最多可以维持在4周的时间左右,因而针对稳态血液浓度的测定应在患者服用这类药物的一个月之后进行[4]。在儿科治疗中,儿童服用的常用剂量为10至20mg/(kg.d),儿童患者体内其血液内药物的有效性浓度为4至12μg/mL。采用卡马西平类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性反应有皮疹,其中还包括一些神经性类型的毒副作用或是对儿童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在服用卡马西平类药物之后,患者还会出现复视、皮肌炎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不良综合征;此种药物对儿童患者的血液系统造成的损害包括有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再生类型的贫血等;此类药物对儿童患者呼吸系统造成的损害有心律失常以及间质性类型的肺炎等。
1.1.3 苯巴比妥类药物
苯巴比妥类型的药物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为古老的一种抗癫痫类药物。苯巴比妥能够有效地延长人体γ-氨基丁酸中相应的受体门对人体组织中氯离子通过的时间,并增加在突触作用后氯离子作用的流量,从而使人体内的细胞膜变得超级化,并抑制钙离子的内流性作用,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减少对递质的释放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起到控制不同类型癫痫病的发生的作用[5]。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在开始时令患者服用2至3mg/(kg.d)的药物,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2周的时间之后,若是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就相应地对患者加大用药的剂量,其中用药的最大量为6/(kg.d),并且在进行服药治疗之后,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的指标每个月检查一次,对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每3个月检查一次[6]。因儿童患者的有效血药中的浓度和中毒血液中的浓度比较相近,因而对血药浓度的监测性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1.1.4 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种广泛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现阶段在儿科癫痫临床治疗中多用于进行辅助式的治疗[7]。苯二氮卓类药物在人体的大脑中可以和γ-氨基丁酸中的调控类蛋白进行有效地结合,并解除调控类蛋白和γ-氨基丁酸受体之间的结合,并改变受体膜对cl-具有的通透性,进而使受体膜产生抑制性的作用,并最终产生抗癫痫病的作用。此种类型的药物具有吸收效果好的优良特性,因这种药物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因而可以轻易地通过儿童患者的血脑屏障;另外,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可以在数分钟的时间里达到停止癫痫的目的,但是由于该种药物能够轻易地通过患者的肌肉以及其他脂肪性质的组织,从而使脑组织中的浓度迅速减少,进而引起癫痫的复发[8]。因而在服用这种药物之后要对其进行长期地服药治疗。针对复发类癫痫在采用该种药物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用药量逐渐减少,从而防止发生因药物累积出现的呼吸抑制以及突发性质的低血压。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针对持续性发生癫痫的儿童患者来说,要采用予咪达唑药物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开始时对儿童患者注射的药物剂量为0.1至0.2mg/kg,然后对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的方式进行持续性的药物治疗0.1mg/(kg.h),若是患者的癫痫症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每间隔15分钟,对患者增加用药量0.1mg/(kg.h),增加到用药量为0.4mg/(kg.h)为止,并采用这样的用药治疗方式12个小时。
1.2 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 1.2.1 左乙拉西坦
左乙拉西坦作为吡拉西坦类药物的类似物,仅针对于部分性癫痫类的发作或是原发性的全身强直性阵挛类病情的治疗[9]。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左乙拉西在治疗癫痫病时其作用的机理为:左乙拉西能够有效地抑制人体内大脑和癫痫放电有着紧密连续的突触囊泡蛋白,并有效地抑制人体大脑中海马CA1区中由相关的椎体神经元所激发产生的N型的钙通道的流量,从而有效地解除负性变构剂对γ-氨基丁酸以及人体中甘氨酸的抑制情况,同时其还能阻止人体中大脑皮层γ-氨基丁酸受体发生下调的状况,并对已经产生下调作用的γ-氨基丁酸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性作用,最终调节人体中大脑皮层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在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中,对左乙拉西作为添加类药物或是单药治疗对癫痫病症均有很好的控制性作用这一结果进行了证实,同时左乙拉西对治疗青少年肌阵挛、原发性的全身强直性阵挛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
1.2.2 氟伏沙明类似物
在临床治疗中,氟伏沙明类似物对癫痫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抗性,其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针对患有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10]。在抗癫痫治疗中,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认知性水平,氟伏沙明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体中脑神经细胞对一种5-羟色胺的再次摄取性作用,但是其对甲肾上腺素的摄取并不具有抑制性作用,药物作用机制中其并不对人体中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造成相应的影响,并且其对人体的心血管也不会形成影响,同时也不会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的产生。
1.2.3 其他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抗癫痫类药物,例如像氨已烯酸、非氨酯、加巴喷丁等药物,并且在药物的疗效性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 新型抗癫痫类药物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的应用也变得非常广泛,从而使得在临床治疗癫痫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如何才能针对特定的癫痫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性效果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需要医疗人员对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比较。正因为这样,伴随着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不断研究,对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总结也在持续进行中。
有关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种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将1650例发生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以及680例全身性发作的癫痫病患者针对不同的药物治疗进行了分组[11]。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持续性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性反应、复发的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对比发现:针对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患者来说,苯二氮卓类药物能较好地改善癫痫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地抑制癫痫病的发作,针对原发性癫痫病的治疗来说,针对目前抗癫病的治疗性药物丙戊酸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癫痫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仍然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随着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给癫痫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这和治疗的理想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而还要不断强化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研究力度,同时新型抗癫痫类药物的价格,也对其在国内市场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抑制性作用。因而,一方面针对临床医疗人员而言,一定要对不同种类的抗癫痫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并综合考虑到抗癫痫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从而对癫痫病进行更好的治疗;另一方面针对药学工作者也要继续进行大量的实验筛选出新的化合物,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抗癫痫新药,为患者减轻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
参考文献
[1]Holland KD,Monahan S,Morita D,et al.Valproate in childrenwith newly diagnosed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2011,121(3):149-153.
[2]McCabe PH,Michel NC,McNew CD,et al.Conversion fromdelayed-release sodium valproate to extended-release sodiumvalproate:initial results and long-term follow up[J]. EpilepsyBehav .2011,24(5):399-430.
[3]Berkovie SF,Knowhon RC ,Leroy RF ,et al.P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levetiracetion in idiopathicc generalized epilepsy [J].neurollgy ,2012,69(18):1751-1760.
[4]王广晖.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2):120-121.
[5]AG Marson,R Appleton,GA Baker,et al.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xamining the longer-teerm outcomes of standard versus new antiepileptic drugs[J].Health Tehnology Assessment,2011,11(37):148-151.
[6]Milovan D,Almeida L,Romach MK,et al.Effect ofeslicarbazepine acetate and oxcarbazepine on cognition andpsychomotor func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Epilepsy Behav ,2010,12(45):234-235.
[7]于少飞,郭莲芝,柴少卿,王文兰.咪唑安定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23(02):124-125.
[8]Jarogniew JL.Thir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mechanisms ofaction,pharmacokinetics and interactions[J]. PharmacologicalReports,2011,25(12):1660-1662.
[9]陆茜,任义胜,吴丹阳. 2008~2010年我院抗癫痫药物利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17):342-343.
[10]付志,黄圣明.抗癫痫药物加重患者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124,(13):1567-1568.
[11]Jarogniew JL.Thir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mechanisms of antion,pharmacokinetics and interaction[J].Pharmacological Reports,2009,61:19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