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前奏鸣曲式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gy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奏鸣曲式是古典奏鸣曲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演进环节,由上海音乐学院邹彦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文中首次提出。前奏鸣曲式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文章试图通过对海顿这位在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第十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前奏鸣曲式的美学意义以及分析其社会内涵。
  【关键词】前奏鸣曲式;邹彦;奏鸣曲式;海顿;第十交响曲;美学意义;社会内涵
  古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产生的一个前身,在奏鸣曲式形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同的,但奏鸣曲式的形成是否只有古奏鸣曲式对其产生了影响,这在学术研究中一直是被忽略的一个问题。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大,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前身——“前奏鸣曲式”(Pre-sonataform)。前奏鸣曲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弥补了对于奏鸣曲式形成过程研究中的一大空白。
  一、前奏鸣曲式概述
  (一)前奏鸣曲式概念的提出、基本特征与应用作品
  前奏鸣曲式由上海音乐学院邹彦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定义:出现了古典奏鸣曲式三个部分(即独立的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划分;但尚不完全具备古典风格;但具备奏鸣风格。
  前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包括:(1)保留着部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织体类型(2)各部分规模较小,但已出现三个部分的划分,不完全具备古典风格,未呈示出大规模戏剧性矛盾冲突;(3)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性格对比不明显,经常缺少连接部,主部与副部的过渡很顺畅;(4)再现部是前奏鸣曲式变化最多的部分(划分前奏鸣曲式的重要依据),经常出现新主题。
  根据现有研究资料表明,前奏鸣曲式主要存在于大量的交响曲这一体裁之中,其中包括前古典时期意大利米兰乐派萨马丁尼和布里奥奇所创作的交响曲以及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的早期交响曲。从萨马丁尼的交响曲创作开始,具有前奏鸣曲式奏鸣风格的作品一直延续到海顿《#f小调第45“告别”交响曲》。
  (二)应用前奏鸣曲式的作曲家及其应用作品的补充
  本文作者通过对前古典时期曾经访问过米兰以及与萨马丁尼有过交集的作曲家的作品分析,根据上述前奏鸣曲式的特征,总结以下作曲家的作品应用了前奏鸣曲式,以作补充。
  瓦根赛尔,《D大调交响曲》(WV367)第一乐章,保留巴洛克时期的织体,并带有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的特征;《D大调交响曲》(WV376)第一乐章,这部作品的体裁应该归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在织体、规模上符合上述前奏鸣曲式的特征,且再现部中副部出现新材料。霍尔茨鲍尔,《D大调交响曲》(Mus,ms,875)第一乐章,这个乐章在配器上已比以往的交响曲更为复杂,规模也较大,但仍保留着巴洛克协奏曲体裁的特征,主部与副部的性格对比仍不强,本文仍然将其归为前奏鸣曲式。
  在前古典时期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作曲家约翰·斯塔米茨早期所创作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仍与古典奏鸣曲式有差别,曲式特征游离于前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之间,反映出前古典时期曲式发展的一种不稳定性。
  二、海顿(《第10交响曲》第二乐章简析
  海顿《D大调第十交响曲》创作于1760年,三个乐章。两个外乐章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中间乐章)使用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主调在整部交响曲的下属调G大调上,配器上仅保留了弦乐的部分,未使用管乐。
  (一)简要的分析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动机以主和弦构成,主要使用四分音符与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节奏并配有十六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的旋律进行。旋律先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上演奏,第一小提琴作主音持续。随后旋律到了第一小提琴上,其他乐器做主音持续,近似于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体裁的织体进行,(见谱例1):
  没有明确划分的连接部,主部通过在属和弦上的半终止转到副部,这个属和弦具有了连接的功能。向副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出现转调,音乐在节奏、和声进行上没有大幅度改变,音乐非常顺畅地过渡到副部中,并停止在副部的调性上(D大调)。整个呈示部未呈示出程度较深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展开部开始在主调上对主部主题进行了展开,接着转调后对主部主题进了扩充性展开。展开部受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性格对比较小的影响,未进行大规模的材料展开(规模较小)。
  再现部在这个乐章中比奏鸣曲式乐章有了变化,首先虽然再现部中副部调性回到了主调上,但是副部和结束部有约缩而主部完全再现,这不符合奏鸣曲式再现部中通常是主部有缩减的规则。副部通过向属调离掉出现调性的不稳定性。
  再现部在前奏鸣曲式中的变化可以这样理解,奏鸣曲式三个部分的形成受到过返始咏叹调中的Da capo曲式的影响,这一曲式中当第三段落再现第一段落的时候,演唱者一定会对旋律进行自由地装饰甚至是即兴性地演唱,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歌唱技巧。这一因素一直留存到了奏鸣曲式形成的过程中。在萨马丁尼的交响曲中前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中,更多地加入新材料,并有展开性的段落近似于“第二展开部”,而海顿的早期交响曲中这一情况依然存在却逐步地在减少(本文中分析的作品正是一例),说明海顿的创作已经开始朝着成熟的维也纳古典主义迈进了。
  (二)简短的结论
  在这部交响曲中两个外乐章都是奏鸣曲式,但奏鸣曲在当时尚未最终定型。中间乐章的再现部已经非常近似于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然而对巴洛克时期体裁风格的保留仍不能将其定义为奏鸣曲式。前奏鸣曲式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包含着两个时期的风格因素,巴洛克时期的体裁因素和古典时期奏鸣曲式三个部分的构思与二部性音调语言综合的因素,可以看出在海顿的这部交响曲中以及其早期交响曲中,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应用仍不稳定,但是前奏鸣曲式已经是向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最后的演进了。
  三、前奏鸣曲式的美学意义与社会内涵分析
  (一)美学意义
  如果说奏鸣曲式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矛盾地提出、发展、解决的这一哲学意义的话,这种哲学意义同样适用于前奏鸣曲式。结合上文所述的前奏鸣曲式的特征,对于前奏鸣曲式中美学意义的分析应该追寻到矛盾提出的源头——呈示部。
  上文对海顿作品中前奏鸣曲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呈示部中主部非常顺畅地过渡到了副部,有奏鸣风格,但未出现“大规模不协和及其解决”,亦即在呈示部中没有呈现出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展开部规模较小,无需对矛盾进行大规模展开。故而再现部出现较多变化也正是对于戏剧性较弱的呈示部的一种偏离。顺应事物发展的原则,再现部的意义在于在呈示部刻画出的剧烈的矛盾冲突基础上,矛盾经过展开部的“洗礼”,最终在再现部中进行矛盾解决。呈示部中呈示的矛盾的冲突性越强,展开部中对矛盾展开得越激烈,再现部就越具有再现的意义。呈示部与再现部两者需要在美学内涵上保持一种平行,使斗争性与同一性保持高度的统一,这在前奏鸣曲式中已经开始孕育但不完全具备。
  (二)社会内涵
  西方音乐的一大特征就在于,音乐与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得异常明晰,音乐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完全处在一条同步的轨道。奏鸣曲式的形成是与古典风格的形成即欧洲当时的社会思想运动平行的,这一过程是处在一种社会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的。古典风格并非是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确切地定义历史上的某一天古典风格形成,它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酝酿、诞生、发展、成熟的历程。本文认为海顿的创作生涯正涵盖了这一历程的大部分时期。当前古典时期的双极结构思维未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时候,在音乐中所对应的曲式结构便是前奏鸣曲式,前奏鸣曲式的存在也就有了合理性。前奏鸣曲式的社会内涵同古典风格的酝酿期和早期自然地处于一种平行的状态下。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海顿交响曲的分析及美学意义和社会内涵的论述,可以看到前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三个部分构思与两极调性主题综合融汇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其次,如果说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标志性人物的话,前奏鸣曲式也是研究海顿早期作品中所凝聚的社会思潮的主要载体。对于前奏鸣曲式的研究是本文篇幅无法论及的,但望能通过本文的论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面临如下困难:有的民俗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日益退出日常生活,失去了原有的音乐文化意义;有的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变迁,而造成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弱化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黑龙江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对策,旨在把非物质音乐文化教育与现代主流文化的音乐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无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音
期刊
名词界定与释义  一、社区  “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与“社会”一词相对。“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的总称。而社区则是一切人们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具体说来,社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即人口、地域和文化。其中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
期刊
摘要:音乐会是展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与演奏者自身赋予音乐作品价值的一种传递方式,本文将以广西艺术学院二胡硕士研究生王晓君与殷微微两场音乐会为对象,浅谈二胡音乐会中乐曲的选择以及影响音乐会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音乐会;胡琴;现代;传统;风格  在一场音乐会开演的同时他们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乐器,还要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双重享受,而在这之前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保证好自己的心态。过硬的心理素质能使演奏
期刊
摘要:本文以音乐形态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词句为单位,依据腔句概念进行剖析,分析我国著名编剧、导演杨兰春编创的豫剧名作《朝阳沟》选段“咱俩说说知心话”,以细致的形态技术分析来阐述该段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关键词:朝阳沟;二八板;音乐分析  《朝阳沟》是当代豫剧的经典之作,其主题音调是选用豫东调“二八板”的旋律并吸收豫西调的“二八板”的素材融为一体,孕育出来了崭新的音调,贯串到全局的核心情节的唱
期刊
摘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何找到技术、形式、情感、内容间通渡的法则,如何通过情感培养为舞蹈输入鲜活的动力,达到“形与心”、“情与技”的统一,如何打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教学的理论实践要津,是本文所着力进行的一次尝试。  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现状入手,将情感理论、情感教学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进行了系统性的探寻,力求为情感教学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得以持续深入的展开,提供一次富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科学运用“多重证据法”,应该是在多学科知识鉴定史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材料,借鉴不同的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来说,因为其音乐本体丢失的客观现实,所以不能只重视单一的文献史料,而是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鉴别,更重要的是,在鉴别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料相互考证,运用多重证据法,作全面彻底的分析研究,以保证音乐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长河里,李斯特是一位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钢琴艺术的发展领域做了杰出的贡献。《爱之梦》是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作品在技巧的运用、音乐的处理变化以及情绪的表达上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李斯特;标题性音乐;《爱之梦》;交响诗  一、李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斯特是继古典主义音乐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之王”。他的音乐演奏风格狂
期刊
【摘要】2009年11月17日,东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刘影和仇华松创编的舞蹈《生命的空间》代表东莞舞协长安音乐舞蹈分会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角逐中脱颖而出,获作品创编三等奖。这是国家级舞蹈艺术领域的最高赛事,大赛的参赛团队和选手都来自全国舞蹈界的精英院校和专业院团,可谓是强手云集的巅峰对决,《生命的空间》能获奖说明了艺术水平之高。文章对《生命的空间》之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舞
期刊
【摘要】舒伯特作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唱。文章就其代表作《魔王》的演唱和钢琴演奏的要点进行阐述。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演奏在音乐表演中隶属于室内乐范畴。  【关键词】舒伯特;《魔王》;室内乐;钢琴演奏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少年时即显示出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要】黄安伦(1949-)是一位现代中国作曲家,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后跟随陈紫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经验。1980年出国留学,1986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后定居于加拿大,努力参与华人圣乐创作。由于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特别敬仰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先辈作曲家,并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巴赫因素。《托卡塔,圣咏与赋格》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文章将对这部作品中的巴赫因素进行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