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5例,年龄32~56岁,平均44岁;男9例,女6例。均因急性右上腹疼痛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莫非氏征阳性,右上腹部膨隆,有时可触及肿物,化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7例,均在超声检查当天或第2天手术。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使用GE400CL彩色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为35MHz,检查前有3例行急诊检查,其余12例均在空腹8小时以上在右季肋部作常规切面扫差。
结 果
超声及手术病例均发现有急性胆囊炎的胆囊极度肿大,长径70~135cm,宽径40~55 cm,其中≥50cm 5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均毛糙,增厚03~09cm,≤03cm 4例。≥05cm 9例。胆囊壁呈一致性高回声5例。呈双边影8例,呈局限性低回声灶3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泥沙性结石4例),胆囊结石并总胆管结石3例,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漏诊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所有15例超声均提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仅8例。
讨 论
本组15例胆囊均极度肿大,张力增高,与手术后结果相一致。本组胆囊均呈圆形增大,其中9例≥50cm。本组资料胆囊壁均增厚,不光滑,毛糙,或胆囊壁呈局限增厚,有资料报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胆囊壁厚,呈双边影,内壁断续性增强,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呈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本组资料胆囊壁回声可分为三型:Ⅰ型胆囊壁呈弥漫一致性高回声,有的增厚,有的不增厚,手术病例证实只为粘膜的坏死,尚为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窄的弱回声带,即声像图上表现为“双边影”,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结果;Ⅲ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可为一处或多处,手术病理证实为较大的累及全层的坏死灶,尚未穿孔。因此胆囊周围的渗液量也较多。
术中证实本组有6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胆囊周围积液量最少约40ml,最多达350ml。只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之间的细条状液性暗带,其回声较近于低回声,大部分未观察到,原因是渗出量很少,以及肠气干扰等原因,以及扫查不细致全面造成。
本组胆囊内除有结石外,均弥漫充满中等或高回声的粗糙光点或团块,不随体位移动,不产生分层,手术证实为稠厚的胆汁或脓性以及胆囊壁纤维碎片等。有资料报道此特征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如果合并有产气杆菌感染,胆囊腔或壁内存在气体回声,伴有不稳定的声影或“彗星尾”征。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系单纯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起初发病时,胆管梗阻,内压力升高,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炎症继续发展可累及胆囊壁的全层,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压迫胆囊壁致血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本组提示胆囊结石,总胆管梗阻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率100%,但仅8例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其原因是有的患者肥胖,腹腔胀气较多,胆囊显示欠清晰。
彩色血流:本组15例资料表明,急性胆囊炎的胆囊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急性炎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这与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壁水肿、增厚、血管充血扩张,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增加的病理生理特征相符合。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时,血流明显减少或无血流信号,这是由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胆囊极度肿大,张力增高,囊壁变薄,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慢性胆囊炎时,其鉴别要点是结合二维声像图特点可鉴别。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旦穿孔可危及生命,早期虽无穿孔,但因全层坏死、渗出,随时有穿孔的可能,只有早期手术才能防止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二维声像图结合彩色血流参数作出早期诊断,为指导临床的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5例,年龄32~56岁,平均44岁;男9例,女6例。均因急性右上腹疼痛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莫非氏征阳性,右上腹部膨隆,有时可触及肿物,化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7例,均在超声检查当天或第2天手术。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使用GE400CL彩色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为35MHz,检查前有3例行急诊检查,其余12例均在空腹8小时以上在右季肋部作常规切面扫差。
结 果
超声及手术病例均发现有急性胆囊炎的胆囊极度肿大,长径70~135cm,宽径40~55 cm,其中≥50cm 5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均毛糙,增厚03~09cm,≤03cm 4例。≥05cm 9例。胆囊壁呈一致性高回声5例。呈双边影8例,呈局限性低回声灶3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泥沙性结石4例),胆囊结石并总胆管结石3例,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漏诊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所有15例超声均提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仅8例。
讨 论
本组15例胆囊均极度肿大,张力增高,与手术后结果相一致。本组胆囊均呈圆形增大,其中9例≥50cm。本组资料胆囊壁均增厚,不光滑,毛糙,或胆囊壁呈局限增厚,有资料报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胆囊壁厚,呈双边影,内壁断续性增强,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呈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本组资料胆囊壁回声可分为三型:Ⅰ型胆囊壁呈弥漫一致性高回声,有的增厚,有的不增厚,手术病例证实只为粘膜的坏死,尚为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窄的弱回声带,即声像图上表现为“双边影”,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结果;Ⅲ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可为一处或多处,手术病理证实为较大的累及全层的坏死灶,尚未穿孔。因此胆囊周围的渗液量也较多。
术中证实本组有6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胆囊周围积液量最少约40ml,最多达350ml。只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之间的细条状液性暗带,其回声较近于低回声,大部分未观察到,原因是渗出量很少,以及肠气干扰等原因,以及扫查不细致全面造成。
本组胆囊内除有结石外,均弥漫充满中等或高回声的粗糙光点或团块,不随体位移动,不产生分层,手术证实为稠厚的胆汁或脓性以及胆囊壁纤维碎片等。有资料报道此特征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如果合并有产气杆菌感染,胆囊腔或壁内存在气体回声,伴有不稳定的声影或“彗星尾”征。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系单纯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起初发病时,胆管梗阻,内压力升高,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炎症继续发展可累及胆囊壁的全层,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压迫胆囊壁致血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本组提示胆囊结石,总胆管梗阻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率100%,但仅8例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其原因是有的患者肥胖,腹腔胀气较多,胆囊显示欠清晰。
彩色血流:本组15例资料表明,急性胆囊炎的胆囊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急性炎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这与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壁水肿、增厚、血管充血扩张,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增加的病理生理特征相符合。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时,血流明显减少或无血流信号,这是由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胆囊极度肿大,张力增高,囊壁变薄,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慢性胆囊炎时,其鉴别要点是结合二维声像图特点可鉴别。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旦穿孔可危及生命,早期虽无穿孔,但因全层坏死、渗出,随时有穿孔的可能,只有早期手术才能防止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二维声像图结合彩色血流参数作出早期诊断,为指导临床的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