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可以分享的美丽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力强简介
  工商管理硕士,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上海艺术版权开发中心筹备组组长,历任浦东新区宣传部文化管理处处长、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总经理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记者
  《新民周刊》主笔
  小说家、美食家
  “ART EASY”首届上海艺术衍生品设计大赛定于5月至9月举行,请问,举办这次大赛的初衷和预期效果是什么?
  袁力强:艺术版权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2011年我国艺术衍生品的交易额分别是60亿元、150亿元,呈现出“倍增”势头。但从国际艺术版权产业近3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内在很多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存在显著缺陷,将来一定会遏制我国艺术版权产业的发展势头。所以,我们希望以举办本次大赛为起点,探索出一条加快国内艺术版权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更具体地讲,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一赛事成为一个集聚艺术版权资源、集聚创意设计师资源、集聚艺术衍生品研发机构和生产销售机构的平台,最终形成一批兼具艺术鉴赏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发掘和培育一批在艺术资源产品化方面有独特见解和创意的人才,联合一批志在推动艺术版权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和专业机构。
  近年来,我们在上海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多次国际性展览上看到,外国美术机构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也比较丰富,比如明信片、文具(笔记本、便笺)、生活用品(餐具、马克杯、杯垫、冰箱贴、钟表)、服饰(T恤、领带、丝巾、手帕、环保袋)等,观众购买的热情比较高。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也比较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你对上海目前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商业运营的情况如何评估?你认为还存在哪些不足与发展空间?
  袁力强:用发展的眼光看,我认为上海发展艺术版权产业,具有观念意识、消费市场和制造产业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完全有条件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但用比较的眼光看,整个国内,包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艺术版权的开发和商业运营还都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这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或艺术文化资源,而是受制于我们在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文化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起步晚、发育慢。
  一方面,由于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力量不足,使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大多还处在简单复制、装饰图样的程度,鲜见能够做到良好诠释艺术作品精神和实用创新兼具的上佳产品。另一方面,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品牌的管理、文化的运营有时候比做一款创新的产品还要难,不仅要有清晰的消费层定位,还要在文化交流、生活圈互动和价值观传递方面始终保持良好的品牌信息传达率,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过,一件事情总有两面性,存在差距,也就昭示着发展空间,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始终有着与华夏民族血脉相依的人文认同感,中国的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希望看到“中国制造”、“中国设计”的精品,在艺术衍生品领域也是一样。
  在国际上,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启动较早,也创造了一些奇迹,比如梵高与荷兰银行,村上隆与路易威登,安迪·沃霍尔与绝对伏特加等,你认为上海的艺术衍生品开发能创造奇迹吗?创造奇迹需要哪些条件?
  袁力强:奇迹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更愿意探究其必然性。荷兰银行、LV和绝对伏特加的成功绝对不是撞大运,而是它们深谙消费心理,准确洞悉了时尚文化消费的趋势,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炼就的,更不是一拍脑袋能想出来的。
  上海艺术版权产业乃至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如果一定要用“奇迹”二字去定义跨越式、爆发式的发展,我相信是有这个可能性的,就好像青花瓷让法拉利跑车价格飙涨,当代艺术家季炜煜和宋涛组成的鸟头组合让斯沃琪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例证就在身边。“奇迹”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要件”创造出来的:要有好的、规范的艺术版权资源,更要有懂艺术有创意的设计师;要有注重工艺和品质的生产企业,更要有推广展示、品牌营销的平台和窗口;要有企业(机构)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更要有强劲有力的资本“推手”。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上海有这些资源,但大多散落在不同行业领域和区域中,需要整合、要集聚,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我们注意到,这次大赛授权使用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选择他们的理由是什么?除了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在世当代艺术家只有一位,就是张桂铭,请你从专业的角度,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价他的作品。
  袁力强:选择这五位艺术家是有两方面的考量,首先这五位艺术家能够很好反映、诠释中国绘画艺术近现代、当代发展的脉络,具有代表性,也有相当的分量,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关注和参与到这样一个产业推进活动中来;其次,这五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恰好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绘画艺术南北画派,以及国画、油画、水墨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为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诚如您所言,在世的当代艺术家只选取了张桂铭老师。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海派绘画艺术的领军者,张老师的艺术造诣和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同,符合我们首届大赛选择“重量级”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想法。另一方面,张老师的心态和胸怀相当开阔,他已经将本人全部艺术作品的版权开发权利授予上海艺术版权开发中心。我们希望张老师的参与,可以触动更多当现代艺术家认可并参与艺术版权开发的事业。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市场认可度的角度来讲,张老师的水墨作品装饰性非常强,色彩丰富、线条流畅、题材丰富,用“潮”一点的语言来讲,张老师的作品开发成衍生品会非常地“炫”,“辨识度”极高,我们很高兴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推动海派绘画艺术的传播。
  大赛规定参赛选手参加“命题作文”的作品共有20幅画,但都是水墨画,水墨画做成衍生品有什么局限吗?
  袁力强:这确实是个难点,中国的水墨艺术中有一种特殊的气韵,不能简单地“节选”或照单全收地“贴图”,首先要读懂这些画,然后从几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考虑画作适合开发成男士用品,还是女士系列;二是考虑画作呈现在什么样的产品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其气质特点,或者说是让使用者感受到趣味性和美的享受;三是考虑材质和生产工艺,水墨有着笔触、晕染的特点,图案过于小巧的话,在生产中就很难达到良好的表现,例如掐丝珐琅工艺对线径、填色都有一定的要求。   至于说局限性,我和一些工业设计的专家讨论过,对于水墨画制作衍生品,更多的要考虑画作艺术精神与实用功能、造型创意的契合性,局限性则是在制造工艺上面,因此我们的大赛设置了打样环节,请专家和老师傅帮助参赛者在实践中寻找产品解决方案。
  另外要提一句,“命题作文”是我们有意为之,正如我一再强调的,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创意设计的可实现性,今后的大赛我们依然会命题,但选择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美术的种类、绘画的种类会有所变化。
  上海的艺术衍生品开发与运作,与上海的城市体量与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在实施过程中,你感到短板在哪里?
  袁力强:首先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懂艺术、会设计、有创意、精工艺这样的全才,这可能是国内文化创意工业设计领域的普遍问题,做大赛就是为了选才、聚才和育才。其次是生产销售环节,不是说现在找不到好的企业完成产品生产,而是国内众多企业已经适应“大生产、大制造、大订单”的服务体系,很难满足艺术衍生品、特别是高端精品产品“小批量、高频次”的排单需求,而在国外则保留了很多小作坊式的专精生产定制产品的企业。
  艺术家及具体操作的
  企业最担忧的是什么?
  袁力强:最担心的是知识产权。艺术家怕盗版,设计师怕抄袭,授权企业更怕假冒产品、模仿产品、近似产品的“围剿”,所以我们做大赛、推动艺术版权产业,就主动联合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中心和专业律师事务所,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逐渐形成尊重版权的市场环境,通过共同维权,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费用。
  我们注意到,大赛启动当天,也发布了《加快推动上海艺术版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袁力强:用一句话概况,就是用三年的时间推进完成八项任务,努力营造一个支撑上海艺术版权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具体涉及到的核心内容包括:建成国内首个艺术版权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现和孵化人才和产品、培育品牌、探索塑造一个专业的艺术版权产业交易博览会品牌、推动艺术版权产业积极介入现代商业创新、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打造国内第一个面向企业及个人的艺术版权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艺术版权产业专业维权联盟、发起组建艺术版权产业投资基金等。
  你认为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哪些群体?能否渗透到上海的旅游纪念品领域?
  袁力强: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对象是非常广泛和庞大的,我相信只要是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都会关注、接受和选择艺术衍生品。至于价格,应该从几十元到千元、万元都有所覆盖。
  同时,正如您提到的,艺术衍生品将会是非常好的旅游纪念品,因为它是传递和承载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良好介质。刚才我提到了要建设一座“艺术版权商品消费体验旗舰中心”,这个项目初步选址定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用占地5000平方米的东昌电影院改建而成,它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衍生品体验服务和旅游集散中心。另外,如果本次大赛能够形成一批量产化的艺术衍生品,我相信这些产品完全有实力去竞争代表上海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公司根据市场模式,合同使用艺术家的作品版权,那么艺术家如何分享产品开发与运作产生的利润?
  袁力强:我们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基本采用国际上艺术版权授权比较成熟的几个做法:一是买断式授权,主要针对单一作品或特殊定制类的产品,通过双方议定的价格,以产品实物或现金支付的方式,让艺术家获得授权使用费的回报。二是合作式授权,由专业机构和艺术家签订一定品类和数量的衍生品开发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开发产品,由专业机构负责销售,最后的销售利润按照协议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三是委托式授权,即艺术家将其作品版权的开发全权委托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将视情况自行开发产品或授权给信得过的企业开发销售,这期间对每一款开发产品都会请艺术家亲自确认,最后以年度为单位,按照授权委托协议,将一定比例的销售额或授权金返还给艺术家。
其他文献
《虚拟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 in  Cyberspace)》、  《无中生有(Out of Nothing)》、  《无始无终(Limitless)》、  《灰飞烟灭(Disillusion)》,  数字三维视频,在油库内展出。  缪晓春 男  1964年生于江苏无锡  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德
期刊
已经不记得何时萌生的印象,自小觉得东德是个满目疮痍的穷酸阔土。可能是书本教育扩充了战后柏林如何为诸国列强瓜分历史的比例,亦可能是由“柏林墙”引发的文学和艺术制造的视觉记忆。由于太错综变幻的政治原因,使得柏林成为这样一座命运多舛的重要城市。萌发过重要艺术运动的历史也不可避免地让它成为艺术重地。而如今的柏林,随处都可能撞见艺术家。  体验柏林  就在登上带着多种性格的巴塞尔至柏林航班的前一个半小时,瑞
期刊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赵 涌  关键词 大型装置艺术品吸引海外藏家  泓盛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6月28日—7月8日  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  上海建国饭店  8个专场  财富堂:去年春拍,泓盛首次推出了 “中国第一代先驱水彩画家经典遗珍”专场,就水彩专题拍卖获得了极大社会影响,今年又推出了“纪念哈定诞辰90周年水彩艺术专场”,这次精心策划肯定又能造成轰动新闻效应?  赵涌
期刊
舒勇 男  1974年生于湖南溆浦  199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  被称为“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  “行为艺术营销”创始人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于北京  舒勇的《古歌砖》装置作品,用树脂浇注而成,透明,呈方形砖,平铺于草坪上。每块砖(37x15x9厘米)里面浇注了艺术家收集书写的各种文化现象词汇,有中文,也有相应的英语翻译,以表达当代社会的生活理念、流行状态和社会变化的信息。艺术家通过这些社
期刊
去年5月,在花园酒店的上海城市艺博会看展,三层楼上下溜达,看到的作品很多很多——但能够记得的,尤其是能够在一年之后依然清晰记得的,实在不多。  当时我在某家画廊进驻的客房洗手间里,看到镜台上和浴缸里分别放置着大小两张油画。好多人都留步在那间小小的盥洗室里,等着用放在镜台上的那些如同观赏3D电影一样的红蓝玻璃纸眼镜,在白炽灯下来观看这两张画作。“哦哟,老立体的呢,这个刷牙的裸男好像真的站在浴室里一样
期刊
胡曜麟 男  1977年生于浙江宁波象山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选取徽派建筑的主体元素,在处女花园搭出一个装置式空间,视觉呈现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徽派建筑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样式,其形制与结构都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是它们在中国不断减少,越来越稀缺和珍贵。我们把抢救保存下来的民居建筑建构拿到威尼斯双年展现场,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在快
期刊
童红生 男  1967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3年赴法国学习,走访欧洲列国  2001年定居北京  2005年皈依佛门,潜心研究佛教绘画艺术至今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于北京  童红生的《器物》系列绘画陈列在三面围合的展墙上,成为一个整体的观看对象,与前景的菱形展墙构成几何的一致性,内在地与油库空间内的其他图像构成相关联的言说关系。这些器物绘画是
期刊
总统套房是高星级酒店设置的最豪华的客房,具备接待国家元首、政务要员的各种细节条件,故得名“总统套房”,现实中该种客房大多时间用于接待集团总裁、富商巨贾、影视明星等社会名流。但“总统”两字,无疑让人在顶级奢华的理解以外,还感受到高贵、威严和神秘。  所以,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可以在总统套房里观赏一个精美的艺术展览——上海豫园万丽酒店的总统套房,就曾在4月下旬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嘉宾、媒体和观众,让大家在无比
期刊
最近沪上有两个摄影展,颇受圈内人注目,两位摄影师的作品甚至还引起收藏界人士的关注——有藏家甚至携款到展览现场,期望能得到其中的上佳作品。这就是在莫干山路50号爱普生影艺坊举行的大画幅摄影家原直久个展《时间的遗产》,以及在外滩22号举行的上海摄影家刘沙个展《摄界》。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日本摄影界颇为著名的原直久先生,还是近年来在沪上摄影圈中大热的刘沙先生,都抱着坦然的心态——虽说作品待价而沽,却
期刊
《财富堂》:作为日本摄影师,您却历40年之久,拍摄法国巴黎的影像,这是为什么?  原直久:我与欧洲结缘是在大学毕业第二年的1971年的夏天,那时我首次作为摄影助手带着8×10厘米的摄影设备,开始了为期三个月,行程长达20000公里的摄影旅程,第一站到达的就是巴黎。我的父亲也曾经画过一些关于巴黎的画,不知我是否受其影响,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巴黎的街道有一种特别的憧憬。我创作的动机一部分来自父亲,另一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