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迅速且数量大,并且老年人群体千差万别,年龄、收入、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各不相同,要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公共服务需求,本身就是一个难度高、时间跨度长的过程。
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设立了专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投入大量资源,但相对于总体需求,普惠精准的公共服务在总量和质量上仍然不尽如人意。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养老问题,指出在养老等方面,民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要求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等。
这表现在,其一,养儿难以防老。多年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延缓了中国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但也带来严重的老龄问题,“421”家庭(一对夫妻供养4个老人、一个孩子)越来越多。
二孩政策推行后,长期看能够缓解老龄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之人口流动加剧,空巢老人增加,子女工作生活压力大,传统孝道观念割裂,不少老人与子女之间关系淡漠,甚至矛盾冲突、对簿公堂。
其二,可怕的抑郁。6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率是其他年龄段的4~5倍,主要原因是抑郁难解。衰老本身就会助长抑郁,新陈代谢减缓会侵蚀防御抑郁的生理城墙。
缺钱也是一个诱因,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很多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农村老人依然要自己耕种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啃老也让老年人身心俱疲,老年人承担子女购房的高房价,还要花费精力带孙辈。当然,最大抑郁来自与子女、老伴分离的孤独。
其三,养老服务难养老。目前,市场化养老产业已经较为完善,但银发经济多为有钱人专属,免费或者低收费的老年人公共服务效能不足。
一些地方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缺乏硬指标,老龄工作人员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由于老年人数量多,分布广泛,地方有限的财力难以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式救济性多,按需定制少,造成不少老年人公共服务可及性、适用性不强,特别是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难以精准聚焦,雪中送炭。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养老事业的中心思想,关键是实施公共服务底线保障、精准帮扶、动态服务和全面覆盖。
一是明确老年人常住地党委政府主体保障责任。保证基层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将老年人公共服务保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衔接配套、上下贯通的老龄规划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
完善省级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建立《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从宏观性要求转变为量化性约束。结合常住人口管理,对老少边穷地区建档立卡或者登记造册贫困人口,进行老年人特殊群体筛选和保障。
二是加快老年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公益创投、公益众筹、公益互助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行政式地供给服务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供给,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过渡。
鼓励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便利、优惠服务,避免养老服务业奢侈化、窄众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老年协会、志愿组织等作用,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展敬老月等主题活动。
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志愿者、创业者、农村淘宝站、“三农”信息站等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按照现代服务业标准实行就业创业扶持。
三是提升居家养老、定点养老的质量。弘扬孝文化,引导公民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老年人责任。
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服务。
加强社区、家庭的适老化设施改造和设备供给,推广敬老院、养老院转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行政村、较大自然村、较大社区建设互助性、多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整合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党建活动室、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资源,为留守、孤寡、独居、贫困、残疾、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关爱服务。
四是提升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及为老年人免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
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合作机制,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探索家庭病床、共享护士、共享护理等新型医养服务。
五是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普法,提高老年人的法律维权意识,积极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是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公共圖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特殊群体免费、错时开放,开展特色活动和项目,普及宽带上网、无线服务。
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
制作适合老年人的集成型、分类明确的数字文化资源库,并在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党员远程教育、道德讲堂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实现共享和广覆盖。
七是为老年人养老资金开源节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
鼓励影剧院、景区、商场、公交、地铁等企业向老年人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服务,践行社会责任,政府适当予以补贴。
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向老年人发放消费惠民卡,持卡人刷卡消费享有免费、折扣优惠。
探索带有信托功能的消费养老模式,消费者在某个商业平台的商家体系内消费,每次消费的一定比例作为定向养老金,投入商业平台指定的养老金账户,进行资金池累积或者理财增值,待一定约定时间后,该资金池按照消费者的总消费规模进行按比例返还,用于补充消费者的养老金,目前西班牙Pensumo公司已在实践。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是重要标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经历数量补缺、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3个阶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同步。
新时代老年人高质量公共服务保障关键在于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底部攻坚,全面保障老年人享有基本、普惠、精准、高效便捷可及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迅速且数量大,并且老年人群体千差万别,年龄、收入、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各不相同,要满足老年人差异化公共服务需求,本身就是一个难度高、时间跨度长的过程。
中国式养老痛点
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设立了专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投入大量资源,但相对于总体需求,普惠精准的公共服务在总量和质量上仍然不尽如人意。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养老问题,指出在养老等方面,民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要求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等。
这表现在,其一,养儿难以防老。多年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延缓了中国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但也带来严重的老龄问题,“421”家庭(一对夫妻供养4个老人、一个孩子)越来越多。
二孩政策推行后,长期看能够缓解老龄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之人口流动加剧,空巢老人增加,子女工作生活压力大,传统孝道观念割裂,不少老人与子女之间关系淡漠,甚至矛盾冲突、对簿公堂。
其二,可怕的抑郁。6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率是其他年龄段的4~5倍,主要原因是抑郁难解。衰老本身就会助长抑郁,新陈代谢减缓会侵蚀防御抑郁的生理城墙。
缺钱也是一个诱因,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很多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农村老人依然要自己耕种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啃老也让老年人身心俱疲,老年人承担子女购房的高房价,还要花费精力带孙辈。当然,最大抑郁来自与子女、老伴分离的孤独。
其三,养老服务难养老。目前,市场化养老产业已经较为完善,但银发经济多为有钱人专属,免费或者低收费的老年人公共服务效能不足。
一些地方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缺乏硬指标,老龄工作人员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由于老年人数量多,分布广泛,地方有限的财力难以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式救济性多,按需定制少,造成不少老年人公共服务可及性、适用性不强,特别是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难以精准聚焦,雪中送炭。
七项建议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养老事业的中心思想,关键是实施公共服务底线保障、精准帮扶、动态服务和全面覆盖。
一是明确老年人常住地党委政府主体保障责任。保证基层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将老年人公共服务保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衔接配套、上下贯通的老龄规划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
完善省级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建立《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从宏观性要求转变为量化性约束。结合常住人口管理,对老少边穷地区建档立卡或者登记造册贫困人口,进行老年人特殊群体筛选和保障。
二是加快老年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公益创投、公益众筹、公益互助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行政式地供给服务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供给,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过渡。
鼓励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便利、优惠服务,避免养老服务业奢侈化、窄众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老年协会、志愿组织等作用,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展敬老月等主题活动。
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志愿者、创业者、农村淘宝站、“三农”信息站等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按照现代服务业标准实行就业创业扶持。
三是提升居家养老、定点养老的质量。弘扬孝文化,引导公民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老年人责任。
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服务。
加强社区、家庭的适老化设施改造和设备供给,推广敬老院、养老院转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行政村、较大自然村、较大社区建设互助性、多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整合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党建活动室、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资源,为留守、孤寡、独居、贫困、残疾、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关爱服务。
四是提升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及为老年人免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建档立卡和跟踪服务。
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合作机制,倡导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探索家庭病床、共享护士、共享护理等新型医养服务。
五是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普法,提高老年人的法律维权意识,积极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是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公共圖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特殊群体免费、错时开放,开展特色活动和项目,普及宽带上网、无线服务。
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因地制宜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器材。
制作适合老年人的集成型、分类明确的数字文化资源库,并在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党员远程教育、道德讲堂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实现共享和广覆盖。
七是为老年人养老资金开源节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
鼓励影剧院、景区、商场、公交、地铁等企业向老年人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服务,践行社会责任,政府适当予以补贴。
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向老年人发放消费惠民卡,持卡人刷卡消费享有免费、折扣优惠。
探索带有信托功能的消费养老模式,消费者在某个商业平台的商家体系内消费,每次消费的一定比例作为定向养老金,投入商业平台指定的养老金账户,进行资金池累积或者理财增值,待一定约定时间后,该资金池按照消费者的总消费规模进行按比例返还,用于补充消费者的养老金,目前西班牙Pensumo公司已在实践。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是重要标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经历数量补缺、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3个阶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同步。
新时代老年人高质量公共服务保障关键在于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底部攻坚,全面保障老年人享有基本、普惠、精准、高效便捷可及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