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北营村北,素有“南北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旁,有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巍峨壮观的神秘陵园,它就是苏禄国东王墓,也是我国国土上惟一一座外国国王陵墓。苏禄国东王墓具有近600年的历史,是中菲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京杭大运河文化长廊上重要的旅游景点。
15世纪初叶,中国的海上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的行列。明成祖朱棣注重加强同邻国的联系,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古苏禄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常客”。
古苏禄国故地在今菲律宾共和国的苏禄群岛上,包括巴西兰岛、苏禄岛、达维达维岛三个主岛及其他若干小岛。古苏禄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国内有东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东王为尊。
在元朝末年,古苏禄国就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往来。到了明代,中菲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趋于频繁,除民间贸易往来外,两国政府都曾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发展为邦交往来。据史料记载,两国官方往来持续达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苏禄国变为殖民地,两国才中断了友好往来。
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领其眷属、太医和侍从共340多人访问中国,他们“梯山航海,效贡中朝”,从福建泉州登岸,经应天府(今南京市),于8月中旬到达北京。明朝人张燮在其所著的《东西洋考》中,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可以说是规模巨大,盛况空前。 苏禄国东、西、峒三王在北京逗留了27天后率众归国,朱棣派专使护送。一行沿大运河南下,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在驿馆薨逝。
为了表达对苏禄国东王的哀思,明永乐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苏禄国东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区,墓前修造了祠庙,树立了高大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明成祖朱棣亲自为苏禄东王撰写了碑文。碑文赞誉苏禄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说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故“王虽薨逝,盖有不随死而忘者,诚大丈夫矣” 。
明政府为苏禄国东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座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东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赐祭田238亩,永免地税钱粮,对留在此守墓的东王子孙,每人每月由国家发给俸粮一石,另给布花、钞贯等生活用品。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两姓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
清王朝建立后,朝廷对东王墓的祭祀和修整及其后裔,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雍正八年(1730),苏禄国王访问中国,道经德州,瞻拜祖茔,见殿宇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国,复遣官摺奏修理坟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属实,于雍正十年(1732)发帑银修理。
苏禄国王此行还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转向清政府提出申请,清政府礼部遵旨查明前明所留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发给永久执照,世代沿袭。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是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
解放后,苏禄国东王墓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苏禄国东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了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至此,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今天,当我们走进苏禄东王墓,会发现这儿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整个陵区有东王墓、陵恩殿、东西配殿、神道、清真寺、御碑楼、王妃墓、王子墓、牌坊等主建筑,占地面积80亩。正殿内奉东王画像,东、西各有配殿三楹,东王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狮、石豹、石马、石羊和华表等雕刻,雕刻精致,形象生动逼真,体现了明代的艺术特色。东王墓的东南侧有一御碑亭,御文系永乐皇帝朱棣在永乐十六年(1418)亲撰,碑额题《御制苏禄国东王碑》,御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楼上嵌有我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
东王陵寝修筑在南北长74米、高1.2米的高台上,墓高4.2米,直径16.6米。墓前两层高台高0.8米,台地周围均用青石砌筑。浑圆的陵墓处在翠柏环绕、绿树环抱之中,充分体现一种“前殿后墓,魂魄相依”的国王陵墓的布局。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我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禄国东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为旅游事业做出贡献,而且也为加深中菲传统友谊、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谱写出新的篇章。
15世纪初叶,中国的海上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的行列。明成祖朱棣注重加强同邻国的联系,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古苏禄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常客”。
古苏禄国故地在今菲律宾共和国的苏禄群岛上,包括巴西兰岛、苏禄岛、达维达维岛三个主岛及其他若干小岛。古苏禄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国内有东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东王为尊。
在元朝末年,古苏禄国就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往来。到了明代,中菲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趋于频繁,除民间贸易往来外,两国政府都曾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发展为邦交往来。据史料记载,两国官方往来持续达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苏禄国变为殖民地,两国才中断了友好往来。
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领其眷属、太医和侍从共340多人访问中国,他们“梯山航海,效贡中朝”,从福建泉州登岸,经应天府(今南京市),于8月中旬到达北京。明朝人张燮在其所著的《东西洋考》中,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可以说是规模巨大,盛况空前。 苏禄国东、西、峒三王在北京逗留了27天后率众归国,朱棣派专使护送。一行沿大运河南下,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在驿馆薨逝。
为了表达对苏禄国东王的哀思,明永乐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苏禄国东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区,墓前修造了祠庙,树立了高大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明成祖朱棣亲自为苏禄东王撰写了碑文。碑文赞誉苏禄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说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故“王虽薨逝,盖有不随死而忘者,诚大丈夫矣” 。
明政府为苏禄国东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座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东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赐祭田238亩,永免地税钱粮,对留在此守墓的东王子孙,每人每月由国家发给俸粮一石,另给布花、钞贯等生活用品。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两姓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
清王朝建立后,朝廷对东王墓的祭祀和修整及其后裔,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雍正八年(1730),苏禄国王访问中国,道经德州,瞻拜祖茔,见殿宇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国,复遣官摺奏修理坟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属实,于雍正十年(1732)发帑银修理。
苏禄国王此行还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转向清政府提出申请,清政府礼部遵旨查明前明所留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发给永久执照,世代沿袭。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是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
解放后,苏禄国东王墓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苏禄国东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了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至此,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今天,当我们走进苏禄东王墓,会发现这儿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整个陵区有东王墓、陵恩殿、东西配殿、神道、清真寺、御碑楼、王妃墓、王子墓、牌坊等主建筑,占地面积80亩。正殿内奉东王画像,东、西各有配殿三楹,东王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狮、石豹、石马、石羊和华表等雕刻,雕刻精致,形象生动逼真,体现了明代的艺术特色。东王墓的东南侧有一御碑亭,御文系永乐皇帝朱棣在永乐十六年(1418)亲撰,碑额题《御制苏禄国东王碑》,御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楼上嵌有我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
东王陵寝修筑在南北长74米、高1.2米的高台上,墓高4.2米,直径16.6米。墓前两层高台高0.8米,台地周围均用青石砌筑。浑圆的陵墓处在翠柏环绕、绿树环抱之中,充分体现一种“前殿后墓,魂魄相依”的国王陵墓的布局。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我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禄国东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为旅游事业做出贡献,而且也为加深中菲传统友谊、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谱写出新的篇章。